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未能全歼美军陆战一师,非战之罪也

悠然历史 2020-09-22 20:15:22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从背后夹击了朝鲜人民军的主力,釜山周围的朝鲜人民军被迫后撤,以美军为首的多国联军不断北上,直逼三八线 。

10月初,美军不顾我国的警告,越过了38线,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我国随即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

10月24日,从东线进入朝鲜的志愿军第42军进入了黄草岭、赴战岭地区,与向北推进的韩国陆军第3师发生战斗。随后,隶属志愿军42军的第124师在黄草岭一线,与多国部队后续的美陆战一师陆战7团,进行了近2个星期的战斗 (黄草岭阻击战)。

11月7日,第124师放弃黄草岭一线的阻击阵地,诱敌深入。美陆战一师越过黄草岭一线,进入长津湖地区。11月10日,美国第1海军陆战师陆战7团进占古土里。11月15日,进占下碣偶里。11月24日,进占柳潭里。同时,美陆军7师第31战斗团进入长津湖地区,接替长津湖东海军陆战队第1师陆战5团在新兴里及内洞峙的阵地。

就在志愿军42军从黄草岭撤出之后,从中国境内赶来的志愿军第9兵团接替了其在东线的防务,随后跟在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展开了一场堪称朝鲜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拥有15万人的志愿军第9兵团在宋时伦将军的带领下,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和敌人展开激烈交战,但是结果我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美军陆战一师在付出重大伤亡的代价之后逃出了志愿军的包围,志愿军同样伤亡惨重。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没能全歼美军陆战一师,完全是非战之罪也!

在长津湖战役刚刚开始的时候,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共15万人。这3个军都超是额编,每个团都是四四制甚至五五制加强营制,原本是作为登陆台湾的主力部队,但是由于朝鲜战事紧急,这些南方子弟兵来不及整训和作好在高寒地区作战的物质心理准备,就紧急奔赴朝鲜参战。

当时朝鲜正值冬季,气温最低可以达到零下39℃,路面遍布冰雪,给志愿军部队的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隐藏10多万人的行踪,9兵团的两个军在没有卡车的情况下,穿过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王学东回忆,“在这种情况下,行军根本就没有什么速度可言。师部炮兵营中有些马匹不肯在覆盖着积雪的、沿着悬崖的羊肠小路上走。这样走实在是太滑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同志就想出了办法,将羊毛围巾盖在悬崖边的冰雪上,用这方法使马匹安全地通过了小路。”

令人恐怖的寒冷和后勤补给的严重不足,导致了9兵团在11月25日,志愿军发起了第二次战役之时仍没有进入进攻位置,志司不得不批准了9兵团总部延期2天的请求。

但即便是这样,第9兵团还是出色的完成了分割、包围敌人的计划。

11月27日傍晚,志愿军10万大军已经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当中了,20军位于长津湖西侧;27军位于长津湖北部和东北部。两军分别以陆战1师两个团和第7师的31团级战斗队为主攻目标,后对下碣隅里进行围攻,继而在从下碣隅里至兴南的一条被称为“长隘路”的通道上展开围追堵截。  11月27日夜,西北风卷着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当时正沿着一个山间的小路行进,整个队形成柱状,延伸达50公里。一个美国的随军记者后来说“总觉着有人在盯着我们”。这句话没有说错,他们确实是被隐没在崇山峻岭中的志愿军战士牢牢地盯紧了。山林中忽然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宋时轮、陶勇指挥20军、27军向美军发起猛攻,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美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击。在第二天的早上,美7师和陆战1师被九兵团就分割成了5个部分。

难道志愿军不会打仗吗?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因为从事实上来看志愿军已经将敌人分割包围,在战役态势上形成了极好的局面。

联合国军事后在回顾这场战役的时候,都认为第9兵团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谁能相信第9兵团的十多万士兵能连续18天在崎岖的山地平均日行军30公里的速度,而且是在几乎没有补给、严格进行隐蔽伪装的情况下,直到发起包围作战之前美军都还不知道第9兵团已经到了他们的身边。

那么是什么让志愿军没能取得胜利?

首先是兵力。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在谈及长津湖一战的时候都会把整个第9兵团的15万人来和美军陆战一师的2万人做对比,像是志愿军在人数上有7倍多的优势。

实际情况呢?在当时的长津湖地区中,除了美军陆战一师,还有美军陆军第三师和陆军第七师,另外还有韩国第一军和其他国家的军队,地面部队的总兵力在10万人左右,这10万人才是第9兵团所要面对的敌人总数,差不多是1.5比1.

