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大米市”之一的长安运河古镇前世今生

嘉澍看旅游 2024-06-25 14:08:39

开车常走G60的朋友可能会在浙江嘉兴海宁段的一个叫做“长安”的服务区打尖休息,但未必有了解“长安”的来历。长安之名源自于两种说法,一是寓意祈求长治久安;二是因当地民众称上塘河及境内主干河道为“长河”,讹作“长杭”,而土音近似“长安”。

长安古镇位于海宁市西部,钱塘江北岸、北邻桐乡市,自古以来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隋朝时期开凿的江南运河流经此地,唐贞观五年(631)在此设桑亭驿,开元十一年(733)设长安市。南宋建都临安后,长安镇因西接临平驿,北连石门驿,成为了迎送官员、传达公文的必经之地。元末江南运河虽然改道,但长安镇仍是海宁与杭州、嘉兴间的交通枢纽,在清代还曾是江南三大米市之一,商业极度繁盛,被誉为“运河第一镇”。太平天国运动后,长安遭受重大破坏,米市转移他处,长安不再繁华。

长安之盛源于运河,运河在长安修有三闸、两坝。据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长安三闸始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7),由闸、澳组成,解决了运河拖船过长安老坝之苦。长安老坝即长河堰、长安堰,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元至正七年(1347)复置新堰于旧堰之西,今名“长安坝”。坝闸均为调节运河上、下塘水位高差,便利往来船只而设长安下塘河与上塘河之间。长安三闸为复闸,分别由上闸、中闸、下闸3座水闸组成,两个闸室长度分别约 140 米和 125 米,水闸沿岸两旁还设有水澳。运河改道后长安三闸废弃,现坐落在上塘河上的三闸旧址是3座普通的行人桥,分别称作上闸桥、中闸桥和下闸桥。长安老坝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而长安新坝还在,光绪年间知州汪肇敏所立“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被列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古镇有一条东北往西南走向“一字”状的古街,古街基本上是沿着古运河两岸发展起来的,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多了一些岁月的痕迹,古街两边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店铺,总长有4公里左右,号称“十里长街”。长安的古街以虹桥至长安上闸为中街,长安上闸以东为东街,东街的东面另有一街称为“东后街”,虹桥以西为长安西街。长安古镇上的古建筑基本集中在中街与东街上,还保存有一部分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建筑,特别是在中街沿上塘河的水埠驳岸和民居水阁,这些建筑水乡风貌浓郁。在西街的北侧也有部分传统建筑留存,这些建筑多为沿街二层店铺,雕饰保存较好。在西街中部支巷北端还有清末建造的仰山书院与三女堆东汉古墓等文物古迹。位于古街中心的虹桥,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单孔石拱桥,桥栏石雕非常精美,是长安古镇仅存的运河古桥。

富有深厚底蕴的长安古镇,因为运河改道而失去曾经的辉煌,但借着古运河联合申遗成功的东风,长安古镇建成了长安记忆馆、宴球馆等特色文化展馆,完成了周家弄、虹桥街心公园建设,寺弄西街历史街区的恢复,使得长安古镇又重新迎来她昔日的光芒。长安以“运河·长安”文化旅游艺术节为载体,把闹年俗、赛龙舟、赏灯会、庆丰收等系列传统文化活动重新搬上舞台,大大丰富了本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长安打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