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有一种美德叫谦让!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4-11-01 06:30:40

兹父让国

鲁僖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652年,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的最好盟友,也是齐桓公霸业最有力的支持者,即宋国的宋桓公,终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这位德高望重的宋桓公,他的名字叫御说,子姓,宋闵公的弟弟。在宋闵公被南宫长万弑杀之后,在宋国公族的拥立下被立为国君。

宋桓公在他当公子的时候,就以德高望重而著称,其事载于《左传》鲁庄公十一年。当年宋国遭遇水灾,鲁庄公以乘丘之役胜利者的姿态,假惺惺让使者去宋国吊问,可在言语中,却有着幸灾乐祸的成份。面对鲁国使者的骄傲,当时的宋国公子御说,替宋闵公回答鲁国使者道:“孤实不敬,天降淫雨,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这句话如果翻译过来,大概是:“我国国君对天不敬,以致天降淫雨。因为我国的这点事,能让鲁国国君忧心,并派大人一路风尘仆仆,浪费时间走此一遭,实在是让我们宋国人惭愧啊!”

正是这句话,让鲁国大夫,儒家心中的贤者臧文仲听到后感慨万千,说宋国不乏贤良,未来兴盛有日!因为正是从宋桓公的这句话中,臧文仲不但见识到了宋国人的谦虚,更看到了宋国人深藏于谦虚中的顽强与坚韧。

这是因为,替国君答话的公子御说,不是去直接回怼鲁国使者,而是以更低的姿态显示出了更高的人品。尤其他没有把宋国的天灾归罪于自然,而是痛痛快快归罪于宋国国君对天的不敬,因为只有直接并且彻底的谦虚,才能让鲁国使者闭嘴,难有嘲弄宋国的理由,反过来会让鲁国使者心生惭愧。

宋桓公所具有的这种谦虚、谦让,当然是一种美德!而这种美德,在春秋的各国之中,在宋国尤其突出!比如,就在宋桓公病重弥留之际,宋桓公的太子名兹父者,即后来的宋襄公,也表现出了一种让当时之人不但无法理解,更无法企及的谦让!

按理,宋国太子兹父,在宋桓公去世后,就是理所当然的国君继承者。而宋国,在当时又是仅次于齐国的强大国家,尤其在宋桓公的经营下,连续稳定发展三十余年,故而当时的宋国,俨然中原地区第一大国。因此,这样的宋国国君位置,会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荣耀所在啊。

可是,就是这位宋国的太子,还就继承了他父亲宋桓公的谦让,并在宋桓公的病榻前说,“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宋国太子兹父所说的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长子。在宋国太子兹父看来,目夷不但年龄较他为长,更重要的是目夷为人而“仁”,因此希望父亲宋桓公立目夷为君。

从宋桓公的反应来看,估计也认可太子对目夷的评价,所以才有了“公命子鱼”的后话。这里的子鱼,其实就是目夷。杨伯峻先生认为子鱼为目夷之字,我倒是认为目夷为子鱼之字,恰是相反的呢。因为太子兹父言及其兄,又为仁者,称字为妥。而国君所命,以名为宜。也就是说,鱼,就是目夷之名,一如孔丘有子,其名为鲤。而名前之子,本就是儿子的意思。

当然,宋襄公的国君之位最终是没有谦让出去的!这是因为,他的兄长,公子目夷不但是一位仁者,同样也具有谦让的精神。这在宋国,那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子鱼听到弟弟兹父的谦让,不但惶恐,更是谦让道:“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且又不顺。”这位子鱼,不但谦让,更是“遂走而退!”这分明是谦虚到逃跑了啊!

当然,宋国人的这种谦让,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宋桓公父子之间,早在春秋早期,《左传》就记载了宋穆公兄弟之间的棠棣之情。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宋穆公,宋穆公临终,感其兄义,又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与夷,即宋殇公。为此宋穆公的公子冯避走入郑,成为后来的宋庄公。

看看这一家人,这种谦虚、谦让,多么令人感动啊!这该是一种怎样的家庭教育?怎样的国家精神?才能一代接一代的培养出这样的美德!?比起鲁桓公兄弟之间的无情无义,鲁庄公兄弟之间的连环凶杀,卫惠公兄弟之间的阴险无比,比起周襄王兄弟之间的尔虞我诈,比起晋国父子之间的绝情绝义,宋国人所具有的这种谦虚与谦让,尤其宋国人在权力面前所具有的淡定,真是让一众姬姓诸侯汗颜啊!

《尚书》上说“谦受益,满招损”,所以才有谦谦君子的古训。

而温、良、恭、谦、让,正是中国古人君子之风的完美体现,也是中国古人对于“情商”的总概括。

在笔者看来,谦虚、谦让是中国人文化中最丰满的美德之一!而在春秋时代,显然宋国人就是这一美德的模范。所以我在想,比如孔子,老子,他们的伟大,也许都与子姓有关。而后来的诸子百家中的“子”,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出于对子姓品德的仰慕。这当然属于猜测。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