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101:主教叙任权之争

永哥历史 2024-12-24 04:20:22

1、十字军运动的前后,欧洲在思想观念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背后的推手,就是教权与王权之争。教权与王权之争是十字军运动期间欧洲政治的核心问题,其中神圣罗马帝国与罗马教廷的冲突最为激烈。

2、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当时教皇利奥三世加冕查理曼大帝为“罗马人的皇帝”。然而,查理曼大帝并没有将这一加冕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因为查理曼自己要成为法兰克王国所有臣民的“国王、父亲和牧者”,罗马教廷在他眼里只是个地方小主教,和他根本不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3、加洛林王朝的统治逻辑是左手圣杯,右手宝剑,而且圣杯和宝剑这两样东西都是国王的,罗马教皇只是帮忙帮闲。矮子丕平通过与罗马教会的合作,为加洛林王朝的合法性提供了宗教基础;而且通过改造法兰克教会为一个科层制组织,削弱了贵族的力量,增强了王权。

4、 加洛林王朝绝嗣后,东法兰克王国(即德意志王国)的王位由奥托家族继承。由于奥托家族并非传统的王室血统,统治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为了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奥托大帝选择了通过宗教的方式来获得认可和支持。这与加洛林王朝丕平献土的逻辑相似,都是通过外部权威的认可来增强自身的合法性。

5、公元962年,罗马教皇为奥托大帝加冕,授予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这一加冕仪式不仅象征着奥托大帝获得了神圣的权威,也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正式成立。加冕仪式的背后,是奥托大帝与教皇之间的政治交易,奥托大帝通过这一仪式获得了统治的合法性和宗教的支持。

6、在加冕的同时,教皇授予奥托大帝“教会之盾”的称号。这一称号并非仅仅是荣誉,而是赋予了奥托大帝实质性的特权,即对教皇的任命权和主教的任命权。这意味着未来的教皇必须得到皇帝的认可才能上任,皇帝也拥有任命主教的权力。这一特权被称为“奥托特权”,在实际操作中,奥托大帝甚至拥有直接任命教皇的权力。

7、 奥托大帝与教皇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奥托大帝通过加冕获得了合法性,但他与教皇之间的权力斗争依然存在。例如,约翰十二世在奥托大帝离开罗马后,与贝伦格里厄斯国王之子阿德尔伯特秘密谈判,试图削弱奥托大帝的影响力。然而,这一阴谋被德意志王国军队拦截并揭露,最终导致约翰十二世被迫逃离罗马。

8、 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将意大利中部的一块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献给教皇,这一事件被称为“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然而,这块土地的性质并没有明确说明。即使是后来的伪造文献《君士坦丁赠予》,也只是提到罗马教会获得了管理权和收益权,并未明确提到所有权。

9、12世纪上半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声称自己是“罗马人至高无上的皇帝,罗马城以及全世界的统治者”,坚持认为罗马城的所有权归神圣罗马帝国所有。他认为,如果罗马皇帝无权统治罗马,那么他就无法统治其他地方。

10、巴巴罗萨坚持这个主张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罗马这座城市具有巨大的统治合法性资源,不论是帝国还是教会,都是如此。所以,今天回过头看这段历史,我们很难理解君士坦丁大帝为什么把首都迁到了君士坦丁堡,却漫不经心地承认了罗马教会作为教会之首的地位,把君士坦丁堡作为教会之首才是道统所在呀。11、我们也很难理解丕平把罗马城献给了罗马教廷,更难理解加洛林王朝的历任国王对罗马这座城市的轻视。历任意大利国王甚至都不屑于装装样子在罗马建一座宫殿,住不住另说。对罗马城的轻易放弃,给东罗马帝国和后面的神圣罗马帝国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12、教皇国的实际控制权在意大利半岛,教皇通过自己任命的官僚进行代理管理。教皇国的正式名称是“圣彼得的资产”,包括拉齐奥、翁布里亚、马尔凯和罗马涅四个大区。这表明教皇在这些地区拥有直接的统治权。

13、皇帝声称教皇任命权在我手上,教皇国这块地的所有权在我手上,那么神圣罗马帝国自然就成了罗马教会的头号敌人。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三世和教皇利奥九世之间的权力争夺标志着双方冲突的开始。亨利三世试图任命教皇,但被利奥九世拒绝,后者坚持只有罗马的教士和民众选举才有效,这是第一次对皇帝的教皇任命权发起了挑战。