而具体到长津湖的战场上,1950年11月27日战斗打响的时候,进攻长津湖的志愿军只有第20军和第27军,第26军没有参加战斗,这两个军的总兵力在8万人左右。而美军在长津湖地区的部队则是陆战一师的主力、美国第七师的一个加强团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部队,总兵力在三万人左右,从这些数据上来看,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在兵力上顶多只有3:1的优势,而没有7:1这么夸张。

这还只是单纯的对比纸面上的兵力数据,但是我们都知道,现代战争兵力只是决定两方力量对比的一个要素,除了兵力之外,火力、机动性等方面的对比也格外重要。

从火力上来看,志愿军每个团只有8、9门老式火箭筒,几乎没有重型火炮,只有中小口径的迫击炮可以掩护步兵冲锋,但令人失望的是,迫击炮的钢铁炮管受不了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三分之二打出去的炮弹都变成了哑弹,轻机枪更是要两个小时射击一次确保可以正常击发。

除了支援火力不如美军,志愿军的班组火力更加不如美军。志愿军一个连一挺重机枪,一个排一挺轻机枪,一个班有一挺加拿大制冲锋枪,战士们的装备依旧是三八式、中正式这些早就落后的枪支。

而美军呢?光是陆战一师就有大约85辆坦克、18门155毫米榴弹炮、54门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7毫米迫击炮、36门75毫米战防炮、81门61毫米迫击炮,单兵大量配发冲锋枪和手枪,同时连排班都拥有完备的电台联络设备。

这还不算陆战一师可以随时呼叫的空中支援,志愿军刚刚入朝的时候苏联援助还没到来,此时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有约1200架各战机,而志愿军则一架也没有,这么算美军在长津湖战役中的空中优势应该是几百比一!

当时的第27军79师235团1营3连副指导员邹世勇就曾描述:“从武器装备上来看,这些都是号称武装到牙齿的、最现代化的部队。我们当时还使用解放战争时期用过的步枪,没有重型火炮,最大的炮大概就是九二步兵炮。可是美军的装备最差的也是冲锋枪、卡宾枪等步兵武器。  柳潭里地区是高山寒区,这个地区白天大概在零下35度左右,夜间能达到零下40度,冰天雪地,雪踏下去就到小腿肚这里。当时我们的火力远不如敌人,敌人可以疯狂射击。而我们的枪,由于温度低都已经是打不响了。”

同时,异常严酷的气候条件也给第9兵团的将士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第9兵团原先是在南方作战,靠近热带,气温不低,所以很多士兵还算穿着单衣单裤,但是却意想不到的投入到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当时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看到战士们的单衣单裤马上提出警告道:“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

随即他立即将库存的5万件日军大衣、棉鞋全部拿出来调给9兵团使用,东北边防部队的干部战士也想办法给第9兵团的将士们准备更多的棉衣,但是由于部队调动太快,很多棉衣没能来得及送上入朝的火车。

就算赶上了入朝的火车,这些大衣、棉鞋总共也只有5万多件,而第9兵团足足有15万人,只能满足1/3的需求。在1950年这个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9兵团每个班十多人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间,战士们将这一两床棉被摊在雪地上,十多个人挤在棉被上互相搂抱取暖以抵御零下30度的酷寒,入朝第一天,就冻伤800人。

9兵团20军58师172团1营排长王学东回忆道:“我们对北朝鲜的冬天会有多么寒冷没有一点概念。当部队进入朝鲜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冬装,没有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我们部队的战士大多是来自年平均气温在22摄氏度的华东地区。11月初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当地的温度还在15度左右。两个星期后,我们到了北朝鲜,当地的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18摄氏度。许多战士因为冻伤和感冒而跟不上队伍。我们师在第一个星期就有700名士兵因为严寒掉队了。”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 卫生勤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1988年3月第1版 的数据,当时东线第九兵团3个军总共有14062人负伤、7304人阵亡,同时还有30732人冻伤。

注意!这里的冻伤是指严重到丧失战斗力程度的冻伤,在长津湖战役中第9兵团的将士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很多战士还未投入战斗就被活活冻死。

而反观美军,美军几乎每个士兵都有羊毛内衣、毛裤、毛靴、防寒服和鸭绒睡袋,从战斗开始到结束就没有出现过补给方面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再次回首看待长津湖之战的时候,就会明白志愿军在长津湖一战中面临着多大的困难,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永远不要天真的以为谁人多谁的优势就更大!

可即便是这样,第9兵团还是给予敌人以重创,迫使东线敌军全线后撤,完成了自己的战略任务,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而这,就是我们的前辈!我们中国“最可爱的人”!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关注,我会持续更新历史/军事领域优质文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2 阅读:214
评论列表
  • 2020-09-23 08:28

    小编瞎扯理由,那时的条件决定了,重创敌人同时也重创了自己,能打大的歼灭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