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被三国演义演义成一个才具平庸,好心办坏事的“老实人”,实在是罗贯中笔下“第一冤案”,事实上确实如此吗?或许从表面而言,给人的印象确是比较木讷寡言,“天生骆驼改不成象”这也是无法可想的事情,比如三国志就有一段吴国都尉赵咨出使魏国是的议论:遣都尉赵咨使魏。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巧舌如簧的外交辞令,只是为了突出孙仲谋的“代表形象”,并且,就评价本身,也并无贬低鲁肃之词,只是说他出身并非江东望族名门而已,两汉时代,门阀攀比之风日渐盛行,作为后来人深知是一时偏见,不是有一句俗语叫“白屋出公卿”吗!官僚体制内的精英之士,大多来自于“十年寒窗苦”的举子,鲁肃作为一个当时岌岌无名的公子哥,能够被孙权破格提拔却非常人所能及的,说明这对君臣能龙吟虎啸风云际会于三国的舞台上,立不世之功,成一时美谈。
早在曹操凭借官渡之战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的时候,洞微知著的鲁肃就向年轻的孙权提出自己经营江东的方略: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鼎足之说,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之中,虽然并非三足鼎立的局面,至少是“划江而治,以观时变”。此时据诸葛亮闻名千古隆中对(207年)的天下三分之说,整整早了7年,尤为重要的是,起手一句:汉室不可复兴,令后人读罢无不望文生叹,以诸葛之明,终生不能走出“复兴汉室”的牛角尖,并留下“遗恨矢吞吴”的未竟之憾。这种对历史走向把握之准确,洞察之深远,实在不是“一时瑜亮”的格局所能比拟的。当然,有人说孔明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无奈之举,又岂是明智之举!?兵法云“智者乘时”才是上上之选。仅此一点,鲁肃就无愧于“三国第一谋士”的称号。
下面再说,鲁肃对吴蜀火并的导火索——荆州的谋划: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上面这段话通俗而言,就是以荆州这个可望成为至关重要的第三足的风水宝地,能去资助盟友成为鼎足的第三方是上策,陷敌于多面作战,向来是军争谋略中“谋势”的基础。棋谱中有句行话“谋子不如谋势”,既是此意。培养一个战略同盟第三方,势成鼎足,则天下可定,动态和平可期。其次是自己取而代之,促成帝王之资。给谁都行就是不能给曹操,因为在当时,曹操已经雄踞北方的半壁江山,再让他得了荆州无异于如虎添翼,不要说三足鼎立,即便是南北对峙也会成为一行情愿的泡影。江东势成累卵。一般而言,政治上是没有永恒的朋友的,今天的盟友,就可能是明天可怕的敌人,鲁肃能站在东吴的立场上,主动为未来的盟友筹谋并有心玉成,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民间有句俗语“别人有总不如自己有”,为什么鼎足之势比自己囊括荆州更有利呢?因为有一个几何上的三角定律:任一三角形,两边之和必然大于第三边。也就是说,在战略层面上说,不相上下的三方势力才能相互制衡,谁也不敢为所欲为。求得较稳定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之计。更直接而言,能在荆州把刘备扶持起来,作为抗拒曹操的又一个中流砥柱。打败曹操,才能多几分胜算。正如现代政治中的三权分立。在理论上才能够成为独裁专治的天敌。权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制约。当年的鲁肃肯定没学过几何学,肯定不知道三角构架最稳固,但是如何无师自通,成为内行里手,实在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