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六集团军损失不过30万人,为何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悠然历史 2020-08-24 20:08:58

熟读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遭遇了惨败,其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的计划在苏联红军的猛烈反击下演变为一场溃败,德军一直后退了数百公里才得以稳住阵脚。

但莫斯科战役之后,德军依旧在苏德战场上保持着战场的主动权。

为了拿下苏联的主要产油地迫使苏联投降,希特勒在1942年4月5日发布第41号战争密令,要求德军“一旦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目标是,最终歼灭苏联红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德军在1942年发动了旨在占领高加索地区油田的“蓝色行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倾巢而出,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击溃了面前的苏军部队,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之后仅有的一点预备队被消耗殆尽。

1942年7月,德军第六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的指挥下逼近斯大林格勒,意图占领这座城市借此掩护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地区的攻势。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发布了著名的227号命令,要求全体苏军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一步也不准后撤。

在这种情况下,守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士兵爆发了巨大的战斗意志,和德国敌人在斯大林的格勒展开了惨烈的巷战,到11月17日,守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已经付出了32万人阵亡、失踪,31万人负伤的惨重代价,损失了1423辆坦克、12137门火炮和2063架飞机,但仍然牢牢守卫着斯大林格勒的每一个街道,让德军每付出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我们占领了客厅,但厨房还在敌人手里”便是对斯大林格惨烈巷战的最好还原。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执行天王星行动,苏联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了反攻,一举切断了主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和其他部队的联系,30多万人的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全面包围。

1943年2月,在挣扎了两个多月之后,保卢斯率领第六集团军剩下的9万残军向苏联红军投降,苏联红军赢下了空前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彻底失去了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因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称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包围和消灭的第六集团军总兵力只有30多万人,对总动员1700万人的德国而言这种损失似乎不值一提,为什么会说成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呢?

一、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付出的代价远远不止是一个第六集团军

首先,斯大林格勒格勒战役对德军造成的伤亡,远远不止是第六集团军被包围的30多万人。

斯大林格勒战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城外防御阶段、城市防御阶段和苏军反攻阶段。

在斯大林格勒战争初期,负责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只有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兵力为27万人,但是随着德军久攻不下,苏军和德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这种城市上。

毫无疑问,如果德军要占领高加索地区就势必要占领斯大林格勒,确保A集团军群的侧翼不受威胁。

而对于苏军而言,斯大林格勒不仅仅是一座以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它还是是伏尔加河下游最重要港口城市,可以通过水路到达亚速海和黑海沿岸。如果斯大林格勒被德军占领,苏联在南方的军事调动、物资调集就会失去中转点。同时,斯大林格勒还是苏联重要的工业生产区,大量的军事工厂坐落于此,而且斯大林格勒以东还有苏联自乌克兰沦陷之后最大粮食产区,失去斯大林格勒,就会直接失去大量军工生产能力,还有对粮食产区的控制。这个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于是针对斯大林格勒,苏德双方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底牌:

在德国方面,一开始的时候只有第六集团军负责进攻斯大林格勒,但是由于第六集团军无法突破苏军的防御,随后德军先后调动了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增援斯大林格勒前线,随着战争的惨烈进行,苏德双方不断的增援后备兵部队,到苏军反攻阶段时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部队总兵力达到101.1万人,含有10290门火炮和迫击炮、675辆作装甲车辆、1216架战斗机。

而为了应对德军的攻势,苏军从斯大林格勒战役一开始就不断的往前线投入兵力,在反攻前夕,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第65、第24、第66、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而为苏军地面部队提供增援的空中力量则包括空军第8、第16和第17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含有15500门各式火炮、1463辆装甲车辆、1350架作战飞机。

双方数百万大军就在围绕斯大林格勒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不断展开激烈的交战,上千辆坦克、战斗机不断投入交战,最终将斯大林格勒和其周围的城镇彻底化作焦土。

根据苏联官方宣布的战果,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的时候,德军一共损失了超过2000门火炮及迫击炮,超过1000辆坦克和超过1400架飞机。而在1942年德军全年只生产了2357辆坦克,在斯大林格勒损失的坦克数量已经接近1942年年产量的一半

在遭遇如此巨大的损失之后,再加上同时期的勒热夫战役和高加索战役,希特勒在1941年12月到1942年5月之间所储备的兵力已经消耗殆尽。

早在1942年的苏德战争南线上,德军很大程度上已经在依靠仆从国军队支撑战线,在整个战场的南方轴心国军队中,德军自己只有四个集团军,其余的都是仆从国的军队,德军兵力已经捉襟见肘。而曼施坦因甚至连解救第六集团军的部队都凑不出来。

第二、德国战略物资开始枯竭

就以石油为例。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都严重缺乏石油,同时还极其缺乏橡胶、镍等战略资源,正如历代德国军事家所担心的那样“德国无法在一场长期的消耗战中取得胜利”。

1939年开战后,德国的石油存量仅有240万吨。根据德军统帅部的估算这点石油只够德国在和平时期消耗3个月左右,如果全面开动战争机器之后,只能维持德国军队一个月的需求。

