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鹿”应该在哪里?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5-04-05 09:18:52

鲁僖公十四年,《春秋》记载:“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这条记载的特别之处在于两点,其一是时间的记载很具体,即“秋八月辛卯”,是年、月、日俱全。这样的时间记载,表明《春秋》认为不同一般,影响甚大。不当视作一般的地理事件。其二是说,某地有一座山,名称“沙鹿”,竟然崩塌了。以现代的说法,可能类似于山体滑坡。

关于这次地理事件,《左传》只是对《春秋》的记载进行了抄袭,没有对具体事件做出任何说明。与《左传》不同的是,《公羊传》做了相对具体的解释:“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袭邑也。”

按照《公羊传》的说法,沙鹿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位于“河上”地区的城邑。“袭邑”的说法,可以考虑是河水暴涨导致的邑毁城亡。从时间上看,这是在秋八月,正是黄河的汛期,所以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在先秦时代,“河上”所指的地方,一般是指黄河从北向南流经陕西与山西之间的两岸区域。如果《公羊传》的说法有历史根据,则以地理角度,将这件事情与晋国,尤其与晋惠公联系起来就符合逻辑了。因为这种联系,也符合《左传》所要表达的指向。

比如,《左传》在抄录“秋八月辛卯,沙鹿崩”之后,就紧接着写到“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从事件的逻辑顺序上看,一旦发生严重的天地灾变,占卜事件预兆的吉凶祸福就成为晋惠公的选择。因而,晋国大夫卜偃的占卜,必定与“沙鹿崩”有关。

再看卜偃的占卜所得:“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这显然是指鲁僖公十五年发生的秦、晋韩原之战。韩原之战,秦败晋军,晋惠公被俘,晋国差点灭亡,符合卜偃所占。所以,沙鹿这个地方,在行政管辖上必定和晋国有关,也只有是晋国所辖才符合占卜的逻辑。

联系到《公羊传》中沙鹿是一座城邑,是被河水冲刷而崩的解释,则位于陕西与山西之间黄河沿岸的地貌更符合这一解释。

但是,在历史上,更多的读者,包括注释者,把沙鹿的位置定位在了河北省大名县。在《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中,谭琪骧先生也把沙鹿定位于河北大名县附近。以笔者的理解,这个时期的晋国版图还没有到达这里,这里应该还是卫国或者是齐国的地盘。

尤其有趣的是,《汉书·元后传》中,把“沙鹿崩”的这一历史记载,与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崛起,及其侄儿王莽的篡汉联系了起来。据说王政君的爷爷王翁儒移民到了元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名县,元城的一位高人“建公”说:“昔春秋沙鹿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今王翁孺徙,正值其地,日月当之。”

也就是说,王翁儒来到元城,即沙鹿之地,就应了卜偃的占卜。而沙鹿之崩,预示着“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意味着王翁儒的后世,也就是孙女王政君将要成为王皇后。进而由此引发王莽篡汉。

这当然是胡说八道!其实大名县这个地方是平原地带,根本没有山!没有山,哪里会有山崩?故而,把汉朝人的阴阳五行附会之说,作为注释依据,是大谬不然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