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赋,中华文学的瑰宝你读过几首?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5-04-10 11:47:18

赋:是中国国古代的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

它”铺采搞文,体物写志”,写景,借景抒情。

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中国屈原“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中国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之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中国著名的赋:杜牧《阿房宫赋》、曹植〈洛神赋》、宋玉的《高唐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这些赋作都是赋,是中国汉代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价值葵宝……

第一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咏史之作,由杜牧创作于唐朝。这篇诗以震撼人心的笔墨,描绘了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浩大场景,展现了秦帝国的繁荣与壮美。虽然时至今日,秦始皇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千年,但当现代人阅读《阿房宫赋》时,却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历史长河中的情感共鸣。

这首诗带给现代人的第一个感受是历史的沧桑。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壮观与奢华,诗中透露出秦帝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感受到秦汉时代的辉煌。历史长河已经带走了秦始皇与他的帝国,但人们能够通过诗中的描绘,窥见当时那段辉煌壮丽的历史景象,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

除了历史的沧桑外,《阿房宫赋》还让现代人感受到情感的共鸣。诗中表达了杜牧对秦始皇的赞美之情,也展示了他对国家兴衰的深远思考。现代人读这首诗时,或许能够在其中找到自己对家国情怀的投射,触发内心深处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与责任。无论是古代的王朝还是现代的社会,民族大义、对家国的关切始终是不可替代的情感纽带。

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过程的描写,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全赋运用丰富的想象,以铺叙、夸张的手法,采用富于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来展开描写,语言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雄健,风格豪放。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第二篇:《赤壁赋》

故事背景: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人生重创,让他陷入困境与迷茫。黄州的生活虽艰苦,却也给了他亲近自然、反思人生的机会。元丰五年,他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矶,《赤壁赋》就诞生于第一次游览之后。那时的苏轼,在山水间寻找心灵寄托,试图排解内心苦闷。

创作过程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先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后因客人悲凉的箫声,引发了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讨论。在主客问答中,苏轼以其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以及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的观点,对客人的悲观情绪进行了宽解,最终使客人转悲为喜,完成了这篇赋的创作。

【深刻寓意】

1️⃣对人生短暂与永恒的思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人的话道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哀。苏轼却认为,从变的角度,万物瞬息万变;从不变角度,物与我皆无尽。这启示我们,虽人生短暂,但应珍惜当下,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永恒价值。

2️⃣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面对贬谪困境,苏轼未一蹶不振,而是借赤壁之游,展现豁达超脱。“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享受自然馈赠,放下世俗烦恼。这种态度教会我们,生活遇挫折,要学会调整心态,以乐观豁达面对。

3️⃣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文中对赤壁秋夜景色描写绝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在欣赏自然之美时,感受到自然与宇宙的伟大,从而心生敬畏。提醒我们,在忙碌生活中,不忘感受自然,尊重自然,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作者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自幼聪慧,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在仕途上历经坎坷,曾多次被贬。在政治上,苏轼既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也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此在新旧两党之间都不得志。文学上,苏轼的诗词文赋成就极高,其诗歌题材广泛,有的反映民生疾苦,有的抒发个人情怀;词作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都是千古名篇。在书法方面,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擅长画墨竹等。晚年的苏轼被贬至儋州,在艰苦的环境中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得以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

第三篇:《高唐赋》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

他的两篇《高唐赋》和《神女赋》,使巫山神女从此变成了无数文人梦中的女神。

巫山云雨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另外在巫山神女天路景区天盏灯观景平台还看到神女授书的传说:

相传,巫山神女就是王母娘娘最小的一个女儿,名字为瑶姬,经过巫山,发现有12条恶龙,在此兴风作浪,祸害人间,她便取下自己的金钗,扔了下去,化为闪电,制服了下面作孽的12条孽龙,转眼之间,拨云见日,晴空万里。

但是这12条恶龙化为了在长江上面的12座山峰,阻断了长江,江水越来越高,巫山神女怜悯巫山的老百姓,于是请来了治水英雄大禹,并赐给他一本天书,和一头神牛,让他开匣治水。

在众人的帮助之下,大禹终于打通了,阻隔长江水的三道峡口,就是我们世人所说的三峡。

当洪水退去,四川便成为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瑶姬越发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站在最高的山谷上面,世世代代护佑着一方老百姓的平安。而她自己也化为了这片山上的一个山峰,我们将它命名为神女峰。

不管是护佑一方的神女还是朝云暮雨的巫山神女,这些传说都喜欢。哈哈。

记不记得诗人舒婷曾经创作过一首现代诗歌《神女峰》,其中有: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个谁都懂吧,不要成为望夫石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爱人的肩头上痛痛快快地大哭一晚。

第四篇:《别赋》

《别赋》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创作的抒情小赋。此赋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画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南朝齐梁时代社会动乱的侧影。

江淹经历了宋、梁、齐三朝,从宋时的南徐州从事、吴兴令,至齐时的御史中丞、秘书监、侍中,最后到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大员,封醴陵侯。

他年轻时如此才华横溢,而晚年却才思衰竭。传说江淹曾梦见一位自称郭璞的人,向他讨还一支五色笔,江淹将笔掏出给他梦醒后,再想吟诗作赋,“绝无美句”。

其实在江淹的《自传序》中很直白的告诉我们他的人生观:“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他说,人生活在当下,按心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又何必为了自己看不见听不到的身后留名,白白辛苦呢?

