一栋一百多年古宅,一座两百多年古桥,为何如今残破不堪?

黔程历史 2024-12-29 02:37:34

偏僻乡野,遗存一栋百年建筑,中西结合,具有非常明显的民国特征,因分给贫农居住得以保存,如今屋漏雨淋,消失在即。

南贡河上,本地士绅募银建桥,前两次建造失败,最后著名数学家开州知州屈曾发亲自设计,建造成功,如今残存北岸一孔。

一、洋房子

01.卢中阁

明崇祯四年(1631),朝廷将水东宋氏直辖十二马头改土归流,设置开州,辖地大致与今开阳县相同;在今龙岗镇一带置忠、孝、信、礼四里。

民国三年(1914),废州置县,因直隶有开州、四川有开县,所以就以境内紫江河为名,命名紫江县;今龙岗镇一带属于紫江第二区。

民国十九年(1930),改紫江县为开阳县;紫江第二区就变成了开阳第二区,即羊场区,治所在今龙岗镇。

民国六年(1917),兴义系军阀王文华、王伯群兄弟俩修建了贵阳第一栋仿西式(法式)建筑,即保存至今的王伯群故居(王文华旧居因修建都司路被拆除),由此引发了贵州达官贵胄修建中西合璧式别墅风潮。

如建于1925年的戴蕴珊别墅,建于1930年的毛光翔官邸(毛公馆),建于1932年王家烈公馆(虎峰别墅),莫不如是。

羊场区区长卢中阁为开阳县羊场区格林村人,当地大地主,是地主阶级与官僚阶级结合的一个基层缩影,民国时期大多如此。

1929-1930年左右,卢中阁在格林村修建别墅,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米,主体建筑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外围建围墙、碉楼等防御设置,是集居住与防御为一体的堡垒式庄园建筑。

因建筑带有明显西式的罗马柱及圆拱结构,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迥异,为当地人第一次所见,纷纷称之为“洋房子”。

洋房子中,卢中阁与名流觥筹交错;洋房子外,目之所及多是卢家田土!

1935年4月5日,红一、三军团进入开阳县羊场区龙岗镇;区公所内,卢中阁正在将区长一职移交给黄瑞阁,未待交接完成,两个区长均被俘虏。

红军离开时,将两个区长一并押走;路途中,黄瑞阁走不动了,被就地枪决;卢中阁见势不妙,紧急跳崖逃跑,被崖上的树枝挡住,捡了一条性命。

解放后,卢中阁在洋房子内被捕。

当地一些人联名为卢中阁求情,说卢中阁为官清廉,为乡里做了很多好事,也没做过什么恶贯满盈的坏事,于是上级紧急派人前往格林村。

未待来人到达,卢中阁已被枪决于洋房子外一片树林之中!

那一段历史,黔程不好判断,也没法细说。

为富不仁、欺压乡里者自然有,但为官清廉、造福一方者也不少,卢中阁为人究竟如何,黔程并不知悉。

但既然有人主动联名为其求情,想必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大多数在乡里任职的本地士绅,其实并没有宣传中那么坏。

卢中阁所代表的乡里士绅阶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最终被彻底消灭;由此,中国再无乡绅!

我只是爱玩而已,喜欢自然山水,喜欢人文遗迹;历史云烟,即使走访调研,也未必能够还原本来面目,何必那么认真呢?

游玩罢了!

02.洋房子

卢中阁建的洋房子名气实在大,以至于后来洋房子所在的自然村,就被称作“洋房子组”。

卢中阁被枪决后,洋房子被分配给了当地的贫下中农,十多户人家住进了之前从未进过的“洋房子”。

洋房子外围的围墙和碉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而洋房子因为有人居住,得以保存。

洋房子组不大,我把车停在路边步入村里,村道旁边的水稻已经结穗,这些稻田都曾是卢家的田土。

洋房子组

洋房子

从外观来看,洋房子为两层砖房所形成的合院建筑,大量运用的罗马柱及圆拱单元充满了西式格调,让人一看就知道大致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

屋顶的瓦已七零八落,支撑瓦的椽木暴露在外,正在快速的腐坏;民国时期的青砖和墙体上的石刻彩绘,依稀间显现出洋房子往日的荣光!

