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是一九四二年在福建逝世的,弘一法师逝世时神智很清楚,提笔在片纸上写“悲欣交集”四个字,便转入涅槃了。因此想到弘尘看破红尘而达到“悲欣交集”即功德圆满,是弘一法师生平的三部曲。弘一法师虽是看破红尘,却绝对不是悲观厌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这一名句传为千古佳唱,其诗于雄健之中透出了对人生短促的无奈。死亡不仅是英雄人物的归宿,也是每个普通人的宿命,因此,死亡是人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既然死亡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去接受它,正如尼采所说:“参透为何,定能接受。”

01
人生不过三万天,借副皮囊而已,生命没有永恒,时间一到,该老的老,该走的走。临了空空,没你也没我,无一物带走。我们最终只是时间的过客,何必执念,努力过后得失随缘,自在随心。——弘一法师《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

02
千世寂寞千生容,千思归来,常自相醢。
——弘一法师
这句诗词通过反复使用“千”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孤独、轮回与自我牺牲的情感。诗人以“千世寂寞千生容”来形容自己在无数的世轮回中体验到的寂寞和容貌的变迁。这里的“千世”和“千生”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生命的轮回,意味着无论经历多少次生命的迭代,寂寞和变化都是无法避免的。
“千思归来,常自相醢”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归家的渴望和回归的思念。然而,这种思念和回归却伴随着自我牺牲和内心的矛盾。这里的“相醢”是一个比喻,意指将自己的情感或部分自我融入他者之中,或是为了某种更高的目标而牺牲自己的个性和欲望。整句诗词传达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人生体验:在无尽的轮回中,人们常常感受到寂寞和变化,同时又在渴望着归家和回归的温暖。然而,这种归途往往伴随着自我牺牲和内心的挣扎,因为真正的归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返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融合和超越。这句诗词鼓励我们在追求归宿的同时,也要面对内心的孤独和牺牲,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03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要。
——弘一法师这是弘一法师的名句。其实,最先绊住我的眼睛的是他的另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放生,就是放过自己。不要和往事过不去,因为它已经过去;不要和现实过不去,因为你还要过下去。
04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学会对抗,而是允许一切发生,允许遗憾、愚蠢、丑陋、虚伪,允许付出了不计较得失,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渐渐的你会变成一个柔软、舒展、自在的人。
弘一法师的这句话;真正的强大并非源于对抗,而是源自内心的接纳与宽容。
生活中,遗憾、愚蠢、丑陋和虚伪都是无法避免的。这些不完美的事物,如同命运的磨砺,让我们在挫折中成长,学会允许它们的存在,是我们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同时,付出时不再斤斤计较得失,更是我们心胸宽广的体现。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允许自己做自己,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同样,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差异,允许别人做别人,让每个人都能在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当我们学会了接纳和宽容,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柔软、舒展和自在。这种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和挑战。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去拥抱每一个可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强大而内心丰盈的人。

05
人生浮华若朝露兮。
——这句话是弘一大师新诗《落花》中的名句
再辉煌腾达的人生,再浮华得势的人生,都不过是早晨花瓣上的一颗露珠,太阳出来了,就被蒸发了,或者落入泥土,消失不见。
弘一大师晚年,过着清苦的日子,一碟咸菜一碗粥,如若没有坚强的意志和精神的支撑是很难想象的。他晚年致力于律宗,律宗讲究清规戒律,一言一行都有规矩,是佛门中最难的一宗。大师衣衫褴褛,身体清瘦,到处云游讲学。人是应该有信仰的,那是支撑我们在路上奔波的信念,做人的信念。
“悲欣交集”,今夜,我又一次想起这四个字,从富贵到贫穷,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其实中间隔着千山万水,哪是一步就能迈过去的,想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多少人,一辈子,哪怕拿不动了,也不肯要那个“弃”字。从贫穷到富贵,也许一步就迈过去了,从富贵到贫穷,在自愿选择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没有勇气逾越这道鸿沟。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弘一大师传奇的一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透过岁月的烟尘看去,无论是活在精神家园里,还是在缤纷的尘世,找到一隅心灵的栖息地,是何等的弥足珍贵。
人生浮华,像清晨花瓣上的一颗露珠那般短暂,何必苦苦迷恋那些假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