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一位武将在云台山初建道观,经过历代增修,形成九重大殿,为贵州全省规模最大的道观,历时达600多年!
清朝初期,道观败落,僧人入驻,最终成为释道合一的寺庙建筑。曾经多达九殿的宏伟建筑群,为何如今仅剩一堆废墟?
一、云台山寺庙简史
云台山位于黔南州龙里县以北,谷冰大草原高地边缘,海拔1765米,为龙里县第二高峰。
明朝初年,一位白姓武将带兵进攻贵阳,路过云台山时,看见云台山显现出金光;随后攻入贵阳立下战功,朝廷召回京城予以重任。
白将军想起征战前夕云台山金光显现一事,认为正是云台山金光给他带来好运,因此“感金光而表愿修建”道观,“广置田产以备常住”。
这就是云台山道观的来历。
明朝初期发生在贵阳比较大的战争,就是调北征南了。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兵分两路,共30万大军远征云贵,以彻底消灭拒不投降的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
其中:北路明军5万人,由永宁(今四川叙永县)攻入乌撒(今贵州威宁县);东路明军25万人,由傅友德亲率,经辰州(今湖南沅陵县)、沅州(今湖南芷江县)直奔贵阳。
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征南成功,收复云贵之地。
洪武十七年(1384),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则镇守云南。
黔程估计白将军就是东路明军的先锋之一,攻入贵阳后就地驻守,因功随军回朝委以重任,由此得到泼天富贵,感念云台山金光之征,为进一步高升,故捐巨资修建云台山道观。
当然,这只是黔程的推测,但大抵如此吧。
经过历代增建,白云山道观形成了九重殿宇,包括山门、娘娘殿、圣母殿、祖师殿、星主殿、天主殿、弥罗宫、协天宫、玉皇阁等庞大建筑群!
明末清初之际,贵州大地陷入烽火狼烟!
明天启元年(1621),奢安之乱爆发,水西水东土司对贵阳十月围城。
清顺治四年(1647),大西军攻入贵阳;顺治十四年(1657),清军与吴三桂联军攻入贵阳;康熙十二年(1673),爆发三藩之乱;康熙十九年(1680),清军又攻入贵阳;雍正五年(1727),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贵州大地遍地狼烟……
多年战乱之后,云台山道观由盛转衰,最终观中再无道士。
清雍正年间,僧人圆弘从湖北来贵州,驻锡云台山。
上述信息源自云台山遗址残存的一通刻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石碑。
僧人圆弘带领两名徒孙,重振云台山,云台山道观也由此变成寺院;至道光年间,云台山寺僧人竟达数百人,香客络绎不绝,成为贵州佛教圣地!
上述信息源自云台山遗址残存的一通刻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石碑。
清末时期,贵州大地再次陷入烽火狼烟!
清咸丰五年(1855),张秀眉在黔东南州台江县起义,潘名杰在黔东南州麻江县起义,柳天成在黔南州都匀市起义,何德胜在黔南州瓮安县起义。
其中:潘名杰、何德胜联盟攻陷龙里,进入贵阳……
何德胜、潘名杰烽火之下,寺观无一幸免!
这次破坏之大,竟导致云台山彻底被毁,直到光绪七年(1881)、光绪三十一年(1905)两次重修云台山寺,但却再以难现昔日辉煌。
上述信息来自于云台山遗址残存的两通刻于光绪七年、三十一年的石碑。
1953年,云台山寺失火,木制建筑被彻底烧毁,唯剩一些石质残垣断壁,任凭风吹雨打。
上世纪60-70年代,数户外省移民迁居此地,在谷脚公社创建的茶厂当工人,在云台山残壁之下修建简易茅屋居住。
他们见证了云台山寺最后一任主持(俗姓王)的圆寂,见证了云台山寺作为宗教场所的结束,600多年历史,最终划上了句号!
当初的茶厂工人,后来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寨,名字就叫“云台山组”;如今已并入了毛堡村塔湾组,位置就在云台山寺遗址的下方,距离遗址不过数十米。
黔程按:
上述云台山道观/寺院简史,是我结合历史大背景、云台山残存碑文等信息所撰写,因碑文残缺只有少量文字可辨识,故不敢说历史就是如此,只是逻辑尚能自洽,因此写出,算是一种第三历史吧。
历史大背景是第二历史,碑文也是第二历史,但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否成立以及成立的程度究竟有多大,我并无把握。这就像拼图游戏,原材料(信息)越多,拼图就越完整,否则就只能是个大概轮廓,甚至可能有谬误之处。
在下段中,我尝试完善拼图,已展现云台山寺的宏伟架构。
如有谬误,请大家自行甄别;我写着玩,朋友们玩着看吧。
二、云台山遗址游玩
从贵阳导航“云台山古寺庙遗址”,到达目的地后,出现一条岔路,往下是前往三合社区方向的大路,往上是一条进村水泥小道。
询问村民,可以往上一直开到寺庙遗址处。
村寨高处又出现岔路,一位村民告诉我,可以往右边继续上行,路的尽头是一个新修的水泥坝子,很宽敞,可以停车。
于是继续前行,结果发现小道很窄,需要小心行驶。
停好车后,坝子边上就是云台山寺“协天宫”处。

