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清咸同时期龙姓大户所建藏宝洞,看看是否能够找到宝物?

黔程历史 2025-01-11 12:34:51

黔程在上期写了建于明朝时期的芦荻哨的往事,清廷和义军在此激战,贵州提督赵德光毙命于此;世道动乱,百姓纷纷修建洞屯自保。

当地龙姓大户利用溶洞,修建躲匪洞,当地传言为藏宝洞;藏宝洞上方又有一洞,却是土匪洞;藏宝洞与土匪洞比邻而立,甚是有趣!

一、躲匪洞:凉风洞

开车到达芦荻哨村桃花园组时,天空已经下起了小雨。

我向一位约50多岁老哥打听凉风洞,老哥说:你走过了,前面调头,跟着我走吧。

我说:要不坐我车吧。

老哥说:不用了,我走走。

于是调头,赶上老哥后,跟随老哥慢慢开车。

从桃花园组村中一条公路穿过,这条通组公路通往的是白后组。

刚刚出村,老哥示意我在公路边上宽敞处停车,告诉我:穿过木栏栅缺口,走小路前行,100多米后往右边一棵树处上山即可。

从栏栅缺口进入小路

不过,老哥说:灌木茂密,你没有镰刀,估计上不去的。

想到灌木茂密,极不容易找到上山小道,恰好老哥是从地里回来,手中还有镰刀,于是我请老哥给我带路。

老哥说:天下雨了,我怕淋湿了感冒,就我一个人在家,生病了没人照顾。

于是作罢,但还是感谢老人,毕竟他徒步带我到此,并告诉我路径。

前行不久,果然看到了一棵孤树,树的右边就是一条上行的山道。

从孤树右侧山道上行

上行不过10米左右,小道已经完全被灌木密封,而且这种灌木是有刺的那种,我想起了老哥说的话:你没有镰刀,估计上不去的。

更糟糕的是,小雨已经变大了起来!

我心里颇感犹豫:要不要继续?

还是决定继续,因为从下周开始,我家小孩周六上午要去补课,今后再想出来探险,其实时间上已经不大方便了。

于是,我用手上的木棍使劲劈开灌木,腾挪身子,躲避带刺灌木,一点一点上行。

手被荆棘划出了几条血痕,不过不打紧,很小的那种,这是我小时候在乡下常常遇到的事。

刚强行穿过茂密灌木,雨水就已大颗大颗落了而来!

我无处躲雨,但又不想就此折返,于是加快速度,想尽快到达凉风洞口避雨。

好在后面一段多是茅草,几乎有人高,但不似刚才灌木处需要用木棍劈开方能通过。

其实这条山道并不长,我很快就到达凉风洞洞口了,不过确实不好走。

凉风洞洞口

站在洞口处,雨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并且打起了雷!

我很诧异,因为我游玩时为十月,难以明白为何十月会下如此大雨而且打雷。

不作多想,在洞口处抽了一支烟,然后入洞。

洞口散落一地的石块,说明此洞口原有人工堆砌的石墙。

散落的石块

进洞不远,就见到了一块巨大的钟乳石,走过钟乳石后,往洞口拍了一张照;洞口之光在雨水的“击打”下散射开来,犹如烟煴。

洞口处的钟乳石

继续前行,在一块钟乳石处,洞道折而左转,就见不到洞口之光了,漆黑一片。

洞道折而左转

最后可见洞口之光

沿着洞道前行,来到一处“关口”,低矮而狭窄,需要弯腰折身方能通过。

“关口”

在狭窄洞道处,非常强烈的凉风扑面而来,我因刚才在山道处淋了雨,外套及T恤已经湿了大半,感到了很大的凉意!

这就是这个洞名为“凉风洞”的原因!

只是,在狭窄洞道两侧并无明显的空气流动,而狭窄洞道处却有如此强烈的空气对流,让我很诧异,不明其理。

狭窄洞道约数十米长,之后溶洞又变得相对宽阔,在溶洞顶部一块巨大的钟乳石上,涓涓细流正在滴下,让我欣喜异常!

滴水的钟乳石

此钟乳石“脉络”曲折,并非垂直向下,是钟乳石形成过程中受到较大风力影响所致,这股风就是狭窄洞道处的风。

“脉络”曲折

由此,我明白了洞道狭窄处“凉风”形成的原因。

从洞口进入的空气因为较轻,在溶洞上层流动,因为超过人的高度,所以我并没有明显感觉到;到了“关口”处,空气急剧下行进入洞道,并形成了类似“虹吸”效应,因此就形成了强烈的空气涌流。

钟乳石的下方,滴水形成的钟乳石形成鹅卵石般表面,不似一般钟乳石那样有“润度”,说明此处滴水流速较快;再下方,是数层边坝石。

“鹅卵石”与边坝石

从边坝石的形态和多处干湿不一来看,并非常年有水从顶部流下。

我突然明白:钟乳石之所以有水不断滴下,就是因为今天洞外正在下着大雨;换言之,如果不是今天冒雨进洞,就压根看不到这一奇景!