当一个人,由贫寒中一路奋斗,一心琢磨政事,到晚年时官运亨通、富贵加身,生活开始安逸,这样的时候,如泉涌的文思从何而来呢?恐怕早被富贵的生活消磨了。

江淹的一生,虽然被笼罩在“江郎才尽”的论断中,我们依然要给他冠上“才华横溢”这个美誉。他给我们留下了《别赋》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尽享文学的饕餮大餐,感受文学的力量和永恒。

第五篇:《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单序就有700多字,直逼《滕王阁序》,全文思想庞大,气势如虹。通篇用典,没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很难读懂读通。 这是一个以历史兴衰为主题的长篇抒情叙事诗,详细叙述了南朝梁的灭亡和江南的衰败,渺小人物在这个动荡年代中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对世事与人生的真切感悟和深刻思考。

庾信初至北方时,北方文士大多有轻视,他拿出自己的《枯树赋》给他们看,自此之后无人再敢轻言庾信。多年后,偶有南方友人问起他江北文士水平怎样?庾信说只有韩陵片石的温子升可相提并论。 这就是冷门成语“片石韩陵”的故事来源。

庾信对唐朝文学影响非常大。杜甫一生极其推崇庾信,写下了许多赞美诗句: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哀江南赋》是中国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赋作。此赋以史为鉴,纵论古今,陈述了南朝梁成败兴亡的过程,以及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对梁朝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自残骨肉,对人民遭受的战乱苦难,对自己家族的衰落和身世飘零,进行剖析、描叙,指出梁朝势在必亡的沉痛教训,同时凝聚着作者对自己个人身世的哀叹和对故国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

第六篇:《上林赋》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相如还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赋的不少见解。他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从现代美学的领域,对其辞赋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司马相如的辞赋呈现出了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从而获得了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两汉赋作家中,以司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赋甚至成为汉大赋创作的范式,故研究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特点,对研究汉赋乃至整个汉代文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

创作背景:

此赋创作于汉武帝时,具体时间不详。当时朝廷铲除了逞强斗富的诸侯王,处于大一统全盛时期,作者也由梁王的文学侍从成为汉武帝的文学侍从,他在汉武帝命令下创作了此赋,趁机显示才华和讽谏汉武帝。

文学赏析:

从内容上看,此赋分为从“亡是公听然而笑曰’到“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的起、从“左苍梧”到“百官备具”的承、从“于是乎背秋涉冬”到“心愉于侧”的转、从“于是酒中乐酣”到“谨受命矣”的合四部分。先通过亡是公指出子虚、乌有二人之论不正确,从而引出天子上林之事,既承接了《子虚赋》,又为下文作好铺垫;再通过亡是公的口吻,依次夸饰天子上林苑中的水势、水产、草木、走兽、台观、树木、猿类之胜,极言上林苑奇景胜状之巨丽;接着由前面的状物转入渲染天子校猎的场面,先写天子检阅各部曲将帅的情形,再写天子射猎的非凡技艺,归来将猎物分给从人的情形,最后写天子猎余庆功,置酒张乐,美女云集,将奢乐的场面推向最高潮。然后在逐层推进的夸扬之后,突然转折,写天子怅然长叹:“此大奢侈。”全然推翻了前文的夸扬,暗示出作者夸饰上林,渲染田猎,是在暴露奢侈,而不是歌颂功德。继而巧借天子之口提出了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是言褒意贬的讽谏,委婉而深刻。然后借题发挥,语意双关,曲意讽谏,劝谏天子要以礼仪为准则,以圣王为榜样,广收贤才。最后叙述天子行仁义而天下大悦,进行正面引导,同时指出终日纵情田猎的危害,正反对照,直言讽谏,总结全文,与开篇相呼应。

第七篇:《枯树赋》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话,出自南朝文学家庾信的《枯树赋》。这句话蕴含着深深的感慨与无奈。树尚且会经历荣枯变迁,面对岁月的流逝,人的境遇又怎能承受得住这般无常呢?庾信在此文中以树喻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体悟。树的生命历程,从青翠挺拔到枯槁凋零,恰似人的一生,从青春年少到衰老病死,充满了不可抗拒的悲凉。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他的家庭“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也以文才闻名。庾信幼时俊迈聪敏,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任萧纲的东宫学士。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但庾信没有回南方。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庾信有《庾子山集》传世,所作《哀江南赋》著名于世。

第八篇:《登楼赋》

《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王粲的赋作。此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作品结构完整,语言平易隽永,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从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董卓乱起,依附荆州牧刘表,十余年未获用。登城楼而赋。后归曹操,封关内侯。

第九篇:《洛神赋》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此赋据序所言,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该作品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