洋房子外观

墙体彩绘

圆形拱门

走到洋房子左侧,有两个老人(夫妻俩)正坐在堂屋大门前休息,我于是和他们聊天,以前老人就住在洋房子里,如今在洋房子边修建了水泥新房。

从老人那儿,我了解到了卢中阁和洋房子的历史往事。

见洋房子侧门是开着的,我征询老人是否可以入内一观。

老人说:可以。然后热心的嘱咐:里面木楼已烂,要注意安全!

左侧山墙

侧门

洋房子主楼、左右厢房、前厅均为两层木楼,中国传统木式建筑,之间用廊桥连接,屋顶为勾连搭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布局;天井占地面积巨大,视野开阔。

倒座房与右厢房

左右厢房与主楼

沿着厢房楼梯拾阶而上,廊道与镂空的窗户,让居住的人毫无压抑之感,且可闻着木材特有的清香,我很喜欢这种二层木楼,是我幼时的回忆!

厢房二层廊道

我本想沿着廊道走到外侧青砖墙体,想看看外侧的廊道是否有更精美的石刻或彩绘,但见木楼腐朽较多,就不敢前行了。

从二层廊道拍摄

想着洋房子外观一派西式风格,内部则为地地道道的中式木楼,我居然想起了“西体中用”这个词。

清朝末年,天朝上国的颜面被列强击碎了一地!

汉族知识分子开始纷纷反省,探索挽救5000年华夏之路,最终士大夫阶层和满族贵胄达成一致意见:“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由此开启了洋务运动!

洋房子外观为西式建筑,像级了“西学为体”;内部为中式木楼,像级了“中学为用”。

当然,政体层面的“西体中用”和建筑层面的“西体中用”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士大夫阶层所坚守的5000年历史骄傲与时局困境相冲突时所采取的救国之道,与内院坚守传统木楼而外观模仿西式建筑,从群体心理学来讲,其实是完全相通的。

走出合院,在洋房子后面,我遇到了一位年纪与我相仿的小哥,从小哥那儿,了解到了洋房子后来的故事。

小哥小时候住在洋房子里面,经常和小朋友在二楼顶上的阁楼之间穿梭(主楼、厢房、前厅之间阁楼完全相通)。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哥家就把洋房子里面属于他家的部分给卖了,100块,搬了出来。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洋房子里面的人都搬了出来,纷纷在外面修建新房,最终洋房子人去楼空。

因无人照料,洋房子很快就通风漏雨,由此逐渐腐坏。

卢中阁的后代通过读书,家族又重新富裕起来。

卢中阁的后人曾与居住洋房子里的人家沟通,想把整个房子重新买回来,每家大概给10万左右吧,但是个别人家要价20万,最终没谈拢。

小哥说:后来卢中阁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先后去世,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小哥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栋别墅,告诉我:那就是卢中阁二儿子修建的新房。

我和小哥聊了很多很多,小哥很热情,还邀请我到他家吃晚饭,我想着每次游玩都会在18:00前赶回贵阳陪家人吃饭,就婉谢小哥了。

真的谢谢小哥!

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

如果十年前维修的话,其实不用花太大的代价,因为梁柱未坏;如果现在抢救,也还勉强来得及,毕竟还没有结构性损坏。

再过十年呢?

洋房子正以目视可见的速度在腐坏,人们最终看到的,大概会是院落中散落一地的木材与石瓦,没有倒塌的青砖外墙,任凭风吹雨打!

二、南贡桥

01.开州许氏:许璜

元至正十七年(1357),江南人氏许德全归顺朱元璋,三年后进攻杭州时英勇阵亡,赠明威将军。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等率领30万大军调北征南,许德全之子许祐随大军进入贵州,因战功授乌撤卫指挥佥事,乌撤卫就是如今的毕节市威宁县,许祐就是许氏入黔一世祖。

许祐后代多为军职,任职多在贵州省内。

明天启二年(1622),贵州爆发“奢安之乱”,许祐八世孙、赤毕总兵官许成名奉命参与平叛。

崇祯二年(1629),许成名收复赤水卫;奢崇明、安邦彦率十余万众进攻赤水卫;许成名乃往永宁方向撤退,奢安大军追击;四川总兵候良柱自永宁出兵,许成名、候良柱合兵,大败奢安大军,奢崇明、安邦彦被杀身亡。

所以,许成名是平定“奢安之乱”的功臣。

许成名后以73岁高龄去世,因没有子嗣,过继弟弟杨名之子许尽忠;许尽忠本身也是秀才,能文能武,授开州洪边等地方总兵官。

清顺治三年(1646),大西政权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豪格大军不期而遇,在大西叛将刘进忠的指引下,豪格引弓,射杀了张献忠。