14、尼古拉二世在1059年当选教皇后,立即推出了一项重要的选举改革,即教皇选举由枢机主教团负责,枢机主教团的成员由罗马市内及周围的高级牧师和教堂执事组成,皇帝不得插手干预。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教皇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特别是罗马贵族和皇帝的干预,从而实现教会的独立自主。

15、然而,尽管枢机主教团获得了教皇选举权,但在初期并没有确立多数决的原则。这导致了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多个教皇同时被选出的情况。例如,如果有十个枢机主教,其中六个选了一个候选人,而另外四个选了另一个候选人,那么这两个候选人都可能被认为是合法的教皇。这种情况确实在历史上多次发生,导致了教会内部的分裂和混乱。

16、今天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教会的分裂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一直在捣乱,教会明明选出了一个,皇帝却非要去扶持一个唱对台戏的搞破坏。但真实的情况是教会的分裂是教会自己愚蠢的选举制度造成的,你们自己选了两个教皇出来,皇帝从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和权力出发,总要支持一个吧?何谈捣乱呢?

17、而且皇帝支持的那一个未必都是由比较少的枢机主教选出来的。比如后来被教会捧得很高的英诺森二世,他恰恰就是由少数几个枢机主教选出来的。所以如果皇帝去支持一个由多数枢机主教选举出来的教皇,又有什么错吗?但是后面的教会史的逻辑是只看皇帝支持哪一个,皇帝支持谁,谁就是伪教皇。

18、一直到1179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上台之后,才规定以后再选教皇必须有2/3的枢机主教参与投票才作数,这才修补了选举规则的这个漏洞。之后,双方斗争的焦点随即转到了主教任命权上,史称主教叙任权之争。

19、从查理曼大帝开始,主教任命权就一直被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把控在国王手中,现在教会要拿走,谈何容易。到了公元11世纪中叶教会复兴运动内部出现了以洪贝尔为代表的极端派,把皇帝、国王任命主教定义为最大的圣职买卖,从而拉开了主教叙任权之争的大幕。

20、克吕尼派中最早的几任教皇,比如利奥九世和维克托二世在这个问题上都采取了明智的策略,就是回避。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问题:如果主教由教会任命,那么主教在他的教区内是否有权征税,拥有教区的主教是否像拥有封地的贵族一样享有同样的封建特权?这个政治问题很棘手。

2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上台后,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态度,在米兰主教的任命权问题上直接与皇帝亨利四世摊牌,最终亨利四世反败为胜,在遭受卡诺莎之辱后成功放逐了格列高利七世,但是亨利四世的胜利并非没有代价,他先后两次被教皇绝罚,第二次绝罚一直到死也没有被解除。

22、教皇不肯承认他是皇帝,怎么办?亨利四世只能向国内的大贵族和大主教们让渡更大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这导致了德国的一盘散沙。

23、亨利五世继位后,采取了比他父亲亨利四世更为强硬的策略。在与教皇的斗争中,他甚至采取了极端手段,将不听话的教皇抓到德国,又带回罗马,并在圣保罗大教堂强令教皇为他加冕。这一系列行动显示了他对教皇权威的极度不满和挑战。

24、关于主教任命权的问题,亨利五世提出了一个看似赌气的方案:如果主教们愿意放弃他们的封建特权,他就放弃对主教的任命权。这一方案显然是两头不讨好的。教皇当然不会同意,因为这意味着教会将失去对主教的控制权;而德意志地区的主教们也反对,因为这会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25、由于这个方案涉及到高级神职人员的切身利益,亨利五世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动。尽管他一直采取强硬的策略,但最终在1122年,他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与罗马教廷签署了《沃尔姆斯协议》。根据该协议,教皇必须按古法选举产生,但皇帝或皇帝的代表必须莅临现场,选举方有效。以前由皇帝授予主教的戒指和权杖,现在改由教皇授予。

26、《沃尔姆斯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叙任权斗争的结束。协议规定,皇帝只能对德意志王国内的主教任命有一定干预权,而在帝国其他地区,如北意大利和勃艮第,皇帝无权干涉。此外,即使是在德意志王国内,皇帝对主教人选的干涉也极为有限,仅仅是选举时有皇帝的代表在场,万一选举产生了争议,才有干预的可能。

27、为什么在如此根本的问题上亨利五世低头了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被教皇绝罚后,他就必须向国内的贵族和主教让渡政治权力和经济收益才能保住皇位。而当十字军于公元1099年收复圣城耶路撒冷之后,教皇的威信如日中天,这时候亨利五世如果继续硬刚,付出的代价就要高到无法承受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