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迦洞:一个颇有禅意的乡野溶洞,居然会与躲匪洞相伴为邻!

黔程历史 2024-12-07 13:25:01

黔南州龙里县的一个偏僻乡野,旧时人们在溶洞内建佛寺,令人好奇的是,为何这个溶洞不叫“迦蓝洞”,而叫“蓝迦洞”?

蓝迦洞的旁边,还有一个溶洞,却是一个躲匪洞;不远的乡镇上,旧时人们筹资修建一座古桥,剩余石料修建了一座封火塔。

一、蓝迦洞-长洞

01.蓝迦洞

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冠山办三合社区的一座山上,原有僧人修建的洞窟寺院,寺名为“普化寺”,洞名为“蓝迦洞”。

普化寺和蓝迦洞建于何时、何人所建,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感兴趣实地探寻,因为探寻未知比游玩已知其实更有意思。

蓝迦洞位于在凤凰村硝兴组与三合社区蓝家寨交界的公路边上,公路右侧为新安河,蓝迦洞在公路左侧的一座半山上。

三合社区与凤凰村分界处

蓝迦洞洞口在半山处

公路较宽,可以就近停车,然后沿一条小路前行;临上山处,有一堵残存石墙,可能是普化寺的山门遗址。

沿小路上行

残存山门

寺院遗址:

沿着古老台阶拾阶而上,外侧是数米高的石质堡坎;远处的溶洞形成一个穿洞结构;溶洞前是遗存的三间石质屋基。

古老台阶

遗存屋基

山神:

主殿后面的神龛上,供奉着山神。

山神像

山神手中握有一牌“保平安”,自是寓意保一方平安;下方为“诚心大殿”四字,寓意入殿之人必须诚心诚意;右侧为“护法真君”(君字不是很清晰,我猜是君字),左侧为“魏陀菩萨”。

“护法真君”为道教神祇,多指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最高护法神,被玉帝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主事纠察天上、人间功过,惩恶扬善。

“魏陀菩萨”即韦陀菩萨,常住娑婆世界,拥三洲大法轮,护法安僧。韦陀菩萨护持完999尊佛后,将会是贤劫最后一尊佛:楼至佛。

由此推测,此洞以前可能是山神庙之类,为本地人的自然信仰。

后来在此建普化寺后,山神信仰也被保留了下来,并融入了道教的护法真君和佛教的韦陀菩萨等元素。

从材质上来看,山神像为新刻,应该是依据以前的样式重新刻的,依据是“魏陀菩萨”的“魏”字,如果不是依据以前样式重刻,不至于把韦陀菩萨写成“魏陀菩萨”。

普化寺:

溶洞左边有一块新建功德墙,上面写有“此庙原名普化寺”、“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寒食”。

普化寺的“普化”两字,是“普渡众生、教化世人”之意。

龙里属于少数民族区域,所以“教化”,说明此寺建造时可能有当地官府的背景,或为土司,或为卫所,也可是某个官员或儒士起的寺名。

“大慈大悲”指的是观世音菩萨,“大喜大舍”指的是大势至菩萨,两位菩萨表示佛教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左右协侍,合称“西方三圣”。

无量劫以后,阿弥陀佛涅槃,观世音菩萨就次补成佛;然后再过无量劫,观世音菩萨涅槃,大势至菩萨再次补成佛。

由此推断:普化寺很有可能为净土宗寺院,主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反复诵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消除无量罪业,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普化寺遗址

蓝迦洞:

此山属于三合社区蓝家寨,所以此洞原名蓝家洞。

普化寺建寺后,僧人在溶洞内修建石质台阶,曲径通幽,蜿蜒而上。

一层台阶

到达溶洞二层,台阶转向,继续往上扩展。

二层洞顶为两个拱桥,修建拱桥的目的是建造“三楼楼层”;之所以为两座拱桥,应该是先修了内侧拱桥,后为扩大“三楼楼层”面积,又加修了外侧拱桥。

二层台阶

二层拱桥

“三楼楼面”如今被修成了水泥地面,我猜测以前普化寺时,应该是木板;洞道里侧下部为木板隔断,木板后面就是下一层溶洞悬崖;里侧上部为一尊菩萨,通过梯子可攀爬而至。

三层楼面

往外眺望

我没有通过梯子往上爬,一则感觉危险,二则感觉颇有不敬之意,所以没有办法确定供奉的是哪一位佛或菩萨(我视力也不大好),但我感觉是施依印的观世音菩萨。

钟乳石:

回到溶洞二层,洞道往里不算深,左侧有一个梯子通往溶洞第四层,我小心翼翼上到梯子顶端,但感觉不易跨过梯子步入洞道,加上没人扶梯子,所以就没有进入第四层了。

通往第四层的梯子

洞道右侧有支洞,比较狭窄,小心通过后,居然发现有数个洞口,形成“窗户”,一路上钟乳石还算漂亮。我不描述了,直接上图吧。

以下属于推测:

1、普化寺原为山神庙,大约清末时建为尼庵,传承净土法脉。

除前述原因外,如是判断还有一个原因,普化寺与同属龙里县的尖山坝观音寺非常相似,尖山坝观音寺建于清末,是一个洞窟尼庵,遗存山神像,供奉西方三圣。

2、溶洞原名蓝家洞,得名于属地蓝家寨,建寺后改名蓝迦洞。

佛教术语“迦蓝”(也作伽蓝),源于梵语,是“僧伽蓝摩”的简称,原意为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蓝家洞取谐音为蓝迦洞,虽与迦蓝两字位置互换,但的确禅意满满。

以下属于事实:

1、1955年,普化寺房屋被拆;1958年,洞内佛像被拆,普化寺历史终结。

2、2004年,4位女居士牵头,200多人捐资,修葺蓝迦洞,恭迎佛像于此。

02.长洞

蓝迦洞的右边高处,还有一个溶洞,当地人称为“长洞”,是一个躲匪洞。

从蓝迦洞下来后,稻田中有大哥在收割水稻,于是向他打听长洞上山路径。

大哥说:基本上去不了。

我说:我就试试,如果实在上不去就算了。

我们聊了一些收割水稻的事情,因为相谈愉快,大哥决定给我亲自带路。

路径示意如下:

由此田埂前行

白色石头为标识

从石头处回望来路

白色石头的左边,隐约可见一条小路,大哥说:应该是从这儿往上走。

谢过大哥,我用木棍劈开掩映小道的草木,还好,始终可见小道痕迹。

隐约可见的小道

一路上坡度比较陡,小道为砂石土质,加上有落叶,还是有点滑,所以我尽量看清楚小道后再小心上行。

正因为如此,在行至半山处,居然发现小道边上有一巢野蜂!

一巢野蜂

我从小在乡下长大,家乡也有很多野蜂,多为黄色的大蜂和黑色的小蜂,这种小而带花纹的野蜂,我没见过。

我心里暗自庆幸,如果不是仔细看路,而是匆匆上行,必然会惊动野蜂,难免会大吃苦头了!

我再犹豫,是小心翼翼从左边野蜂处过去,还是从右边灌木从中开路?

因为不知道这种野蜂毒性,我终究没有冒险,而是在小道右边用木棍新开了一条路上行。

约一刻钟后,终于见到了长洞洞口。

长洞洞口

长洞洞墙为巨石所筑,墙体占到洞口的一半,其实上部已坍塌部分了。

洞门的上方为木板,不用担心安全性,因为洞门较深,拼成的木板面积较大,且深入了右侧石墙,由此,一则木板受力均匀,压强平均,二则部分压力分散于右边墙体。

城墙及城门

我没有在城墙上看到射击孔,所以不敢确定是否是清末民初所建,我曾经问过带路的大哥,他也不清楚。

从石墙和木板的新旧程度来看,估计还是建于清咸同时期,那时潘名杰的义军数次攻占了龙里县城。

回望洞门

进入洞门后,发现其实是一个洞道型溶洞。

洞道

洞道内钟乳石不多,也谈不上漂亮,不如刚才所游的蓝迦洞。

洞道底部的洞顶有一个钟乳石像极了深海中的章鱼或水母,我判断之所以形成如此形状,想必是流速极缓,水滴与洞壁的粘力超过了重力,由此往四面平行流淌。

钟乳石

叫水母呢,还是叫章鱼?

洞名虽然为“长洞”,不过也不算深,数百米而已。

底部洞道狭窄,已不可通行,我怀疑可能连通到蓝迦洞那个我未继续探索的第四层洞道,因为两洞处于同一平面,又挨得特别近,应该不是独立发育的,而是同一个溶洞系统。

二、三元古迹

从长洞下来后,驱车前往三合社区。

三合社区原属于龙里县三元镇,2014年撤销三元镇,并入冠山街道办;三合社区得名于三个自然村寨合并而来。

三元镇则得名于修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一座古桥。

01.三元桥

三元桥:

清道光十二年(1832),三元河涨大水,洪水泛滥,船毁人亡,乡人徐廷扬召集乡民捐资修建三元桥。

道光十三年(1833),开始建造桥梁,设计为五孔石拱桥。不过建桥过程却一波三折。

刚开始建桥的时候,包工头卷款潜逃,不知去向,只好停工。

道光十七年(1837),徐廷扬又筹集到了银两,年底动工;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成。

结果八月涨大水,中间一孔被冲毁坍塌。

到年底水位低时,重建中间一孔,最终于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完成。

从筹资建桥开始,到最终桥建成,前后历经三次,时间达七年之久。

三元桥

三元信仰:

徐廷扬将此桥命名为“三元桥”,祈求三元大帝庇佑。

三元大帝:也称三官大帝,三元信仰渊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

后来道教将三元信仰纳入道教体系,并人格化为上元、中元、下元大帝。

道观中有很多就是主祀三元大帝的,如贵阳市中山西路上的三元宫;有的道观则专门建有祭祀三元大帝的三元殿。

上元天官:即紫微大帝,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天官到人间校定人之罪福,称为“天官赐福”。

