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还望支持
俾斯麦,希特勒,两者在职时间相差不过五十年,却带领着德国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俾斯麦,让德国从分裂走向了统一,使得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并且有能力两次问鼎欧洲霸主的宝座;
而希特勒,虽然依靠着暂时的好运和其个人有时比较清晰的头脑,让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英吉利到莫斯科都可以看到德意志的旗帜在空中飘扬,但是德国最终却完全的毁于战火之中,直到今日,德国也无力再重现俾斯麦时代的辉煌。
历史唯物主义教导我们,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为什么德意志在俾斯麦的带领下走向了繁荣,而又在希特勒的带领下,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呢?
答案有很多,但在这些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即,俾斯麦是否真的比希特勒有更高超的战略眼光,使德国可以进退有度,在列强之间来回周转牟利,而不会遭遇列强的围攻?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正如有人所说的:“德国有一个半战略家,一个是俾斯麦,半个是希特勒。”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他的父亲费迪南德·冯·俾斯麦(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个传统的容克阶级地主,早年参加过军队,退役之后就在家里照顾庄园。
小时候的俾斯麦
出生于一个容克的家庭,便意味着俾斯麦从小便会受到容克地主阶级情绪火爆性格的影响。
容克是长期存在于普鲁士社会中的一个阶级,他们分为乡村容克、宫廷容克等诸多类型,主要的职责就是在普鲁士的常备军中担任军官,为国家征战。作为军人,容克贵族们大多言谈刻薄、性格爆裂,习惯大声说话,不讲礼节,一战中著名的德军将领,如兴登堡等人大多言谈举止粗鲁。
这种性格也遗传到了俾斯麦身上,但是和其他容克家庭出身的小孩不同,俾斯麦的母亲威廉明妮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儿,来自莱比锡的书香门第,祖父还曾在腓特烈大帝时期担任过内阁秘书,在当时属于世界崭新潮流的资产阶级。
由于俾斯麦的父亲只会喝酒和打猎,不善运营,所以家中的一切事务大多由思想先进的威廉明妮做主。
因此,俾斯麦没有像其他容克贵族的小孩一样去军官学校就读,而是去往柏林的普莱梅学院接受典型的资产阶级教育,之后俾斯麦又就读了腓特烈·威廉预科学校,先在哥廷根和柏林的几所大学进行学习。
在俾斯麦进入中学就读时,俾斯麦才12岁,在当时由于在俾斯麦周围的小孩没有一个跟俾斯麦一样出生于容克贵族家庭,所以这些小孩刻意排挤俾斯麦,认为俾斯麦和他们不是同一个圈子的。
试想一下,在一群谈论股票、投资、铁路的家长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乡下农民,张口闭口就是怎么抓野鸡野兔,那场面该有多么不对劲。
这种排挤直到俾斯麦上了中学之后也一直存在,但是苦难、嘲讽有可能摧毁一个人,使之碌碌无为,也有可能重新塑造一个人,让其取得不可思议的成就,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周围同学的疏远,使得无事可做的俾斯麦沉浸于学习,通过自学,俾斯麦先后欧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谁也没想到,这个能力在后来居然成为了俾斯麦最为依仗的政治手段之一。
而同时,周围小孩的排挤,再加上家庭渲染,也使俾斯麦养成了争强好斗的性格,在俾斯麦刚上大学的2个学期之间,俾斯麦就和那些他看不顺眼的同学们进行了27次决斗,最厉害的时候,俾斯麦曾经一个人同时跟六个人决斗,而最惨的一次,则是俾斯麦被对手用剑刺伤了面部,到医院缝了14针。
1834年春,19岁的俾斯麦给他在学校的朋友沙尔拉赫写了一封信。写这封信的原因是,俾斯麦之前报考了柏林大学,但是由于正式通知延期下发,俾斯麦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已经被柏林大学录取,给莎尔拉赫写这信的目的也是畅想一下,自己如果没有考上柏林大学将会如何,我们可以从这些信件中一窥此时的俾斯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头几年我应该会训练一下新兵,然后娶妻生子,种种地,而且估计我会太沉迷于醺酒,也当不了一个好农夫。要是十年之后你恰好过来,我要请你到我家,从庄园上挑一个前凸后翘又放得开的妞陪你乐呵,我俩一起痛饮土豆白兰地,纵情狩猎。到时候你会发现,我已经变成了一个满身肥肉的乡团长官,嘴上留着小胡子,满嘴骂骂咧咧,看不惯犹太人和法国人,一被老婆凶就暴打自己的狗和仆人。我应该会穿着皮裤,在斯特町羊毛市场上大出洋相,要是有人恭敬的叫我一身男爵,我就会和气地捋一捋胡子给他优惠点儿,一到国王生日我就会喝的酩酊大醉,高声欢呼,其余的时间我会时不时找人吹吹牛,或者只会说‘啧啧,这马不错’。”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俾斯麦对自己所处的圈子有多大的不了解,他以为他是一个普鲁士乡野的红脖子容克地主,但其实他和他父亲那样的容克地主完全不同。