不过,这个奇景却并没有让我心情轻松,曲折脉络的钟乳石犹如外星生物的头部,下滴的雨水恰如它流淌的唾液,这让我想起的大学时所看的科幻电影《异形》。

钟乳石滴下的水,经过边石坝后,在下面形成了两个梯级“石瀑”。

梯级“石瀑”

整个凉风洞洞道不算长,数百米吧,不久就见到一个大洞口。

我想到外面还下着雨,见洞道左侧有一个支洞,于是先去探索这个支洞。

支洞不深,不过钟乳石比主洞道更多。

左边支洞、右边主洞口

出支洞后,前往大洞口,这个大洞口是凉风洞的前洞口;我之前进入凉风洞的洞口,其实是后洞口。

前洞口

巨大的城墙展现在眼前,洞口左边为城门洞。

城墙及城门洞

走过城门洞,回望洞口,洞口高大开阔。

凉风洞前洞口

清咸同时期,何德胜、潘名杰、岩大五的义军与清军在芦荻哨一带激战数年,百姓纷纷修建营盘自保,既防义军,也防清军。

桃花园组为汉族客民,其实也是义军“打击”对象,在桃花园组龙姓大族的带领下,将凉风洞修建成了躲匪洞。

龙姓大户明清时期迁居于此,为当地大族,所以当地人称凉风洞为龙家“藏宝洞”;不过,我在洞中并没有尝试仔细寻宝。

我想:即使有宝,也轮不到我这个后来者吧。

不过,还是顺便看了下,想看看如果龙家真的藏宝,会藏在什么地方?

眼拙,没找到宝,也没看出来可能会藏在哪儿。算了,本来也不是来寻宝的。

前洞口下面就是桃花园组,我相当于通过凉风洞走穿了此座山。

一条小道通往桃花园组龙家大户的祖屋,兵祸来临时,桃花园组老百姓从龙家祖屋处沿小道上行,躲避于凉风洞。

因为洞外还下着雨,所以我就没有往外寻小道下行到达桃花园组,而是原路返回。

洞外仍在下着雨

从前洞口往回走,在滴水钟乳石处和凉风通道处,忍不住多待了一会。

回到后洞口,雨已变小。

二、土匪洞:高洞

等雨几乎停了,我沿着左侧继续上行(面向后洞口而言),去寻找高洞。

其实并没有路,我只是尽量通过灌木相对稀疏处前行,策略是能往上先往上,不能往上则平行。

由此,先后发现了崖壁上的两个小溶洞。

第一个小洞:

小洞洞口垒有石墙,是一个“迷你”版的躲匪洞,可能是高洞的一个“前哨洞”。

洞道不深,不过几十米而已,洞内有一些钟乳石,还算漂亮。

第二个小洞:

第二个小洞洞口也不大。

进入小洞洞口后,需要垂直下降约1米左右,洞道内还有支洞;在主洞道顶部,因为不高,垂吊的蝙蝠清晰可见。

一路觅道上行,避免刺蓬挂到衣服上;一路拨开草木,避免刚干一点的衣物再次打湿。

总之走的很艰难,终于见到高洞洞口!

其实,高洞洞口离凉风洞后洞口垂直高度不过一百多米而已。

高洞

洞口处是用齐整条石筑就的高大城墙,遗憾的是城门洞已坍塌,否则这个城墙会非常雄伟。

城墙

我感到疑惑的是,既然凉风洞已经修建为躲匪洞,为何还要耗费巨资修建高洞,难道是凉风洞一旦不保,立刻撤往高洞?

不过这个理由似乎也不充足,因为只要数人堵在凉风洞后洞口,洞内之人就没有办法撤退到高洞。

算了,不想它了,还是入洞吧。

洞口像极了眼眸,因为低矮,洞内外形成了非常明显的黑白分界线。

犹如眼眸

洞厅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钟乳石,很远就看见洞顶之水滴在钟乳石上,水量很大,我就不敢往钟乳石上攀援了。

结合周边环境分析,这个滴水和凉风洞一样,都是因为刚才下大雨的缘故;看来这座山顶的石层之间稀疏,岩石之间缝隙很多,最后汇集夺口而下。

巨大钟乳石

表面为滴水流过

白光处就是滴水

可惜此时不是夏季,而我刚才淋了雨,颇有冷意;如果是夏天的话,我一定会爬上去,让滴水淋遍全身。

巨大钟乳石的后面,是一片壮观的石幔;曲折转向之后,是一汪清澈的泉水,泉水旁边有人工雕凿的痕迹,看来是以前躲在这儿之人的饮用水源。

洞壁石幔

清澈泉水

继续前行,通过一个洞道后,又回到了洞厅中间。

这儿又有一个巨大的钟乳石,像极了我小时候在山上捡回家烧火的松果;钟乳石的上部形成层层褶皱,仿佛是人的大脑皮层。

穿过洞道

第二个巨大钟乳石

犹如大脑皮层

洞厅右边还有一个较大的钟乳石,比之前看到的两个要小,不过形状规整得多;旁边还有一个漂亮的钟乳石,犹如金瓜子。

第三个较大的钟乳石

“金瓜子”

至此,我已把洞厅探索完。

然后从洞厅中间继续沿洞道前行,洞道中有更多的钟乳石,也漂亮。

及至走到洞道尽头,发现洞顶又有水往下滴。今天的雨可下得真大!

