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孝义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太原盆地西南隅,由吕梁市管辖。孝义是山西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获得中国百强县、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等一系列的荣誉。孝义历史悠久,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古老城市,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孝义在唐朝之前不叫孝义,春秋时叫瓜衍、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置兹氏县、三国置中阳县、北魏置永安县。直到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因县名与涪州永安县重名,唐太宗敕赐名为“孝义县”,唐太宗赐“孝义县”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与当地的大孝子郑兴有关。


孝义市有一个叫大孝堡的村落,在入村的马路上有一座巍峨壮观、古色古香、精雕细刻的牌坊,牌坊上“大孝堡”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大孝堡原来叫永安堡,堡内有一叫郑兴的孝子,一家三口靠着几亩薄田相依为命,虽然日子过的清贫,但母慈儿孝倒也能过几天安生日子。隋末天下大乱,各种徭役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年老多病的郑父因躲徭役而花尽家业,最后因气恨交加卧病不起撒手人寰。父亲亡故后,郑兴数日水浆不进,为父守墓三年。不久母亲也因操劳过度,卧病在床,可偏偏郑兴此时还被抓去服苦役。


三个月服役期满,郑兴记挂着卧病在床的老母亲,马不停蹄地回到家。当推开门后,只见母亲骨瘦如柴、面如白纸,奄奄一息地昏睡在床上。郑兴借遍永安堡,凑了点银钱米面,四处求医问药,不休不眠侍奉老母亲,可是半个多月过去,老母亲的病情却没有一丁点好转。一日堡里来了位远近闻名的老郎中,老郎中为郑母把完脉后直摇头,声称是无药可救了。郑兴不想失去母亲,连忙跪倒在地朝郎中猛磕头,哀求郎中救救母亲。老郎中拗不过郑兴,只得一边叹气一边写了一个偏方:孩子这偏方也不知道行不行,你就试试看吧。

送走老郎中后,郑兴却捏着偏方犯愁了。这偏方上写着要用鲜鹿肉制成肉脯做药引子,然而永安堡一带根本就没有鹿,外地是有的采买,可来回不知要费多长时间,母亲的病情还能等得了吗?郑兴看着病床上的母亲急得团团转,可就是想不到一点办法。到了夜深人静时,郑兴脑袋忽然一激灵,没有新鲜的鹿肉,自己身上的肉是不是可以呢?想到此他也不管不顾了,只要能治好母亲的病,自己身上割几块肉算得了什么。于是他拿起菜刀狠狠地从自己大腿上剜了一块血肉下来,自己也差点疼晕过去。他草草包扎好伤口,当即按照偏方熬制肉脯汤,然后一勺勺喂进老娘口中,没想到这肉脯汤还真见效,一直昏迷不醒的老母亲居然悠悠地醒了过来。

在郑兴的悉心照料下,郑母病体痊愈可以走出家门。左邻右舍见状纷纷前来道贺,同时也想知道郑兴用了什么妙方治好母亲的,郑兴也不隐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大家,就这样,郑兴“剜股饲母,救活娘亲”的佳话传遍了汾州各地。汾州知府房玄龄知道此事后,特意来到永安堡探望郑兴母子,又亲笔手书“孝悌贤乡”牌匾相送。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听到郑兴“剜股饲母”的事迹后脱口而出:“此人有孝有义,可为大孝也!”。刚好当时大唐王朝有两个永安县,需要将其中一个永安县改名,李世民于是立即传达旨意,赐郑兴故里永安堡为“大孝堡”,县名由“永安”易为“孝义”。


郑兴去世后,当地人民感念其孝,建“郑兴祠”祭祀。现今孝义市内有许多纪念郑兴的人文景观,比如市中心的“郑兴公园”,郑兴遗风,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