大坝停车处
我由此往下粗略游玩,一直走到山门处;然后又由山门处往上仔细游玩。
01.山门
云台山道观山门离红色顶房子不过300米左右,很方便到达。

山门处眺望塔湾组
山门下面是村民养的蜜蜂,再往下就是行驶过窄路,旁边有一栋红色顶的房子。大家如果把车停房子处,其实更好。
山门高大雄伟,横梁已塌,两侧石刻对联尚可辨识:四面烟霞供啸傲,一天斗宿刊心胸!

云台山道观山门

“四面烟霞供啸傲”

“一天斗宿刊心胸”
看到“斗宿”两字,我就知道这是道教寓意。
中国远古时代即有对星辰的信仰崇拜,后来道教将星辰崇拜纳入道教体系,并将星辰人格化为天神的形象加以供奉。
至唐代时,古人将星空中恒星分组,即三垣二十八星宿。
三垣是指紫薇垣(天帝居所)、太微垣(天上官职办公之所)、天市垣(集市及平民居所),二十八星宿是指将东北西南四个方位的恒星想象成“四灵”形象,即东方青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道教中比较出名的星辰信仰有斗姆元君(北斗众星之母)、北斗七星、南斗六星、文昌星、魁星、奎星、天田星、福禄寿三星、太白金星等。
如此可见,这个山门在云台山还是道观的时候,就存在了,是道观的遗存。
02.下殿右侧殿宇
进入山门,中间为一条笔直通道,我猜想,通道两侧可能是以前寺庙厢房的位置,为道士或僧侣居住的地方。
从通道往上看,发现通道并没有对准中殿协天宫,看来这条通道并非中轴线。
三通石碑:
通道尽头的右侧,是三通并列的石碑。

三通石碑
左边的石碑已被敲碎,散落在地,部分碑文辨识如下:。

左侧石碑
“遐昌宫殿如山河永固”:是祝愿云台山道观盛久不衰如山河永存之意。
“乡人徐凤鸣撰并书”:徐凤鸣是乌榨堡人,乌榨堡离此不远,不过如今行政区域却属于冠山街道办三合社区。
“光绪三十有一年秋七月六堡众首士xx住持僧”:此碑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由附近六堡民众与主持僧人共同修建,刻碑为记。
只是,离此碑不过48年后,云台山寺毁于大火,并没有如徐凤鸣等人所祈愿那样如山河永固!
右侧石碑保存完好,碑首为“补修云台山碑记”,与左边碑文共同组成一篇碑记,即由徐凤鸣所撰之本篇文章。
中间石碑为“登仙境”三个楷体大字,通过一石柱联接右边石碑,上刻“云呈五色罗万有”七字;左边应该也有一石柱,连接左侧石碑,不过我没找到。

中间及右侧石碑
两柱刻字共同组成一幅对联,如今只剩上联。
我心血来潮,尝试对下联如下:“云呈五色罗万有,台伴四岭传兆年”,“云”与“台”两字合在一起指“云台山”,云台山周围有四个山岭。
这也算是与古人一次跨时空对话吧,特意致敬徐凤鸣老前辈。
娘娘殿:
从三通石碑继续往右侧前行,就到了下殿的右侧殿宇。
站在此处,我心里猜测:这个殿宇是供奉哪些神祇呢?
略微思考后,我判断此处是云台山道观的娘娘殿,理由有二:
一是进入此殿需经过前述石碑“登仙境”处,道教神话中,东王公掌管所有男子成仙者,西王母掌管所有女子成仙者。凡修道成仙者,欲登仙境,要先拜东王公再谒西王母,然后拜三清尊神,最后面见天帝。
二是我从停车处下行,发现从协天宫处沿中轴线下行到下殿左侧殿宇,再横向到达娘娘殿处,然后沿垂直线通道到达山门。这个布局与同样建于明初时期的西宁土楼观几乎一致,我所站处位置正对应于土楼观西王母殿处。
西王母最早为民间信仰,居住在昆仑山,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后羿、嫦娥向西王母求取仙药的神话故事;周朝时,则有周穆王见西王母的故事。
早期时,民间传说西王母是东王公的妻子,后来又演变成了玉皇大帝的妻子王母娘娘。
不过道教对上述“拉郎配”并不认同,东晋葛洪认为王公与王母是盘古、太元圣母所生,有的道经则认为西王母为先天西华之气的化生。
黔程推测,娘娘殿主殿供奉的可能是西王母。