而在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开始,一直到1940年6月击败法国,德国从波兰、丹麦、卢森堡、荷兰、法国等战败国一共缴获了了880万吨石油,算是缓解了德国的石油危机。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从布列斯特要塞到兵临莫斯科远郊,德军装甲部队连续作战了五个月之久,远远超出了一个月的限期,导致德国的石油储量出现了巨大的危机。

早在1941年3月,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就对希特勒发出警告:“德国石油储备估计将在10月份耗尽……如果未来陷入消耗战,缓解石油压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苏联的石油……必须迅速夺取并利用高加索油田,至少应占领迈科普和格罗兹罗。同时,必须在敌方尚未完全破坏前夺取采油设备,包括运输工具,才能保证一个月内恢复生产,完成运输还要一个月……如果这些目标不能实现,1941年9月1日后的作战和国内经济将面临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

到了1941年 10月7日,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局长乔治·托马斯再次向希特勒报告:“目前航空燃油及润滑油产量为28.9万吨,尚可满足年底前的需求,但到1942年初将只有3.1万吨——这是一个危险的水平。到10月1日,只有不到25万吨柴油,按目前消耗,11月底就将短缺2.5万吨。显然,德国已经不能再向意大利每月提供10万吨燃油。”

正是因为如此,德国才在1942年夏季冒险发动了针对苏联石油产地的“蓝色行动”,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分兵南下,一个攻向高加索地区,另一个则剑指斯大林格勒。

可随着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德军抢夺苏联油田的战略预想落空,导致德国的石油问题彻底暴露。即便是在德国石油供应的的最高峰1943年,整个德国得到的石油只有1039.7万吨,包含了本土原油、合成燃料和进口石油,这已经是德国战时石油供给的巅峰。

二战中,德国本土石油产量,包含奥地利

1938年~1943年德国石油状况,除了表上所列出的数据,德国通过其他途径也得到了部分石油

而苏联光在1939年的石油产量就已经达到3030万吨,1941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3300万吨,是德国的3倍多。

可随着英美对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德国合成燃料工业展开大规模战略轰炸,再加上苏联攻占了普洛耶什蒂油田,德国的石油供给很快下降到一个极低的点,到1944年9月德国的合成燃料产量下降了92.2%,德国空军18万吨的燃料需求只能满足3万吨,德国空军已经无法正常出击。

三、德军被迫开始多线作战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由于希特勒的谨慎,德军始终都在保持单线作战,一次战役只针对一个目标,所以德军可以集中力量,专门攻击某一个国家。波兰战役、挪威战役和法国战役的成功都是因为德国在进行一场单线作战,可以最大限度集中自己的力量。

但随着海狮计划被迫搁置,德国向东进攻苏联。德国在还没有彻底解决西线战事的情况下又面临着东线的巨大压力,但是由于英国短时期内没有能力反攻西欧大陆,所以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国可以集中自己主要的力量去进攻苏联,这个时候的战略态势对德国而言是很好的。

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所面临的战略态势却急剧恶化,一方面德国在东线战场损失惨重,不得不抽调更多的力量前往东线作战;另一方面,由于被苏军将主要力量牵制在斯大林格勒,德国不得不减少对北非的军事资源分配,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最关键的时候甚至还抽调一部分在北非和地中海作战的德军部队前往斯大林格勒作战,最终让英军赢下了阿拉曼战役。

1943年西线盟军连续发动“爱斯基摩人”计划和“雪崩”计划,直接在意大利登陆,迫使德国开启了三线作战的糟糕局面,德国的军事力量要同时应对三个战场,自然无力在东线投入更强的力量,最终在东线战场上被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击溃。

四、结语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德国所面临的战略态势走向一个极其糟糕的局面。可以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东线战场的局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尽管德军仍然有在1943年夏季发动一场大规模战役的能力,但此时德军已经力不从心,即便德国侥幸赢了库尔斯克战役,德国也无法改变它在西线、东线和意大利战场上面临的糟糕战略态势。

正如大卫·格兰茨所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注定德国无法赢得战争!”

从这一点而言,斯大林格勒战役完全可以称得上“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关注我,我会持续更新军事/历史领域优质文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3 阅读:3038
评论列表
  • 2020-08-24 21:49

    德国不是天气和石油的原因不会输,苏联不是英美输血早就完蛋

  • 2020-08-25 22:56

    第六集团军是精锐野战部队,都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士兵,失去他们就好比中途岛战役日本失去的那四条主力航母及数百名精锐飞行员一样,伤了元气。

  • 2020-08-24 22:12

    德国。英美苏法任何一个拉出来都够他喝一壶的了。侥幸赢了法国

    伟哥 回复:
    法国没有打仗的欲望,不然也够德国喝一壶
  • 2020-08-28 17:40

    从库尔斯科战役后,德军再无力进行战略攻击性战役,苏军也开始了著名的十大突击。

  • 2020-09-08 09:08

    希特勒把最精锐的野战军去打巷战,唉,能力发挥不出来呀!可惜了,这支精锐部队。

  • 2020-09-14 18:37

    30万人的损失对于苏德战争不是太大事情,但是第六集团军下属的3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的损失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