因为俾斯麦先是在1834年入读柏林大学法律系,之后又在亚琛和波茨坦接受了四年的公职人员培训,由于公职人员的培训太过枯燥,所以俾斯麦在1839年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在这段时间之里俾斯麦“几乎”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容克地主,在家里大吃大喝,但是和其他容克地主不同,在闲暇之余,俾斯麦会花掉大量时间来阅读黑格尔、斯宾诺莎、费尔巴哈等人的著作。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俾斯麦形成了他对目前时局的看法,并且坚定了自己将要投身政坛,成为一个公职人员为国效力,他想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更加伟大。
由于出生传统的容克家庭,使得俾斯麦和大多数容克出生的议员们一样,成为了一个坚定的保守派,但是他又和那些“国王的奴仆”们不同,优越的出生和从小养成的争强好胜的性格,使得俾斯麦不把自己看做奴仆。相反,俾斯麦觉得自己应该保有“个人自主权”,即自己可以决定该怎么做,如何去做,而不必去看其他人的眼色行事。这种做法使得普鲁士内部的很多保守派都看俾斯麦不顺眼,这些保守派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俾斯麦。
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以后,像俾斯麦这样的人开始认识到,民意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一种可以驾驭和加以利用的力量,而想要使驾驭和利用民意,就要采取一种更加灵活、实用且不受固有意识形态的束缚。
这一点英国作家克拉克的总结非常好:“俾斯麦是靠不住的。他一会儿联合自由主义者对抗保守主义者,一会儿又反过来跟保守主义者抱团;一会儿以民主选举权为武器打击精英自由主义者,一会儿又要装作肩负起民族主义者的使命,来识破民族主义的伪装。”
俾斯麦对此看得十分透彻,所以他反对用任何原理或者原则作为政治的基础:“如果非要我秉持某种原则,那就跟让我嘴里横咬着一根长棍子从一条小路穿过树林一样(不方便)。”
在养成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之后,因为时局的变化,使得俾斯麦迎来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
1848年,受全欧洲的革命风潮影响,普鲁士国内也爆发了很严重的自由主义革命,国王很有可能被自由主义者退房。于是,俾斯麦号召他庄园的农民加入军队以国王的名义向柏林进军,这场进军最后虽然无果而终,但是俾斯麦保王派的身份还是得到了普鲁士王室的认可,而同时,俾斯麦也有幸结识了罗恩将军,也就是之后的普鲁士陆军大臣,两人成为好友,并缔结了类似于政治联盟的关系。
随着政局稳定,俾斯麦得到了王室的回报,1849年,俾斯麦当选为议员,1850年又被任命为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德联邦议会的普鲁士特使,年薪3000塔勒。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俾斯麦萌发了借由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力量,使普鲁士完成统一大业从而走向繁荣的想法。
俾斯麦是一个保守派人士,在一开始他极力反对自由主义者的做法,认为这样做会损害普鲁士国王的权威,以至于损害普鲁士的利益,但在法兰克福的八年时间里,俾斯麦却慢慢认识到要想削弱奥地利的影响,普鲁士就需要联合德意志各邦。
在俾斯麦的眼中,统一德意志是实现“大普鲁士”的唯一方法,用“统一德意志”的名义来拉拢德意志境内一直渴望德国统一的民族主义者,以此来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境内的权威,使普鲁士能在奥普两强相争的局面中胜出。
而由于俄国刚刚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以及奥地利击败,也使得俾斯麦认识到,想要实现他的政治目的,就要想办法使列强不过多插手普鲁士的事务,让他们加入自己这一边,或者什么也不做,任由普鲁士完成其所想要达到的政治目标。
而由于在担任外交大使期间多次游历英法俄等国,使得俾斯麦清楚的认识到了德意志将要面临什么样的对手。
无论是刚刚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还是传统的“欧洲宪兵”沙皇俄国还是此时仍旧是欧洲一流强国的法兰西,在国力和军力上都要强于普鲁士,而普鲁士根本无法同时战胜这么多对手。
于是,在俾斯麦的心中就形成了一个信念,即:普鲁士不应该去和英法争夺世界霸主地位,而是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使自己成为欧洲大陆的掌控者。
这一信念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被俾斯麦带到了新生的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一再强调:“竞逐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都不是德国所该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根本负担不起——德国必须知足,才会有办法保留及巩固自己在欧洲内部的地位。”
1888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俾斯麦的面前摊开了一张大非洲地图,然后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而俾斯麦只是淡淡地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