滴水的钟乳石

滴水处

接水处

洞道不深,也就一百米不到吧。

回到洞厅,我往洞口照了两张像。

三、龙井村

01.龙井

回到凉风洞后洞口,站在平台边缘,往外拍了一张照:

凉风洞:后洞口眺望

照片中木板栈道的下方是“龙井”河,栈道左侧的尽头是我停车处,右侧尽头是白后组,栈道外侧原有谢姓小寨子,内侧原有高姓小寨子。

看见洞口平台下方数米就是菜地,就没有再走被灌木密封的山道,二是由平台处向下滑行。

快到菜地处为1米高的石坎,因为下雨湿滑,我没敢直接跳,小心翼翼到达菜地。

从菜地走到田中,胡萝卜苍翠可爱,这个位置大致就是以前的高姓小村寨。

从这个角度来看,凉风洞、高洞掩映于高大乔木和茂密灌木,如果不是有人告知,压根看不出山腰和山顶处居然有两个溶洞。

原高姓小寨子处

田的左侧是一个小水潭,潭水从此处潜入凉风洞所在之山。

我往上游溯溪,因为估计这条小溪的源头可能是在前面的杨树处,结果并不是,小溪蜿蜒,直至白后组。

这条小溪流,就是“龙井”水的上游,我不知道是不是就叫龙井河,姑且这么叫吧。

“龙井河”

02.白后组

返回停车处,上车继续前行数百米,进入白后组,寻找龙井河的源头。

白后组

在村中遇到一位中年大哥,和他聊天,以下信息都是从他那儿了解的:

1、高洞位置比凉风洞高,但并不是因此而得名;高洞得名于山脚下的原高姓小寨子,换言之,高洞其实是“高家洞”。

2、以前高姓寨子和谢姓寨子共100多户,后来全部搬走了;如今白户组的得名就是源于此,白后组意思是100多户村寨后面的村寨,“白后组”本应为“百后村”,后来误写为白后组。

3、凉风洞为躲匪洞,但高洞并不是躲匪洞,而是土匪洞,为土匪所建,修建时间不详,但起码100多年了。

4、“龙井”从白后组一座山下涌出,在凉风洞山脚潜入山底,从龙井寨涌出,这就是龙井寨得名的原因。

龙井在白后组出水口

凉风洞为躲匪洞,高洞为土匪洞,两者相距不过数百米,这可能会让人疑惑,土匪就在旁边,还修什么躲匪洞?

其实,所谓“土匪”,无非就是走投无路的老百姓罢了,盗亦有道,土匪是不会祸害邻近村子的,一则乡里乡亲的,之间可能本就熟识;二则如果祸害乡邻,其实无法在当地生存下去的。

从白后组眺望凉风洞、高洞

03.龙家祠堂

离开白后组,回到桃花园组,寻找当地大户龙家的祠堂。

明末清初之际,龙家迁居于此,入黔一世祖为龙安荣;四世祖龙腾海在祖宅屋基上,修建了龙家宗祠。

龙家耕读传家,终成一方大户,凉风洞躲匪设施,就是由龙家出资倡建的。

1907年,龙家在祠堂里办小学堂,名为“日新小学”,经费由宗祠租谷拨付;1936年,改为龙井小学;2011年,龙井小学停办,合并到芦荻小学。

如今,龙家祠堂只剩朝门、石墙和两个柱础了。

龙家祠堂遗址

我没有去寻找龙家祖屋,也未打算再从龙家祖屋处走小道前往凉风洞主洞口,一则估计小道同样为灌木掩映,二则时间其实已近17:00,我更想去看看龙井的出水口。

04.龙井寨

从桃花园组绕凉风洞所在山前行不过数里,就到达了龙井寨。

龙井河在白后组从暗河转为明河,在原高姓寨子处又潜入凉风洞所在山底,对直穿过山后,在龙井寨又转为明河,这就是龙井寨得名的缘由。

龙井

我猜想这个地方既然叫“龙井”,或许会有小庙之类祭祀场所,于是步行察看。

结果在龙井边上公路里侧,果然发现了一个非常规整的屋基遗址,不像民宅,尤其是条石上方还有精美的石雕图案。

疑为小庙遗址

周围没有人可以询问这儿是否是庙宇遗址。

因为龙井寨早已搬迁至龙井新村了。

以前桃花园组、白后组、龙井组均属于龙井村,不过如今的龙井村已合并到芦荻哨村了。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凉风洞:清镇市红枫湖镇芦荻哨村桃花园组后山上。

02.高洞:凉风洞后洞左侧上行约百米处。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