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静林寺古松》,寓意深刻,警醒世人。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5-04-06 09:36:37

一、原文【宋】仲皎禅师《静林寺古松》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二、赏析 这是一首借道旁古松以喻禅理的予人警醒的诗作。首句以三个“古”字,着力表现享有长寿树之称的松树的古朴,它已经衰老得枝枯皮皲,野草蔓生。 “古道”与三、四句两度出现的“行人”相照应,这棵经历了沧海桑田的老树,行人不知道它栽于何时,它却看见多少世事过客终老就亡。 人寿之长,难比松木,松木又能一免老衰么?不能!宇宙间的生命均皆如此,无常迅速是任何事物也挣脱不了的宿命之绳。作为万物之灵,当明识其理,且任运自然,了觉禅理,才是不枉此生。 青林师虔禅师的诗偈同为以松树为题咏叹人事无常之作:“长长三尺余, 郁郁覆青草。 不知何代人, 得见此松老。”

宋僧清远的《示栽松僧》,则出语清新,存意高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一寸灵苗手自栽,前岗后垄作良材。敢将不朽传他日,唯把青青示后来。” 明僧通润有首《种松老人》,诗为:“饭后罢锄春,寒山信短筇。 偶随孤犊去,适与老人逢。 见面不知姓,自言能种松。 横冈千万树,大半已成龙。” 青林师虔禅师的诗中,通过对松树生长状态及不知何代人能见到其老去的描述,流露出对时光流转、人事无常的感慨,在自然的永恒面前,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一种对无常的禅意体悟。 宋僧清远的诗中,以亲手栽种灵苗,期望其成为良材,以青青之态示后来,表达了一种通过培育美好事物来追求精神不朽的禅意境界,将个人的精神寄托于松树的成长与延续中。 明僧通润的诗描绘了种松老人随性自在的生活,饭后锄春、信步寒山,随孤犊而去,偶遇种松老人,这种生活状态如同松树自然生长般随缘自在,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自在无为的禅意。

松树蓬勃的生命力和坚韧的生长态势,无论环境如何,都能茁壮成长,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令僧人赞叹。他四季常青,其青色象征着永恒与高洁,代表了一种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品质,这与僧人追求的精神境界相符,故而得到他们的赞叹。

三、作者简介 仲皎禅师(生卒年不详),字如晦,剡县(今浙江嵊县)明心寺僧人。因于剡山星子峰前筑白塔,结庐以居,名闲闲庵。精禅学,好诗文,多结交文友。

0 阅读:97

书易聊文化方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