1862年,在成为驻沙俄大使不久,俾斯麦又被召回了普鲁士。这次召回的原因在于他好友普鲁士陆军大臣罗恩的要求,因为这时老国王突然去世,摄政王威廉一世登基。
新国王想要通过军队的军事改革方案,以加强普鲁士的军事力量,但在议员们眼中国王加强军事力量,早晚会有一天会用在自己身上,于是极力反对。国王的大臣们没办法说服国会议员们通过法案,而国王也不愿意妥协。
1862年9月,下议院压倒性的否决了普鲁士军队提出的军事预算,这使得矛盾激化,普鲁士有爆发内乱的危险,就是在这种时刻,陆军大臣罗恩向威廉一世提出了一个建议: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
走投无路的威廉一世接受了罗恩的建议,正式任命为俾斯麦为普鲁士的首相兼外交大臣。
国王的任命,使得俾斯麦终于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政治追求,于是在第一次的议会演说中,俾斯麦就公开宣称:“德意志之所以不敢怠慢普鲁士,绝不是因为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因为他的实力……德意志的未来靠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强权……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他只能依靠铁和血。"
随即,俾斯麦充分利用“宪法漏洞理论”绕过了普鲁士议会通过了军队提出的军事改革方案,普鲁士开始扩大军队规模并且更换新式武器装备。而俾斯麦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击败奥地利。
“我们将在不很长的时间内,必须为了自己的生存对奥地利作战”,俾斯麦在1856年就已经说出了这句话。
和奥地利作战在俾斯麦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普鲁士如果想取得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支持,就势必需要先击败奥地利,让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们看到谁才是他们所应该依靠的对象。
因此,俾斯麦不仅严格阻止奥地利企图重新复活“德意志邦联”的想法,并且加速了对奥地利作战所需要的准备,包括派遣专人出使法国和意大利,以“不反对法国吞并卢森堡和莱茵河一带的德意志领土”和“归还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为条件,得到了法国不出兵的承诺,以及意大利会从南面牵制奥地利军队的许诺。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爆发了一场普奥联合作战的“普丹战争”,但在俾斯麦看来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插曲,普鲁士击败奥地利的政治需求是不可避免的。
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之后,时间来到了1866年,由于英法俄都不会参与战争,使得普鲁士在对奥地利宣战的时候,所要面临的对手就只有奥地利及其南德意志小邦成员。
长久以来,德国的军事家们就担心普鲁士会陷入一场糟糕的两线作战而输掉战争,但是在俾斯麦的外交斡旋之下,以毛奇为首的普鲁士军队可以放心大胆的对奥地利动手,而不必担心英法俄等列强的干预,将一场极有可能发生的两线战争转变为一场适合普鲁士的单线战争。
这场战争以普鲁士军队的全胜而告终,但在军队取得胜利之后,俾斯麦并没有再乘胜追击,强迫奥地利签订割地赔款的辱国条约,而是一份异常宽和的条约。按照这个条约,奥地利只需要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时候,不参与普鲁士所发动的战争。
在俾斯麦看来,击败奥地利之后,普鲁士所需要在普奥战争追求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因而普鲁士必须在其他国家插手之前马上收手,不给这些国家任何一个介入战争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保证无论何时普鲁士都可以投入全力去追求一个目标。
这时的法国由于担心普鲁士会坐大,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对普鲁士动手,甚至还打出了“为奥地利复仇”的口号,但是普鲁士的及早收手,使得法国没有了任何介入战争的理由,给了普鲁士宝贵的和平时期。
在击败奥地利之后,俾斯麦的重心便放在了下一个目标之上——对法作战。
在一开始,俾斯麦并不想与法国开战。
1869年,俾斯麦曾经对普鲁士驻慕尼黑大使(此时巴伐利亚和普鲁士一样,都是德意志境内的独立邦国)发送过一份著名的指示:
“透过武力来促进德国统一的做法,我也认为并非不可行。然而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是:应如何负起责任决定要用暴力导致一场灾难,并且承担后果来挑选行动的时间。若一意孤行……所造成的结果将永远只是打落了尚未成熟的果实,德国的统一在此刻仍然是一个未成熟的果实。”
从这份指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俾斯麦对与法国作战这一事件的看法。
与法国作战不是不可行,但却是一个下策,因为一旦前线战败或者英俄等列强加入,之前为德国统一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可能付之东流。
