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那么深刻,精辟到让人沉默以对。​​​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5-04-09 11:21:09

01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鲁迅

02

村里的狗叫了,其他的狗也跟着叫,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叫,当混浊成为一种常态,清白就是一种罪过。 ——鲁迅

​ ​​​03

对于谣言,我是不会懊恼的,如果懊恼,每月就得懊恼几回,也未必活到现在了。大约这种境遇,是可以练习惯的,后来就毫不要紧。倘有谣言,自己就懊恼,那就中了造谣者的计了。

——鲁迅《书信集·致萧军》​​​

04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 ——《准风月谈·夜颂》 ​

05

男人有两大爱好: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女人也有两大爱好:和穷人谈钱,和富人谈感情。——鲁迅

06

07

凡事彻底是好的,而"透底"就不见得高明。因为连续的向左转,结果碰见了向右转的朋友,那时候彼此点头会意,脸上会要辣辣的。要自由的人,忽然要保障复辟的自由,或者屠杀大众的自由,一透底是透底的了,却连自由的本身也漏掉了,原来只剩得一个无底洞。 ——《伪自由书·透底》

08 ​

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鲁迅《二心集》​​​

09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 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先生《墓碣文》

10

时代环境全部迁流,并且进步,而个人始终如故,毫无长进,这才谓之“落伍者”。倘是对于时代环境,怀着不满,要它更好,待较好时,又要它更更好,即不当有“落伍者”之称。因为世界上改革者的动机,大抵就是这对于时代环境的不满的缘故。——鲁迅《两地书·六》 ​

11

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大抵是互相调和,互相容受,终于名为“同源”而后已。凡有新派进来,虽然彼此目为外道,生些纷争,但一到认为同源,即无歧视之意,须俟后来另有别派,它们三家才又自称正道,再来攻击这非同源的异端。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潮》

​12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很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但是,想一想罢,如果从有人类以来的人们都不死,地面上早已挤得密密的,现在的我们早已无地可容了;

——鲁迅《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 ​

13

人生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是它的高低,而在于灵秀;人生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是它的大小,而在于及时。

——鲁迅《朝花夕拾》

14

做奴才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才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鲁迅​​​

15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

一一鲁迅《名人和名言》 ​

16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事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南腔北调集•世故三昧》

17.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

18

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

——《春末闲谈》

19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随感录廿五》

20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0 阅读:0

书易聊文化方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