张献忠有四个义子,即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四人中又以平东将军孙可望为首,可节制文武。

按照张献忠生前部署,大西军联明抗清,在孙可望统领下,转而南下,进入贵州、云南,并与在广西的永历小朝廷谈判。

南明永历六年(1652),孙可望承认永历正统性,迎接朱由榔进入贵州,驻跸安龙,所用开度均由大西军提供。

孙可望则驻守贵阳,日益骄惯,因永历皇帝仅封其为景国公,大为不满,乃诛杀南明重臣;永历迫于无奈,封其为秦王。

自此,孙可望诸事均先斩后奏,视南明小朝廷若如无物!

张献忠第二个义子李定国作战勇猛,颇有计谋,被称为“万人敌”;李定国对永历皇帝忠心耿耿,被封为晋王。

永历六年(1652),为北拒清廷,李定国带8万兵力主动出击,进入湖南、广西,先后斩杀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一时天下震动。

孙可望妒忌李定国战绩,又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取代,阴谋杀掉李定国。

李定国不愿内讧,乃走广东欲与郑成功夹击广州,因郑成功未及时响应,导致新会大败,所部人马仅剩5000多人。

由此,孙可望乃想代永历而取之,在贵阳建皇宫,对顺从之人加官进爵,对不服从之人大势压迫,乃至杀之。

此时,许尽忠被南明朝廷封为平虏将军,不满孙可望滥杀无辜,又将被孙可望所杀之南明忠臣郭承汾等六人埋葬,由此引起孙可望的杀心。

于是,许尽忠乃携家眷偷偷隐居于开阳顶耙洞,不再过问世事。

后来,孙可望与李定国最终反目,双方在云南曲靖附近的交水河畔大战,兵力占优的孙可望因不得人心,大败,最终投降清廷。

孙可望既败,许尽忠之子许延禧复出,官拜锦衣卫指挥同知。

清康熙元年(1662),南明灭亡;许延禧不愿仕清,乃辞官归居于开州信里上牌庄园。

许氏历代忠于朱明,世代为将,至此终止;后代在开州屯田,自食其力,逐渐成为开州大户。

清乾隆年间,许氏后裔许潢为开州著名士绅,为人乐善好施,颇有名声。

旧时从龙岗镇北上到达南江乡,需渡过南贡河(即鱼梁河),南贡河峡谷陡峭,河水深邃,过河极其不便,雨季时常常船翻人亡。

于是,许潢乃自捐并筹资1700两白银,在南贡河上修建桥梁,交通南贡河南北两岸,造福乡里。

因为峡谷高达数百米,河水凶猛,两次建桥均因选址及设计等原因,以失败而告终。

此事惊动了时任开州知州、著名数学家屈曾发的关注,屈曾发亲自出面帮助选址并设计桥梁。

02.著名数学家:屈曾发

屈曾发为江苏常熟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

清乾隆三年(1738),屈曾发考中举人,因其父屈成霖以近60岁高龄升任景州知州,乃随父迁居景州,担任其助手。

屈曾发从小就对数学特别感兴趣,也很有天赋,在担任父亲助手期间,往往负责景州的工程建设项目,亲自设计。

屈曾发也曾参加几次会试,但均落榜,于是不再参加科举,而是醉心于数学研究,著有《九数通考》一书,并最终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通过朝廷大挑制度,已经59岁的屈曾发被分派到开州任知州。

此时,许潢捐建的横跨南贡河的大桥已经失败了两次。

屈曾发主动找到许潢,亲自考察南贡河,重新选址,并亲自设计桥梁,最终建成横跨于南贡河的三孔石拱桥。

因此桥为许潢捐建,故得名许家桥,又因位于南贡河上,所以也称南贡桥。

两年后,屈曾发出任毕节县令,因政绩卓著,中途曾短暂代理过大定知府和贵阳知府。

乾隆四十四年(1779),毕节县令任满,被推荐任独山州知州,此时屈曾发已经64岁高龄,身体不好,乃告老还乡;次年病逝,享年65岁。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引发特大山洪,屹立了125年的许家桥,终究没有抵挡住暴涨的南贡河,被冲毁两孔,只剩下北岸一孔,遗存至今。

桥毁碑也毁,但开明士绅许潢与著名数学家屈曾发合作建造南贡桥的佳话,通过老百姓的口碑,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我一定要寻找南贡桥遗址的原因!