俾斯麦对战争的看法是冷静的思考,仔细的审视,如果不是1870年法国的做法太过激进,使得普鲁士必须在开战和受辱之间做出选择,俾斯麦很有可能不会选择对法作战这一下策。
在那一年,俾斯麦说服了威廉一世国王,宣布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不会担任西班牙国王,对法国要求利奥波德亲王不得担任西班牙国王的要求做出了回应。但法国大使仍旧不依不饶,甚至还跑到了威廉一世所在的疗养院,要求威廉一世承诺“永不支持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
这就使得俾斯麦被迫要面对两个选择,要么答应法国的要求,由威廉一世出面宣布永不支持利奥波德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要么借机羞辱法国,迫使法国对德国宣战。
俾斯麦对此看得很清楚。
普鲁士想要实现德国的统一,就必须要依靠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支持,而选择第一条道路,让普鲁士对长久以来的宿敌法国示弱,势必会失去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支持。而俾斯麦又不能选择不做出回应——这个选择的后果与第一个选择无异,法国照样会借机羞辱普鲁士,使普鲁士失去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支持。
俾斯麦无论如何都不想失去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支持,因为只有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才是普鲁士在欧洲真正的盟友。因此,俾斯麦面前便只剩下了开战这一条路。
虽然这场开战只是一个意外之举,但一个优秀的战略制定者会时时刻刻考虑到最危险的情况?
就算对法作战是一个下策,但对法作战的外交准备却在俾斯麦的安排之下很快就完成了。
俾斯麦先是利用了英法曾经联合击败俄国和法国率先对普鲁士宣战这一点,使得俄国和奥地利都觉得自己不应该掺和这场战争,唯一充满变数的就是英国。
但俾斯麦对此早有准备。
而在1866年普奥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法国大使曾经和俾斯麦签过一个协议,“如果普鲁士同意法国扩张到莱茵河流域,法国就同意普鲁士统一德国”。
在7月14日发出“埃姆斯电报”诱使法国主动对普鲁士宣战之后,俾斯麦便把这份协议的原件交给了英国,英国《泰晤士报》在7月25日以头版的形式把这份协议展现在了英国人面前。
英国向来奉行“大陆均势政策”,而且法国想要扩张到莱茵河地区,势必会吞并汉诺威地区,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英国的强烈不满,英国随即表示在普法战争中恪守中立。
如此一来,普鲁士便只需要考虑对法作战,而不用担心欧陆其他列强会参与战争,这一举措使得老毛奇可以放心大胆的将普鲁士全国之兵用在法国战场上,而不用像一战和二战时期一样,德国既要在西边打,也要在东边打。
最终,普法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胜利的基础上,俾斯麦一手创建了德意志德国,这也有了历史书上那一副著名的油画。
回顾从俾斯麦上台到1871年建立统一大业的这9年时间里,普鲁士的一切行为基本上都是按照俾斯麦的设想来进行的。
俾斯麦运用其独特的战略眼光,以及对自身实力的正确认识,成功的带领着普鲁士走向了一个新的辉煌,也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德国。
但即便是已经实现德国统一的大业之后,俾斯麦也没有松懈。
因为俾斯麦自己很清楚,由于德国的统一,使得英法俄奥都会担心德国的扩张之路会踩着他们战败的躯体而过,所以很容易联合起来对德作战,双拳难敌四手,德国无法在这样的形势下取得胜利,这样一来,德国就必须收起自己的扩张野心,成为欧洲大陆矛盾的“仲裁者”,而不是“挑起者”。
如果其他各国在发生任何矛盾的时候,都需要德国进行从中调停,这样德国就会在欧洲大陆中间取得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俾斯麦践行了这个理念,也正是在俾斯麦的带领下,德国在欧洲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影响力日渐突出,不仅仅是欧洲最重要的政治大国之一,同时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如果不是40年之后的那一场战争,德国可能直到今日依旧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
但是俾斯麦的后继者却没能明白俾斯麦的良苦用心,在俾斯麦之后,一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德国元首,德国在这一段时间之内一直都缺少一个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这就使得在一战中,德国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同时对抗多个列强的联手进攻,虽然在东线还有奥匈帝国这个盟友可以牵制俄军的部分部队,但是在西线德国就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先后对抗英国、法国、美国的三国联军,最终大败而归。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33年,希特勒通过合法竞选,成为了德国的首相。
