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二战德军,大家津津乐道除了那些教科书级别的战役和战术思想,大概就是二战德军层出不穷的先进武器。
作为战前第二工业强国和第二科技大国,德国在军工生产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无论是梅赛斯密特战斗机还是威风凛凛的虎式坦克,都是德国军工生产的优秀作品。
然而在德国生产的所有武器中,真正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优秀武器并不多,比如虎式坦克,虽然在装甲和火力上都有可取之处,但是战略机动性不足,而且超重,而V系列导弹虽然是最早的导弹,但是精度太差,也无助于扭转战局。但是有一种德国武器,却是各个参与了欧洲战事的国家都认可的优秀武器,这种武器便是德国的MG42通用机枪。
MG42,为德文Maschinengewehr 42的缩写,意即为“机枪1942年型”(“Maschinen”就是“Machine”;“gewehr”就是“gun”)。MG42为纳粹德国研发于1942年服役,依照7.92毫米子弹作为开发依据,本来准备取代MG34通用机枪,不过最后两款机枪一起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MG42的特征为极高的射速,每分钟高达1500发,同时具备可靠性、耐用性、简单化、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等特性。
一战后的德国受凡尔赛条约所限制而不能制造重型武器,于是德军设计了MG34通用机枪,在德军中定位为轻重两用机枪,使用内置的两脚架及50发弹鼓供弹就是轻机枪,而加装三脚架及直接使用弹链供弹后就可以当做重机枪来使用,以此来绕过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备的限制。
在经过西班牙内战的实际武器测验之后,德国军方对MG34的性能很满意,然而MG34对于飞沙走石过于敏感,容易产生故障,成本也很昂贵,工时和耗材都很巨大,除了制造出加强版的MG34S型机枪之外,位于萨克森窦柏恩由保罗·库特·约翰尼斯创办的“大脚约翰尼斯金属烤漆厂有限公司”也在进行MG34的量产方式改良计划,以求压低量产的压力。
此改善工程由维纳·古诺博士主导。古诺(Dr. Gruner,有时也被翻译成格鲁纳)古诺博士本人其实擅长的是冲压制造技术,对于武器的开发并非科班出身,不过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古诺博士却意外的成就了一款优秀的武器。
古诺博士对MG34机枪进行了改进,包括将给弹方式从弹鼓改为弹性大的弹链,将照门从直立式改为滑轨式,同时大量使用冲压件,以便降低制造成本。
改进之后的样品随即被陆军武器局进行实战测试,实验结果证明MG42机枪不仅方便使用,不易出故障,而且射速极高,可靠性和威力都值得肯定。而且造价比MG34更低,一挺MG42的生产工时[1]是MG34的一半,75个工时左右,然而MG34需要150个工时,并且透过冲压的方式又节省了材料成本,MG34的生产成本需要327马克,而MG42的的成本只要250马克,这种情况刚刚适合了拥有一支庞大陆军的德国军队。这样优秀的武器受到了受到德国军方大力称赞,在经过对一些细节的微调修改后,德国1942年开始量产这种改进后的机枪。
据统计到二战结束的时候,德国一共制造了超过100万挺(一说70万挺)MG42通用机枪,无论是俄罗斯的冰天雪地还是北非的炎热沙漠都可以看到MG42的身影。
MG42通用机枪射速极高,平均射速为每分钟1200发,比英国的维克斯机枪以及美国的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射速多一倍(两者仅有600发/每分钟),足以在近身交战中压制这两种机枪。
在诺曼底战役中,来自萨摩赛特郡第四轻步兵团的悉尼·贾里中尉就曾回忆过他们遭遇MG42机枪时的情景:“前沿排穿越河流时,前方两翼的德军施潘道(MG42机枪,施潘道是MG42的材料制造产地)对他们发起了猛烈攻击,这种攻击应该是12挺机枪同时发出怒吼。全营都被这种致命的火力压制在原地,无法继续向前攻击,也无法从侧翼实施包围,更谈不上组织撤退行动”。
由于MG42的射速极高,使得枪声以非常密集的声波传递出去,由于过于连贯,因此人耳中听起来像是布匹被撕破的声音,因此盟军称呼MG42为“希特勒的电锯”,苏联士兵则称MG42为“亚麻布剪刀”,但无论哪一种称呼,MG42都不是盟军士兵希望在战场上遇见的武器。
可以说,MG42是二战最好的机枪之一,但是,MG42却不是二战中最好的班用机枪。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二战中各国的机械化水平都还很低,即便是德军,也只有少数精锐部队实现了全摩托化/机械化,其余的部队还需要依靠马匹和马车来运输补给,这就使得单个班组能携带的弹药量极其有限。
而在德军班组之中,机枪组一共由三个人组成,主射手负责携带一挺通用机枪以及50发弹鼓,还有一把手枪作为自卫武器,副射手通常携带4个50发弹鼓和1个300发的弹箱,第三射手则负责携带2个300发弹箱和一支98K步枪。
以MG42每分钟最低1200发的速度,如果全速射击,机枪组的子弹用不了多久就会全部打光。如果德军的士兵手册特意强调禁止将标准250发弹链一次打完,如果是50发弹链,一分钟之内不得超过七条的射击,以免枪管寿命大幅减短,且减少枪管过热卡弹的发生。
一般而言,班组机枪的射速在600发左右最为合适,既可以压制敌人也可以减轻弹药压力,但是由于MG42的高性能,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机枪手或者出现特殊情况很容易就把一条弹链打光,
对于一个班组而言,本身携带的弹药量就极其有限,如果还要再供养这么一个吃子弹的大户,实在是不堪重负。
实际上,MG42最适合的定位是排级支援重机枪,而作为班组机枪MG42并不合适。
你们怎么看呢?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关注,我会持续更新历史/军事领域优质文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能打1000发不是让你连续打1000发,你真以为德国佬比你笨吗
鉴定完毕,军盲一个,不知道从哪复制过来的文章,这个绝对举报
战后德国又用了几十年的MG系列,设计师一大重要改进任务就是降射速[笑着哭]
二战后mg42的儿子继续在联邦德国服役,你当北约是傻子么
德军的班排战术是可以吊打所有对手的,出问题的是战略。
整个德国国防军的智慧加起来也比不过小编一个人
完全是瞎写,把MG34和MG42搞反了
德军军事理论不一样!
美国佬教德国兵打机枪.jpg[得瑟]
射速高反而导致要求枪手点射
说的是事实,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德国步兵过于依赖机枪,所有的战斗都是围绕着这个机枪展开,野战没问题,城市战比较吃亏
胡扯,德军步兵系统中心围绕的就是机枪好吧![无奈吐舌]
脑子有病 胡咧咧
举报来一波[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