曹植在赋中已表明“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可能是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洛神赋》名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作品导读:

在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时期,不仅有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和波澜壮阔的武装冲突,更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咖,其中曹操、曹丕、曹植这“三曹”就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一说起曹植,大家可能立马就会吟诵出他写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这首诗的版本非常多,最早的版本可能是在南朝时期刘义庆所编著的《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书中描写了魏文帝曹丕因为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便命令曹植必须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不然就要处死他。而且曹丕对这首诗规定了严格的要求,要求诗的主题必须是兄弟之情,但全诗中又不允许出现兄弟两个字。曹丕本想借此来除掉自己的潜在竞争对手,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曹植竟然不到七步便吟诵出了此诗。

才华横溢的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曹丕的亲弟弟。他出生于公元192年,字子建,生前曾被封为陈王,因为去世后被赐谥号“思”,所以曹植又被称为陈思王。他可是我国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和大诗人,最著名的作品有《白马篇》、《七哀诗》、《洛神赋》等。

曹植同很多文学大咖一样,从小就天赋异禀,很早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熟背《诗经》、《论语》和许多先秦两汉的著名辞赋作品。他思维敏捷,出口成章,非常受父亲曹操的宠爱。但也许因为父亲过于溺爱,曹植在日后的行事中总是有些任性妄为,也经常饮酒无度,最终因为贪酒误事而失宠。

曹操去世后,曹植也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因为曹丕一直忌惮着这位才华出众的弟弟,因此一直对曹植严加防范并加以打压,使得曹植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衣食无忧跌落到处处受打击和迫害。

公元221年,曹植被贬为鄄城侯,第二年四月又被改封为鄄城王,食邑仅二千五百户。在回鄄城的途中,跌落到人生谷底的曹植郁郁不得志,便借神话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写下了传世之作《洛神赋》。在《洛神赋》中,曹植描绘了自己与美丽的女神相会、相思,但最终因为人神道殊,曹植的爱恋就此失败。这也正象征了曹植远大美好的理想,在现实中逐渐的破灭。

第十篇:《二京赋》

二京赋

张衡

汉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实为咸阳。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悟东井之精,俯协河图之灵。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应,以发皇明。乃眷西顾,寔惟作京。

于是睎秦岭,睋北阜;挟沣灞,据龙首。图皇基于亿载,度宏规而大起。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建金城而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乡曲豪举,游侠之雄。节慕原尝,名亚春陵。连交合众,骋骛乎其中。

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

封畿之内,厥土千里。逴跞诸夏,兼其所有。其阳则崇山隐天,幽林穹谷。陆海珍藏,蓝田美玉。商洛缘其隈,鄠杜滨其足。源泉灌注,陂池交属。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其阴则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乃有灵宫,起乎其中。秦汉之所极观,渊云之所颂叹。于是乎连阁承宫,驰道周环。阳榭外望,高楼飞观。长途升降,轩槛曼延。渐台立中央,赫昈以弘敞。清渊洋洋,神山峨峨。列瀛洲与方丈,夹蓬莱而骈罗。上林岑以垒嶵,下崭岩以岩龉。长风激于别岛,起洪涛而扬波。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海若游于玄渚,鲸鱼失流而蹉跎。于是采少君之端信,庶栾大之贞固。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蕊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美往昔之松乔,要羡门乎天路。想升龙于鼎湖,岂时俗之足慕。若历世而长存,何遽营乎陵墓。

张衡,字平子,东汉士大夫、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官至太史令、尚书。张衡一生成就不凡,曾制作以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能够探测震源方向的地动仪和指南车、发现日食及月食的原因、解释和确立浑天说的宇宙论;他的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张衡主张浑天说,认为天是球状的,像个鸡蛋,天相当于蛋壳,大地像蛋黄,天把大地包在当中,大地是平面的,周围是水,大地浮在水上。他根据此学说创制浑天仪:以铜铸造,是空心球体,直径约五尺,上画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黄道、赤道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

以下是张衡的一些经典名句:

1. “流长则难竭,柢深则难朽。”

出自《西京赋》,意为水源远流长,就不易枯竭;树根深,树就不会朽折。比喻基础的重要性。

2. “艺可学而行可为。”

出自《应闲》,意为技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品行可以通过努力提升。

3.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

出自《东京赋》,意为治国以得到贤才为贵,老百姓以粮食为宝。

4.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出自《东京赋》,比喻君与民的关系,强调统治者必须爱民。

5. “朝有所闻,夕则行之。”

出自《后汉书·张衡列传》,意为早上听到有益的话,晚上就实行它。

6.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出自《应间》,意为君子不担心地位不够尊崇,而担心自身道德不够完善;不以俸禄收入不够高为耻,而以学识不够渊博为耻。

7.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意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勤奋,不探索就无法获得。

8.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意为如果将心神放纵于世俗之外,又怎么知道荣辱的去向。

9.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表达了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渴望与无奈。

10.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意为美人送我一把金错刀,我拿什么来报答她呢?就用琼英美玉报答吧。

这些名句不仅体现了张衡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2 阅读:399

书易聊文化方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