不得不说,希特勒在战略眼光上真的具有独特的天赋。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布劳瑙的一家名为波麦的小客栈里。他是奥匈帝国一个海关职员在第3次婚姻中所生的第3个孩子,有三个兄弟和两个姐妹,均幼年夭折,只留下哥哥阿洛伊斯·希特勒和妹妹保拉·希特勒。
1895年,希特勒进入了林茨西南不远的菲施尔哈姆村子的公立学校读书,在今后的4年中,希特勒随父亲不断的变更住地和学校,到希特勒15岁的时候,他已经搬了7个地方,换了5所学校。
1900年,希特勒萌生了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想法,为此他和他那想要他成为公务员的父亲大吵了一架。
后来,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曾经解释了当初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
“一想到坐在一间办公室里,被剥夺了自由,不能再自由支配我的时间,不得不把我的一生花在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上面,心中就感到作呕……”
由于不愿屈服于父亲的意愿,希特勒开始消极对抗学习,在小学的时候希特勒的成绩非常好,但由于他跟他父亲的争斗,使得上中学之后希特勒便不想再好好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甚至未能从中学毕业,他自辩称这么做是为了“当我父亲发现我在中学成绩不好之后,就会让我实现我的梦想,不管他是否愿意。”
少年时的这般经历,使得希特勒在日后经常嘲笑那些读书“先生”,嘲笑他们的学位、文凭和学究气,这一点也反应在了他日后对曼施坦因、哈尔德这些极具能力将领的傲慢上,希特勒始终觉得他自己虽然一天也没有上过军校,但是在战役指挥上也可以轻松胜过这些军校出身的将领,其结果就是导致了1942年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覆灭和1944年中央集团军群被苏军歼灭。
但无论如何,希特勒还是实现了他一开始的愿望。
1903年,希特勒的父亲因病去世,而希特勒的母亲又很溺爱她的儿子,对希特勒的一切想法也是尽全力去满足。就这样,在1906年的时候,希特勒来到了维也纳,在这里,希特勒见识到了令他眼花缭乱的世界,希特勒维也纳的一切如痴如醉,于是在问过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入学手续之后,希特勒便在1907年重新回到了维也纳,参加了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
但希特勒并未能通过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因为当时维也纳美术学院的院长告诉希特勒他不适合学绘画,而更适合学建筑。
希特勒自己对此也感到认同,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希特勒连中学都没有毕业,这使得他没能进入建筑系学习。
而1908年,希特勒的母亲也因病去世,使得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随后的四年间,希特勒渡过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1909年11月,他来维也纳不到1年就不得不放弃在西蒙丹克胡同租赁的房屋,在今后的4年中,他一直住在只有铺位的鸡毛店里,或者位于多瑙河畔的维也纳第二十区的默尔德曼街,几乎同样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栖身,靠光顾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为了成活,在这段时间里,希特勒做过小工,当过小画家,收入很低,每天连吃一顿饱饭都很难做到。
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希特勒开始醉心于阅读。
按照希特勒在维也纳的室友库比泽克的说法,“希特勒读过文学和哲学方面的伟大经典作品,比如叔本华、尼采、歌德、席勒、瓦格纳的等人的作品,还读过各种德国英雄传奇故事和但丁的《神曲》等作品。”
但希特勒的看书方式和其他人不同,他坚持认为,读书“不是目的本身,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希特勒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以及证实他所有的偏见和信念都是正确的,这也使得希特勒很少接受对同一件事物不同方面的思考,他只认可自己赞同的那一种意见,而不是试着理解不同的意见。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希特勒成为了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
不久之后一战爆发,希特勒虽然是奥地利人,但是他却觉得德国才是他的祖国,于是他逃掉了奥地利的征兵体检,又通过一份情感真诚的信件加入了德国巴伐利亚预备步兵团,为德国而战。
在战斗中,希特勒作战勇猛,尽职尽责,在战场上主动要求担任着最危险的职务,毫无疑问,如果不是对德国充满热爱,像希特勒这样的奥地利人根本不会这样奉献。
因此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对希特勒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当因毒气而受伤的希特勒在医院里得知的德国战败消息的时候,希特勒悲愤欲绝,不停的怒吼:“一切都白费了!”