中元地官:即清虚大帝,每年七月十五日(七月半),地官到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称为“地官赦罪”。

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水官每逢十月十五日(下元节),水官到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称为“水官解厄”。

因为下元水官总主水中诸大神仙,徐廷扬等人历经三次七载艰难建成,自然希望得到下元水官的庇佑,因此命名为“三元桥”。

由此,这条河流也就得名三元河;1953年,三元等地设乡,命名为三元乡,后来变成了三元镇,如今属于龙里县冠山街道办的一部分。

我猜想:桥建成后,或许在桥头建有供奉三元大帝的庙宇。但这只是猜想。

长征遗迹:

长征过龙里时,红军从此桥上经过,具体路线为:从开阳进入龙里境内,沿东南方向行军,经过三元桥,继续南下,最后折向西北方向进入花溪孟关。

所以,三元桥也是长征文化遗迹。

三元桥异常坚固,在新公路桥修通前,一直作为公路桥使用。

三元桥就在三合街上新公路桥的上方,车可停在新公路桥边坝子处,步行前往。

02.封火塔

清道光十八年(1838),三元桥建成后,所募集的银两还没有使用完。

道光十九年(1839)八月十四日,徐廷扬等人利用剩余银两修建了一座封火塔。

黔程大胆猜想:徐廷扬、徐学诚等人在此建封火塔,其实有风水的寓意。之如此判断,主要是基于封火塔所处的位置。

封火塔位于三元河与新安河交界处,是三元桥一带地势最低处,为弥补风水不足,所以在此建塔以抬升地势。

徐廷扬、徐学诚等人作为儒士,奉儒家经典为圭臬,但历代知识分子均兼修儒释道,明面修封火塔以倡文风,暗里则有弥补风水不足之意。

如果不是有此意图,这座封火塔就不会建在远离村寨的两河汇合处,而应该建在村中学子读书处。

所以,此封火塔也是一座风水塔,有抬升风水、镇守河妖的寓意,只是儒士们不会在明面上这么说,毕竟孔子并未肯定也未否定鬼怪神说,只是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避开了这个话题而已。

类似案例如黔南州都匀市文峰塔。

都匀市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时人认为,都匀东西北三面皆有山峰,唯独正南缺少一峰,造成水口散漫,故在此建塔,并以南应文明之象。

三元封火塔

封火塔也叫惜字塔,四川多称为字库,客家地区称敬字亭。

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的,写在纸上的文字,即使是废字纸,也不能随意亵渎,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

惜字塔最早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已经相当普及。

三元封火塔塔身有“敬惜字纸”、“连中三元”八个大字。

从“敬惜字纸”四字来看,三元封火塔就是一座惜字塔。

而“连中三元”的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虽然与三元桥的三元大帝含义不同,不过两者字面完全一致,虽说是巧合,但三元封火塔本身就是使用修建三元桥的余资所建,也算是相得益彰、颇有渊源了。

三元封火塔就在三合街上新公路桥的下方,离三元桥不过数百米,建议步行前往。

03.永兴桥

从三元封火塔沿新安河溯河上行,数百米远处也有一座古桥。

从封火塔远眺永兴桥

溯河上行

此桥名为“永兴桥”,也是由人募资所建,桥上遗存古碑一通,记载了建桥事迹和捐资名单。

永兴桥

永兴桥碑

由碑文可知,永兴桥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承办总务为罗成玥,其长子罗思禄捐银106两,次子罗思琅捐银10两。

也就是说,此桥是罗氏父子主要出资并筹资所建,捐建者中以罗姓最多,其次为徐姓。

永兴桥建桥那一年,就是徐廷扬第二次筹集银两建造三元桥的那一年;徐廷扬自己的钱已用作三元桥的修建,但还是为永兴桥捐了五两银子。

与罗成玥父子相比,徐廷扬的五两银子不算多,但与其他捐献者相比,却又是最多了。

从永兴桥眺望封火塔

三、后记

本游记《蓝迦洞》与上周写的《登仙境》,我是一天时间游玩的,从贵阳过双龙镇到达云台山,然后从云台山再到达蓝迦洞,从蓝迦洞继续前行到达三合社区;回贵阳则走的是高速。

《蓝迦洞》和《登仙境》两篇游记,因为手上资料不足,我利用古迹中一些遗存物件及部分碑文,作了“拼图”,不敢说正确,只是提出一种看法。

我不是专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没有兴趣成为专家,游玩只是业余爱好,我喜欢去猜猜历史遗迹曾经的故事,对与错并不太在意,仅此而已。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蓝迦洞-长洞:黔南州龙里县冠山办三合社区蓝家寨(与凤凰村硝兴组交界处)。

02.三元桥-惜字塔-永兴桥:黔南州龙里县冠山办三合社区三合街上(三处相距不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封火塔)。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