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僖公十一年,讽刺与幽默!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5-03-01 08:43:19

一、概述:

公元前649年,鲁僖公十一年,《春秋》用36个汉字,记录了4件事。从《春秋》作为鲁史的角度,其中两件属于鲁国内政,而另外两件属于国际事件。从鲁国的角度看,这年的夏天,鲁僖公带着夫人去了齐国的阳谷。阳谷之行,是这年特别值得关注的历史事件!

阳谷称谷,其实并非山谷之地,而是经典的平原地带。在这样一个地方,鲁僖公带着夫人去拜会齐桓公,自然不是为了例行朝觐。因为例行朝觐,上一年的春天鲁僖公已经去过了。故而,这是一次鲁僖公必须参加的特别朝会。请参见前文《》

鲁僖公的这趟齐国之行,没有记载他是何时回到鲁国的!但这样的记载,足以显示鲁僖公的齐国之行,不堪为荣。与此同时,正在酝酿并成为灾难的,是这年秋天的干旱。“秋八月,大雩。”的记载说明,鲁国进入秋天,天气大旱。

雩,是一种古人有关求雨的祭祀活动,应该放在夏季五月的时候举行。在八月非时而“大雩”,说明鲁国遇上了大旱,也说明鲁僖公在恳求苍天与神灵,饶了鲁国,饶了我吧!把阳谷之行与秋天旱灾放在一起,也是一种讥讽!

在看这年的国际事件。其一是来自晋国的通报。丕郑,这位曾经拥立过晋惠公的大夫,如今在里克之后也被晋惠公杀了。其二是来自黄国的消息。这年的冬天,黄国迎来了楚国人的讨伐。而第二年的夏天,黄国就被楚国灭了。

这年的《左传》用字137个汉字,共对4件历史事件做出了历史回顾。这四件事中,有三件事与周王室有关!

第一件事,周襄王竟在这年春天派人给刚刚当上国君的晋惠公“赐命”。如此殊荣,但并没有得到晋惠公应有的尊重。这件事,虽然是在说晋惠公是如何的无礼,但更加体现的是周王室的窘迫!

第二件事记载,这年夏天,王城所在地即洛阳,其周边的戎人竟然在周襄王弟弟的勾结下攻破王城,烧了王城东门。可想而知,这时的周襄王是何等的狼狈!

第三件事,这年的秋天,在晋国人的出兵帮助下,周王室与戎人才达成了和解。

第四件,是《左传》解说的另一件国际事件,即《春秋》记载的“楚人伐黄”事件。此事令人叹息的解释,是在鲁僖公十二年的《左传》中。由于黄国人看到,此时的大多诸侯与齐桓公亲近,因此才敢于停止对楚国的纳贡。由此,导致了楚国人的讨伐。

可以想像,这位黄国国君,夏天还在齐国的阳谷朝贺,但兴高采烈回国后,却迎来了楚国人的讨伐,进而在第二年被灭国。这是何等的悲催?!

二、新增人物:

1、丕郑父:即前文的丕郑。

2、姜氏:即鲁僖公夫人声姜。可参看《》

3、召武公:或邵公过,名过,原封地在岐山。召公过据称是邵穆公之后。邵穆公,即《周语》中“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的邵公,名虎,姬姓。

4、王子带:即大叔带,名带,周襄王弟弟,封地在洛阳周围的甘地,也称为甘昭公。

5、黄人:黄国国君的代称。黄国,在河南省潢川县西北隆古乡。

三、地理位置:

1、阳穀:据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应在山东省东平县东平湖东岸。杜预注在须昌县北。须昌县在东平湖水之下,按照位置大约在东平县旧县乡附近。杨伯峻注,在今天山东省阳谷县北三十里,是来自《清一统志》。这两个地址的地理位置相差很大。

2、扬、拒、泉、皋、伊、雒:洛阳周边地区。

3、京师:即洛阳王城。

四、本年文章

1、!

2、

3、

4、

5、

五、文字百科

1、大雩:雩祭是夏天秋雨的祭祀,八月大雩,必是天旱日久,国君亲临祭祀。故《左传》说明:“书不时也!”见鲁桓公五年。

六、述评

阳谷之会之下的“楚人伐黄”与王城烽火!

《左传》是一部具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历史书籍。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左传》的字里行间,无不或明或暗的表达着作者的历史批判。而这些历史批判,更多的是通过历史的幽默与讽刺来表达。

比如在《左传》鲁僖公十一年的文字中,就隐藏了这样的历史幽默和历史讽刺。但是,如果不知道这一年的夏天,齐桓公在齐国的阳谷召开了诸侯大会,并在大会上总结了他作为霸权以来三十年的丰功伟绩,你就很难阅读出其中的讽刺与幽默。

齐桓公戴上周王室赠予的霸权桂冠,是在鲁庄公十五年,那一年是公元前679年。从那时起,霸主齐桓公宣称要“尊王攘夷”,并为匡扶天下而奋斗。到公元前649年,即鲁僖公十一年夏,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了三十年!

总结这三十年,按照齐桓公的说法,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样的功劳,比之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也不遑多让!尤其,“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足迹北至燕山,南达召陵,西去高梁。江汉之地,大河内外,辛劳遍地。因此,齐桓公认为,召开阳谷大会,接受天下诸侯的朝贺,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殊荣!

但是,《左传》作者所看到的问题,恰恰就在这里!这是因为,在左丘明看来,齐桓公所谓的功勋,存在自吹自擂、名不副实,甚至有点缺德的成分。比如,齐桓公做为霸主,并没有尽到尊王攘夷责任,更没有达到匡夫天下的目标,而只是为了让齐国做强做大!为此,在鲁僖公十一年的《左传》中,作者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齐桓公的阳谷大会进行了嘲讽。

比如从尊王的角度看,就在齐桓公举行阳谷大会的同时,洛阳的王城燃起了熊熊大火!洛阳周边的戎人,在周襄王弟弟的勾结之下同伐京师,并占领了洛阳王城!这种情形,读者可以想见,那个曾经被齐桓公强行扶上王室宝座的周襄王,会是何种境况,又是何等的难堪!

惶惶如丧家之犬!这也许就是周襄王当时的写照。而这样的周天子,这样的周王室,还哪有一点尊贵的气象?!按照古人的说法,君辱臣死。可是,远在阳谷的齐桓公,却正在接受天下诸侯的朝贺!这能像话吗?这难道不是讽刺吗?

比如攘夷之说,先不说狄人灭邢、灭卫的这些旧事。只看鲁僖公十一年,就上演了两场反被“夷”所攘的历史悲剧,一场是诸戎同伐京师,另一场是楚人伐黄。前者是天下共主周王室,后者是八年前才投入到齐桓公怀抱的南方诸侯黄国。

其实,诸戎同伐京师,以及楚人伐黄这点事,是可以不写入一字千金的《左传》中的。这是因为,从所记载的事件性质来看,诸戎同伐京师并没有产生特别严重的后果,比如没有出现周襄王被推翻或流落外地的记载。而楚人伐黄这点事,其实也是可以省略的。这是因为,黄国在第二年就被楚国灭了,从节省笔墨的角度,是完全可以并入次年“楚人灭黄”的记载中的。

但是,《左传》的笔墨,该浓则浓,该淡则淡,其中用意,或许就在于针对“阳谷大会”上齐桓公的自我陶醉!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