在战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的缘故,希特勒成为了纳粹党的领袖,而希特勒也发现了自己在演讲方面有非常独到的才能。
依照美国人汉夫施坦格尔的描述:“一小时前还在吵吵嚷嚷,把他推来推去的群众,那些高声怒骂的人们,现在变得鸦雀无声,深受感动。他们屏息倾听,早就忘却了伸手去取啤酒瓶,似乎把演讲者的每一个字都喝了进去。”
依靠着这种才能,希特勒迅速笼络了一大批党徒,并且在1923年还发生了一场旨在推翻现有政府的暴动,即“啤酒馆事件”。
但这次暴动最后却以惨败收场,希特勒也被警察逮捕,并被判处了五年监禁,而希特勒却在九个月之后就出狱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希特勒写出了《我的奋斗》一书,并且概括了自己的主要思想。
首先,希特勒觉得,作为德意志未来的领导人,他在上台之后需要做以下几件事,首先就是扩军备战,恢复德军的实力,团结一一切日耳曼人。之后就是击败法国,报《凡尔赛和约》之仇。等到击败法国之后,希特勒就要回过头来向苏联进攻,从东方获得德意志人发展所需要的“生存空间”。
这基本上就是希特勒的主要战略构思,而像反犹太人政策和财政措施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为了这个战略构思而制定。
从希特勒在上台之后的行为,我们不难看出希特勒基本上是在按照这个思路去一步一步的推行自己的政策。
首先是恢复经济,因为想要扩军备战和向东进攻都需要德国具备对应的能力,于是希特勒上台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面积铺开公共工程,降低失业率,让在经济危机中停止运行的机器再度运行起来。
随后在1935年,希特勒宣布实施义务兵役制,大规模扩军,紧接着就是进军莱茵兰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和苏台德,这是第二步,团结所有日耳曼人。
接下来是第三步,对法作战。但为了保证在德国与法国交战的时候,波兰和苏联不会从背后进攻德国,所以希特勒就需要先进攻波兰,并且稳住苏联。等到把波兰消灭、稳住苏联之后,再回过头来进攻法国,这也解释了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爆发的战略构想。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希特勒没想到进攻波兰会导致英法对自己宣战,但这对于希特勒来说,只不过是把将要做的事提前了一步而已。
最后便是第四步,向东进攻,夺取苏联西部的广大土地,使德国成为世界霸主。
可以说,希特勒的战略思路是很清晰的,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到这些,并且坚定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这里来说,希特勒完全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天才。
但是,在一开始希特勒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孙子·谋攻篇》中曾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而希特勒刚好就是第三种人,他既不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敌人究竟实力如何,也不知道德国到底有多大的能力,这一点和俾斯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俾斯麦永远知道德国有多少力量,可以做多大的事情。
希特勒的“不知彼”可以从三个例子来体现:
1、认为在德国击败法国,进攻苏联的时候,英国出于意识形态的纠纷,而不会对苏联伸出援手:希特勒认为,英国致力于“大陆均势政策”,所以当德国在击败苏联这个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潜在敌人时,英国不会从背后对德国发起进攻,而事实上,一旦德国击败法国再击败苏联,德国就会成为欧陆上最强的国家,从而挑战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因而一旦希特勒进攻苏联,英国必定会与苏联结盟;
2、认为苏联和一战中的沙皇俄国一样,不堪一击:而1941年的苏联则在斯大林的带领下,早已发展为一个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工业大国,完全可以凭借辽阔的空间、充沛的人力和人民忍受苦难的非凡能力和勇敢,让德国无法快速取胜;
