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语“张三有马不会骑,李四会骑没有马”,说的好像是张三李四“各执一端”的人生缺憾,其实不然,张三要潇洒很容易,李四要买马却很难。自从有了“网购”,我们的消费变得更容易,相比之下赚钱更难,于是有了“网贷”,有了“寅吃卯粮”的“透支”---时髦的说法叫“提前消费”。
有一句经济界的名言大意是这样的:这个世界除了人类的欲望之外,一切都是稀缺的。:所以对于我们,对于消费者,甚至是整个世界的个体而言,稀缺的永远是“马”,而不是“骑马人”,不会骑马的张三,只可能存在于一厢情愿的神话中,并且一定是神话界的“奇葩”。神话是不怎么靠谱,我们还是去比较靠谱的历史中翻阅一下有关消费者的流水记录吧!
明清以降,一直到“袁大头”成为收藏家的嗜好为止,中国流通领域的主角一号是白银,虽然白银大多是西班牙从他“阿里巴巴宝库”中运进来的“舶来品”。所以可以想象明清时期中国外贸顺差的天量规模。我们从明清小说中也可见一斑,特别是成书于此时的《水浒传》中类似的送别场景大多是这个样子的:做东送行的地主叫人奉上白银200两,以作盘缠,方才洒泪拜别。这是施耐庵老先生“推己及人”捏造出来的“笔误”,两宋年间,主要货币是铜钱和交子(也就是纸币)白银是紧俏货,大多作为宝物“藏之高阁”,施老先生送纹银使人情可以有,你要武松李逵们这样送人情,恐怕是强人所难了。
当然,在林则徐时期,由于鸦片输入泛滥白银大量外流,致使紫禁城大为震动。这里要说是由于鸦片作为列强撞开中国市场大门而“量身定做”的冲车。鸦片属于特殊商品很邪性,属于一旦成瘾就是“买不起也得买”的。经济学告诉我们,只要有购买力,理性的需求市场其实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比如土豆、玉米、辣椒、烟草等明朝时从美洲传入的农产品,其普及速度相当惊人,特别是洋名叫土豆而土名叫洋芋的马铃薯。毫不夸张地说,是马铃薯养出了“康乾盛世”人口数量翻着翻顶到历史以来的“天花板”。当然这些东西只要引种就能自产,不需要持续的进口购买力,而成瘾的鸦片这类“非理性需求”则没有购买力也可以引诱出来的。
据说网购也容易上瘾,至少有某种程度的快感。有个网上荤段子是挖苦女人网购症的:老公看着媳妇迫不及待的拆快递包装满脸不屑“激动什么,明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至于吗?”媳妇白了一眼“男人脱女人内裤不也这个德行吗?”。问题是非理性的网购成瘾的危害,的确可以和吸食鸦片有的一拼的。当然如果你富可敌国自然不在话下,一切决定于你的购买力。是的,只要有了购买力,就像列宁有了布尔什维克的队伍,就像阿基米德找到能够撬动地球的支点。
所以,不要说什么明清时代的自然经济下,国人对无法引种的东西没有新需求;不要说什么明清人不喝咖啡是因为他们没喝过不习惯;不要说什明清时代“西方的工业品没有竞争力”,那都是“自圆其说”的借口,实质上就是购买力的问题,就是明清时国人没有购买力,不要说喝咖啡,骨瘦如柴,满脸菜色,能够苟全性命,已经是奢望了。正是“哀鸿遍野听不得,野草青青到永城”,我们的白银帝国,只是落日余晖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