娘娘殿主殿
娘娘殿后殿是一排数间殿房,我推测供奉的是其他娘娘,或是单祀,或是合祀于某殿。
道教女性神祇有很多,比较普遍信仰有后土娘娘、斗姆元君、送子娘娘、碧霞元君等。
后土娘娘:即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古代称地神,俗称后土娘娘,源于中国农耕文明对土地的崇拜,道教四御之一。
斗姆元君:为北斗众星之母,地位尊崇,四御之二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就是其长子、次子。
送子娘娘:全称尊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送子娘娘”,又被称为注生娘娘,送子娘娘是婚后女性祭拜的重要神祇。
碧霞元君:也称泰山奶奶,是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又被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除了上述四位娘娘以外,还有女娲娘娘、九天玄女、天花娘娘、眼光娘娘等等,我就不详述了。
永垂不朽碑:
在娘娘殿主殿处,我看到了一通石碑“永垂不朽”碑,因字迹模糊,当时只拍照。
回来放大图片仔细辨认后,见有“娘娘殿”、“贵阳城守营”、“光绪七年四月初十日”等字样,由此印证了我当时对此殿为娘娘殿的推断。
光绪七年是1881年,此年在当地官府的支持下,重修了娘娘殿,刻碑记事。

“永垂不朽”碑
03.下殿左侧殿宇
下殿左侧也是一组殿宇,我猜测此处为星主殿、天主殿、圣母殿、祖师殿等。

下殿左侧殿宇

“来湏发敬”
星主殿:星主即星辰主,也称星神,主宰宇宙星辰之神,是与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四时主并列的八大自然神之一。
天主殿:天主也称天神,主宰天之神,八大自然神之一。不过如今人们提到天主,往往想到的是天主教,这个就要怪明万历时期的徐光启了,正是他把“天主”这么美好的词挪用于基督教。
圣母殿:圣母一般指灵山老母,不过云台山寺遗存至今的“千古不朽”碑中说的是“卫房圣母”,所以圣母殿中供奉的可能是卫房圣母,卫房圣母又称九天监生大神,是保护女性生育的神祇之一。
祖师殿:道教派别很多,如上清派、灵宝派、天师道(龙虎宗)、净明派、全真道等,每一派都有自己的祖师,供奉于祖师殿中。因不知云台山道观传承的是哪一派,所以就不知观中供奉的是哪位祖师了。
千古不朽碑:
在其中一个殿中,我找到了一通古碑,碑额刻有“千古不朽”四字,掩映于石墙转角处的玉米林之后,我是想用手触摸石墙质感,无意中发现的。

殿门

“千古不朽”碑
碑文中有“僧自楚来黔住云台朝贺山门今三十余载”、“玄天上帝、卫房圣母两殿”、“乾隆二十七年”、“住持僧圆弘”等字样。
这是我在云台山寺所看到的年代最早的一通石碑,碑文记载了乾隆二十七年(1762)主持圆弘和尚和两位徒孙重修玄天上帝殿(即天主殿)和圣母殿的事迹。
我正是由此碑推测:清雍正年间,僧人圆弘由湖北来到贵州云台山,经过三十年的募捐,重修了天主殿、圣母殿;然后由此云台山道观转为云台山寺。
至于僧人为何会重修道教的殿宇,这个很好理解:
历史上佛道相争的确很厉害,不过自宋元以后,倡导三教合一,如全真教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首要经文,王重阳甚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所以圆弘重修天主殿与圣母殿,这也可以理解了,毕竟占了道观地盘,马上全盘推到重来,并不符合云台山道观已成为当地人重要信仰的数百年习惯。
所以,云台山道观转为云台山寺,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转变过程是“平和”的,释道并存。
左侧殿宇的边上,是云台山道观的一个小侧门,如今也被石块堆砌,成为菜地堡坎。