3、希特勒同时低估美国军事实力和潜力.:由于从未真正见识过美国的工业实力,希特勒对美国的了解来源人书本或者其他人的描述,虽然对美国的实力表达了认可,但希特勒依旧对美国充满了嘲讽。他认为美国的民主体制无法集中国家所有力量,贪得无厌的美国人也不是崇尚武力的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对手,而无视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和军事潜力。
于是就在1941年12月苏联已经在莫斯科发起反击的时候,希特勒照样选择了对美宣战,尽管他和日本签署的互助条约中并没有规定,一旦日本对美开战,德国也必须对美开战。
光这三点就足以使希特勒在1941年6月前所取得的所有成就变成虚无的泡沫,就算德国士兵各个骁勇善战、为国而死,也挡不住这三个国家铺天盖地的坦克、战机和炸弹,最终使德国在1945年迎来了毁灭。
而希特勒的“不知己”则体现在其完全不知道德国实力的上限:
希特勒始终认为,德国有实力完全他所制定的一切目标,而如果这些目标不能完成,一定不会是德国本身的能力不足,而是在他下面的官员和将军们没能充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这一点最早体现在1942年。
希特勒首先是让他比1941年更加虚弱的德军进一步扩大战线,将原来德军所需要面对的正面防扩大到4500公里,使得大军的后勤补给变得极为漫长,而希特勒也没有再将东线德军的规模扩大多少,直接导致了德军侧翼的守备变得极其薄弱,无法承受苏军的反击。
哈尔德最早向希特勒提出德军侧翼太过薄弱,希望德军可以暂缓攻击速度,甚至有序撤退,以便有余力来保卫自己的侧翼。但希特勒却认为以现在德军的实力,完全可以完成既定目标,于是希特勒解除了哈尔德的一切职务。
1942年11月,在苏军发动天王星行动,哈尔德的继任者蔡茨勒,从侧翼向第六集团军后方穿插,意图包围这个重兵集团的时候,就向希特勒提出了建议,要求第六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地区撤退。
而希特勒却相信了戈林的承诺,认为德国空军有能力执行对第六集团军的补给任务,同时希特勒也搞不清楚在前线作战的德军是什么样的情况,以至于当曼施坦因受命为第六集团军解围的时候,希特勒答应给曼施坦因的四个满编装甲师和一个重装甲营完全不见身影。
像这种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了白俄罗斯战役、突出部战役在内的多次战役。
所有失败的战役中几乎都包含了一个要素,即:希特勒要求前线部队完成远远超过他们实力上限的任务,而不是像俾斯麦一样,运用灵活的政治手段使前线部队得到足够的支援以便完成任务。
而这些失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点:希特勒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德国的真正情况,高估了德国的实力,而德国从一开始就具备成为世界霸主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
20世纪德国发生的一切不幸,几乎都可以用俾斯麦的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竞逐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都不是德国所该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根本负担不起——德国必须知足,才会有办法保留及巩固自己在欧洲内部的地位。”
俾斯麦与希特勒的差距,中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毫无疑问,俾斯麦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战略眼光最好的政治家之一,而希特勒只能算是有些战略眼光的半吊子政治家。
德国在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大多数时候也是因为领导人未能明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以及“适可而止”的真正含义吧。
德国的领航员离开了自己的巨轮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关注,我会持续更新历史/军事领域优质文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希特勒只是一个赌徒,把它跟俾斯麦放在一起,就是侮辱德国人的智慧
我们现在的整个世界格局完全是希特勒造成的,世界上自古至今没有第二个人有这样巨大的影响力。
欧洲人的军事能力视野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当然俄罗斯除外
可怜的元首先生胃口太大,牙口还不好,,Ծ^Ծ,,消化能力也跟不上
当然,非特不一般,偶尔会有视野特别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