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僖公十三年,走进危机!

春秋右传读过去 2025-03-25 08:46:57

一、概述:

公元前647年,鲁僖公十三年,《春秋》用44个汉字,记录了5件事。

第一件事,是这年春天发生的“狄侵卫”事件。这是对上一年春“诸侯城卫楚丘之郛”的回应,也可以看作是继“楚灭黄”之后,在北方边境出现的新的危机。

第二件事,是关于陈宣公下葬的记载。这条信息宣布了陈宣公长达四十五年统治的结束,而陈穆公的新时代已经开启。

第三件事,是一次齐桓公召集诸侯的兵车之会。地点在“咸”,即今天河南省濮阳市。刚办完父亲丧事的陈穆公也参加了这次“咸之会”。所以,“咸之会”也有诸侯确认陈穆公的作用。

第四件事,记载的是鲁国在这年秋九月隆重举行的一场事关求雨的祭祀,即“雩”,而且是大雩。大雩,说明是鲁僖公亲自主持的祭祀活动。“大雩”必因大旱而起,大旱则意味着农业的歉收。而上一次鲁国的“大雩”是鲁僖公十一年七月。

第五件事,记载的是这年冬天鲁国太宰公子友的齐国之行,应属于行聘性质。公子友上一次去齐国的记载是鲁僖公七年的秋天,已经过去了六年。

这年的《左传》用字186个汉字,记载了4方面的事:

第一,《左传》记载,这年春天,齐桓公派出大臣公孙湫行聘周王室,其中有一项任务,是希望公孙湫说服周襄王,召回王子带。但公孙湫发现,周襄王对王子带仍是耿耿于怀,怒气未消,因此就没有完成这项任务。公孙湫回到齐国,告诉齐桓公:“现在还不是王子带回去的时候,因为襄王正在气头上!最少还得十年。没有十年,襄王是不会同意王子带回去的。”

第二,《左传》解释了这年夏天“咸之会”的主要任务。其一是因为杞国受到了淮夷的侵犯与逼迫,其二是因为周、戎矛盾,周王室处境堪忧。

第三,《左传》记载了“咸之会”的一项成果,即诸侯戍周。所谓戍周,就是诸侯各自派出军事力量,来到洛阳王城担任卫戍任务。

第四,《左传》记载了著名的秦、晋“汎舟之役”。晋国发生灾荒,晋惠公无奈,从秦国求购粮食。秦穆公不计前嫌,慷慨援助。秦国输粟于晋国的粮食,从宝鸡到绛县,一路舟车相继,蔚为壮观。故命之曰“汎舟之役”。

二、新增人物:

1、陈侯:此年陈侯为陈穆公。妫姓,名款,陈宣公之子,母亲来自鲁国。

2、子桑:即秦大夫公孙枝,字子桑。

三、地理位置:

1、鹹:咸,在今濮阳市东南六十里处。

2、雍:陕西省凤翔县南七里有古雍城。

四、本年文章

1、

2、

3、

五、文字百科

1、荐:穀不成熟曰饥,连岁不熟曰荐。

2、籴:买入为籴。

3、携:拆离为携

六、述评

被消解的霸权!!

鲁僖公十三年的《左传》,值得仔细品读!《春秋》汉字44个,《左传》另记载186个汉字,其中事情,有天灾,也有人祸;有齐桓公的兵车之会,也有秦穆公的救灾恤邻;北方有狄族入侵,东方有杞国的淮夷之患;而周王室面临的危机,又多亏了公孙湫的古道热肠!可以说,这二百三十个汉字,写出了周襄王的天子之怒,也画上了陈宣公的人生句号;写出了古代中国历史的艰难曲折,更写出了中国历史中的人情与道义。

这一系列叩人心弦的文字陈设,无不透露着《左传》作者的用心之处。从黄国的灭国之祸到卫国的狄族入侵。从杞国的淮夷之患到诸戎伐周。从公孙湫发起的诸侯戍周到秦穆公的泛舟之役。这一切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旧秩序正在瓦解,而新的秩序正在混乱中孕育。

显然,齐桓公的霸权正在被时代的大潮所消解!楚国、戎狄、淮夷最新的力量展现,针对的当然是对齐国霸权能力下降的嘲弄。而周王室的处境,更是体现了“尊王攘夷”下齐国人的尴尬。故而,公孙湫努力做成的诸侯戍周,无疑是道义与善良,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来自齐国的自责呢?

不过,令人鼓舞的是,在中国西部古老的大地上,新的时代力量正在崛起!秦穆公“汎舟之役”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离不开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仁政”与“德政”的政治理念。也正是由于这种理念,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是没有国界的,是以己推人的。而正是由于这种政治理念的原因,中华民族才会相信大道不孤!也才会自强不息、越挫越勇!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