03.许家桥/南贡桥

从格林村洋房子组开车前行,经过立比组,继续往南贡河前行。

一路上,从高台之地一直下行,水泥道路不宽,需要小心行驶,公路外侧就是南贡河峡谷,峡谷深邃,风景极美。

通过“之”字形公路下行数百米后,就到了峡谷底部,连接龙岗、南江两岸的,如今是一座新桥,姑且就称作新南贡桥吧。

新南贡桥

南贡河为龙岗镇和南江乡的界河,新南贡桥桥头另一侧是“南江水电站”房子,属于南江乡境内。

我游玩时是夏季,在新南贡桥上方和下方,很多人来此玩水、垂钓,估计多是龙岗镇人吧。

新南贡桥下游

新南贡桥上游

许家桥在新南贡桥上游数百米处。

如果车停在“南江水电站”处,往回走,过桥后可以从新桥处下行到河边,溯河上行。

不过龙岗镇一侧离桥头约200米左右处有条小路下行,更方便安全些,这个地方也可以停车,具体位置是“开阳县河长公示牌”处。

由此下行

从“公示牌”可以看出,南贡河是鱼梁河的一段,最后注入南明河。

开阳境内的十里河滩、二洞天生桥、香火岩、紫江地缝、南江大峡谷等自然美景,都属于鱼梁河流域,可以说是一条美景河吧。

河边乱石嶙峋,不过经过有人到此游玩(游泳、垂钓、烧烤),尚有一条小道可以通行,不过仍然需要小心,有些地方需要从石头上通过,不注意的话容易崴脚。

南贡河水非常清澈,峡谷两侧植被掩映,形成了一种墨绿色。

沿着河岸上行

路上遇到了一大伙人在烧烤,河道很窄,只好从烧烤处经过,闻着浓烈的烧烤美味,我都觉得自己有点饿了,但毕竟还是没有向他们讨食(付钱也是愿意的),终究是脸皮薄,没有问。

约数百米后,就看到对岸许家桥残存的一孔遗迹了。

我在小路一侧从不同位置照了一组照片,大家自行欣赏吧。

许家桥

继续上行,走到一悬崖处,前方需要涉水,比较危险,我就没有继续前行了。

河流对岸,居然由河水冲刷回旋形成了一个小沙洲,流线型结构,犹如鱼雷,非常的漂亮!

“鱼雷”

沙洲岿然不动,恐怕已形成了数百年;之所以呈现出崭新的白色,是因为雨水和河水不断冲刷的缘故。

“鱼雷”正对着下方不远的许家桥,我突然觉得,好像是寓意不大好,有这么一颗鱼雷一直瞄着,风水肯定不好,难怪许家桥最终还是倒塌了。

“鱼雷”正对着许家桥

玩笑话而已啦!

沙洲的上方,是河水冲击而来的巨石,散落河间,也许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那次大水所至吧;果真如此的话,许家桥被冲毁,自是难免了。

散落河中的巨石

我把车钥匙和计步器放在岸边,把手机拿在手上,因为穿的是短打,所以涉水过河。

河水较深,我从浅处觅河底石头而过,水深处已及半腰,不过无所谓,我甚至想,如果全身湿了,正好游个泳。

涉水到达对岸

到达遗存拱桥处,发现一标识牌:“开阳县历史建筑”。

我在许家桥的两端,均未找到两侧古道,灌木掩映,已难觅踪迹。

刚才还清空万里,随即却下起了雨,暴雨那种。

等我小心翼翼回到河对岸,全身已经湿透了,也不想再游泳,直接回到车里,然后去游玩了洋房子。

换言之,我是先游玩许家桥,后游玩的洋房子。但是大家如果去游玩的话,建议先游玩洋房子,再去寻许家桥,这样玩水时间好掌控些。

本游记将“洋房子”和“许家桥”放在一起,起初不过是两者相邻很近且是同一天游玩的。

写完后才发现,“洋房子”的主人卢中阁和“许家桥”的建造者许潢,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乡绅;自古中国治在郡县,县以下其实都是乡绅自治,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乡绅都是基层的非正式治理者。

如今,再无乡绅。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洋房子: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格林村洋房子组。

02.许家桥/南贡桥:贵阳市开阳县龙岗镇格林村立比组;开阳历史建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