侧门
04.中殿
从下殿左侧殿宇,沿中轴线往上,就是中殿。
弥罗宫:
道教中可以称为“宫”的,供奉的必然是“帝王”级别的神祇。
这就是我把弥罗宫归入中殿之一的原因,而没有认为弥罗宫是在下殿某处。
下殿左侧殿宇以上、协天宫以下的中轴线上,有一堵残存石墙,我没有找到路径可入,估计里面就是弥罗宫。
弥罗宫是天宫道场,位于天之最高位,地位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就是在弥罗宫内统御诸天的。
协天宫:
弥罗宫的上面是协天宫,里面供奉的是协天大帝关圣。
朱元璋依靠白莲教反元,自诩“大明王”,建立明朝后,随即取缔白莲教,并对佛、道一概持压制态势。
所谓朱元璋源于明教(摩尼教),是金庸小说之言。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废除了姜太公的武庙祭祀。
明万历年间,崇奉道教的神宗皇帝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关圣帝君”、“义烈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
明朝末期,皇帝设立关帝庙,祭祀关羽;因此武庙中主祀对象就由姜太公这个人变成了神祇协天大帝关羽。

协天宫宫门堡坎

协天宫入宫台阶
可能朋友们会疑惑:为何地位仅次于三清、位列四御之首的玉皇大帝的弥罗宫位置在下,协天宫却反而在上?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弥罗宫与协天宫同处中殿,玉皇大帝与协天大帝级别相同,而道观捐建者白将军又是一员武将,自是崇奉义胆云天的关羽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推测:协天宫的后面,原来还建有玉皇阁,玉皇阁供奉的就是玉皇大帝。

协天宫正门

协天宫正门为五块巨石构建的圆形拱门,属于园林建筑小品,历经600多年而不倒塌,确实技术一流、工艺精湛!
宫门两侧为镂空石窗,右边为两个“井”形及三个圆形铜钱状石构,左边为两个“井”形及五个圆环状石构,寓意“天圆地方”。

镂空石窗

镂空石窗
步入协天宫内,藤蔓植物爬满了宫门,给人以沧桑之感。

协天宫背面
宫内残存一个较大的石质神龛,以前上面供奉的就是协天大帝;神龛的边上,是协天宫的后门,最底下那一块石构掉落在地,已经长满了苔藓。

后门石构
玉家殿/大雄宝殿:
协天宫的后面,残存三面巨大围墙,与协天宫相距数米。
由此可见,这栋建筑与协天宫是相互独立的,不过右边两者石墙连接在一起,左侧则形成通道,整体为凸字形结构。
我心里想,曾经的云台山寺如此辉煌,肯定不会没有大雄宝殿,因此推测这儿是云台山寺的大雄宝殿。
当然,在云台山为道观时,这儿可能是玉皇阁(“重修云台山碑”记载,此处原名“玉家殿”,两者都是供奉玉皇大帝);后来僧侣道观改为寺院时,建成了大雄宝殿,协天宫极有可能被改成天王殿。
如果协天宫被改成了天王殿,四周为四大天王,中间保留关羽塑像,也是可能的,毕竟关羽也是佛教伽蓝之一。

玉家殿/大雄宝殿
重修云台山碑:
左边墙角,有一通石碑,碑额为“云台山碑记”,前面应该还有“重修”两字。
碑文部分尚可辨识,部分文字如下:
“古今名山创建者匪易,重修者尤难,如龙邑云台山,自前明白将军释甲还朝,感金光而……”、“星主殿、祖师殿、娘娘殿”、“玉皇阁名曰玉家殿”、“贪得者互相党援勾僧取食斋庙肥家以至上下殿宇倾颓”、“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季春月吉日住持……”。
此碑文记录了云台山道观的来源,原有上下两殿,因内外勾结最后寺庙倾颓,并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的事。

“重修云台山碑记”
大殿的前面,香炉散落在地,遗存的柱础说明大殿前面为木结构;左边有一个厢房,房门保持完好。

香炉

厢房
05.上殿
云台山顶还有上殿,据说原有玉皇阁、普贤殿。
我猜想,玉皇阁可能是大雄宝殿修建后迁建于山顶,普贤殿供奉普贤菩萨,看来当初的僧人可能将云台山比作小峨眉,云台山寺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因为大概知道山顶只剩一些石质屋基,加上灌木掩映,天有微雨,我就没有上山寻找了。
山顶就是谷冰大草原,我去过,这也是我不想再爬山的原因之一。
废弃的庙宇,到处开有白色的野花,我叫不出这些花儿的名字。
它们散布于残墙断壁四处,仿佛是为逝去的寺庙所祭奠的鲜花!

白色的野花,我叫不出名字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云台山寺庙遗址:黔东南州龙里县谷脚镇毛堡村塔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