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友如齐”真相探析!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09-18 03:58:07

叔姜再嫁

鲁僖公七年秋,《春秋》记载“公子友如齐”。公子友是鲁国的宰相,从政治地位上看,是仅次于鲁僖公的政治人物。但从政治实力上来说,公子友绝对是权倾朝野的人物。综合各种历史线索,当时的鲁国,公子友之于鲁僖公,亦相亦父。历史如真有“相父”之尊,则公子友是当之无愧的!

“公子友如齐”,就是公子友出访齐国,而出访的具体任务及其目的,《左传》没有记载,《公羊传》、《谷梁传》也没有任何线索。在历史上,只有杜预写了一句“罢盟而聘,谢不敏也。”至于其他注释者,没有留下任何一点相关的阅读性思考。

杜预的这句注释,让笔者的疑惑不是少了,反倒是多了起来。杜预所谓的“罢盟而聘”,应该是指这年七月份才举办的“甯亩之盟”。甯亩之盟,参加的诸侯有齐桓公、宋桓公、鲁僖公,以及陈国世子妫款,郑国世子姬华。这次盟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郑国的离心离德问题。因此从直接的字面理解,“罢盟而聘”是在强调时间。即这次公子友出访齐国的时间,是在诸侯盟会之后。这样的安排,当然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只有鲁僖公回到鲁国,公子友才好启程出访。

但问题在于,杜预的注释给这次出访任务添加了“谢不敏”的工作内容,这就让问题复杂化了。当然,笔者不知道,杜预的注释是在凭想象,还是他看到过有关史料,从而能给这次任务增加“谢不敏”的特定内涵。因为“谢不敏”三字,有点类似后世“恕我愚钝,敬请指教”的官话。

笔者以为,“谢不敏”的任务指向,大概是杜预的想当然!估计在杜预看来,只有齐、鲁两国关系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甚至是某种误会,才有必要派出公子友这样的重要人物出访齐国。这是因为,从杜预的角度看,甯亩之盟刚刚结束,盟会期间国君有的是见面机会,从尊卑有序的角度看,国君是不应该把自己的问题留给公子友的。所以,既然公子友在此时此刻出使齐国,那就说明齐、鲁之间一定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乃至误会。

比如,可以这样想象,此时的鲁僖公依然年轻,对齐桓公的政策理解不够,对齐桓公的要求配合不好,因此齐桓公对鲁僖公有所不满等等。或者,甯亩之盟本身还有遗留问题有待各国最终拿出意见,而公子友的出访,正是为了解决在这一问题。因为郑国也是拖到了这年冬天才完成的盟约签订。

但是,上述的想象是不成立的。因为通过深入阅读《春秋》就可理解,即使上述的推测是真的,也绝不会登上《春秋》的记载。因为这样的事,是事务性的,是不关乎“礼”的!

那么,在齐、鲁之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事,才是关乎“礼”的?尤其是,此时此刻于鲁国而言,这件关乎“礼”的外交事件,为什么必须公子友这种重量级的鲁国官员出访才能完成?并且依照《春秋》记载的惯例,这事就一定能够上升到《春秋》记载的高度?通过细致梳理,笔者以为,此时此刻,在鲁国,只有鲁僖公的“婚事”,才最符合这个条件!

依据笔者前文《鲁僖公即位时的年龄会有多大?》所推算的结果,鲁僖公是十二、三岁当上鲁国国君的,到鲁僖公七年,正好是鲁僖公将近二十岁的时间。而二十岁,是古代男子成婚的年龄。因此,“公子友如齐”,必定是与齐桓公商量鲁僖公的婚事,因为通过《春秋》鲁文公十七年的记载可知,鲁僖公的夫人也是一位齐国公主,被《春秋》尊称为“声姜”!

“声姜”,“声”是谥号,姜是姓,这说明鲁僖公的夫人,即鲁文公的母亲是齐国公主。在鲁国历史上,作为已故女子,另有一位女性的谥号也是“声”,那就是鲁隐公的母亲,叫“声子”。“子”是姓,宋国公室的姓,也就是孔夫子的姓。鲁隐公的母亲声子,陪嫁到鲁国后,由于鲁惠公的夫人孟子早卒,所以“声子”由媵成为鲁惠公的继室,并生下了鲁隐公。

所以,鲁僖公的夫人“声姜”,从谥号的角度看,与鲁隐公的母亲是一样的,这有可能反映的是以上二位女性在婚姻方式上的某种近似性。比如,声子是陪嫁,也就是媵,而声姜,其身份可能也是陪嫁,即是媵。同样,这两位女人之所以能得到谥号,那一定是做了国君母亲的缘故,其身份就是夫人。

那么,在现时鲁国的宫廷中,有没有这样一位来自齐国的陪嫁之媵,并且生下过国君的人?这还真有,那就是鲁闵公的母亲!也即鲁庄公夫人哀姜的陪嫁之媵—叔姜!因哀姜无子,在鲁庄公死后,哀姜与仲庆父合谋杀了鲁庄公的庶出长子公子般,由此鲁国大乱。为了平定鲁国之乱,在齐国干涉下,仲庆父只好把年幼的叔姜之子即公子启,也就是鲁闵公扶上了国君宝座。然而很是不幸,鲁闵公在位不足两年,又被仲庆父指使卜齮所杀,所以才有了鲁僖公后来上位。

按照齐国人的风俗,嫁出的公主那是不能“折本”回来的!比如卫惠公的母亲“宣姜”,先嫁卫宣公的儿子太子急,卫宣公见其美好,便夺来自用。卫宣公死,齐国人又把宣姜嫁给卫宣公的儿子公子玩,前后三易其夫,不论辈分,更无关乱伦之说。从这个角度看,鲁闵公的母亲也是不可能回齐国的,故于齐国而言,也是必须有“大用”的!所谓大用,就是再嫁鲁僖公!至于年龄,那不成问题!在古代,女人的生育能力,才是宝贵资源,尤其是生过孩子的女性,更是宝贝中的宝贝!阅读《春秋左传》,可以强烈感受到,在那个时代,妇女的地位是很高的。

所以,这一年的秋天,公子友出使齐国,真正的动因就在于解决鲁僖公的婚姻,而所娶对象,就是齐国公主哀姜的陪嫁——叔姜,即鲁闵公母亲。“叔姜”二字中的“叔”字,应该不属于谥号,而是排行,即小女儿的意思。

故而,公子友这次入齐,所承担的使命,其实就是为鲁僖公明媒正娶“叔姜”,这当然也是齐、鲁两国间的头等大事,更是周公之“礼”。当然,这样的差事,也符合公子友的身份,一如当年公子挥到齐国替鲁桓公迎娶文姜一样。

但是,鲁僖公的这桩婚姻,对于鲁国人来说,是需要避讳的!因为叔姜是鲁僖公父亲鲁庄公用过的“旧人”,鲁僖公娶了,那就叫做“烝”。所以可以看到,鲁僖公的婚姻,不论在《春秋》上也好,在《左传》上也好,都是没有记载的!这与鲁庄公、鲁桓公迎娶齐国公主时的记载架势完全是不一样的!而如果从另外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鲁国人在伦理上已经比较讲究,这与齐国风俗是有所不同的。即齐人之所乐,于鲁为耻也!

作为佐证,在鲁僖公八年的《春秋》记载中就有“秋七月,禘于大庙,用致夫人。”这说明,此时的鲁僖公已经有了夫人,并举行祭祀典礼,以告知祖先。而这个夫人,必定是叔姜,也就是声姜。前者是哀姜的陪嫁之媵,后者是鲁僖公夫人,鲁文公母亲。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