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漳州市龙文区,古属漳州府龙溪县,西邻芗城区,东邻漳州台商投资区,南邻龙海市圆山新城,北邻长泰县,华安县。因位于漳州中部的九龙江冲积平原,区内三面临江,水网稠密,是闽东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漳州市新兴商贸中心,素以"鱼米花果之乡"著称。龙文区是福建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郑氏在福建重要的聚居区之一。

坐落在龙文区蓝田镇国道324线北侧的梧桥村,现有郑氏 300 多户1500多人。据史料记载:梧桥郑氏开基祖为思美公,妻庄氏,生三子,但没有记载从思美公至二世孙的世系,也没有标明思美公开基的年代及其生卒年月。据当地族人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算,思美公入梧桥开基应当是在明朝初年,至今约 600年左右。

梧桥与石码郑氏同属旧郑衍派,旧郑指的是郑渝派下,他与龙溪山北、古县郑氏同属莆田南湖三先生之一的郑露第五代孙郑酶公之派系,是二房仁已公的后代。宋朝末年郑渝公比伯可公早些年迁入龙溪,历来称为旧郑,而山北称为新郑。旧郑入漳时,先是居住在“北隶社”,后来又迁浮宫镇美山村、白水镇山美村及东园镇茶斜村,还有一部分迁至今天的芗城区石亭镇新柑仔园村。此外梧桥郑氏迁往同安、漳浦、角美、福州、漳平、永春、大田、邵武、南京、台湾的也有很多。

梧桥郑氏修建有家庙世泽堂,是一栋具有闽南传统风格的二进式石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燕尾脊,左右带护厝的建筑。祠前有面积宽阔的大埕,埕内竖立石旗杆,埕前有一弯月牙型的风水池,水质清澈两头有小渠连通,意为“活水钱塘”。祠堂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有雕刻或彩绘装饰,这些装饰大多以人物、动物、花草等吉祥图案,赋予不同的寓意。祠厅的梁檩上悬挂有“文魁”“武魁”“中宪大夫”“同知”等多面匾额。另还高悬一方竖匾,额曰“望重乡评”,右上角书:“赐进士出身特调漳州府正堂加四级王德纯书”,左下角署:“顶戴乡饮大宾郑天柱立”,字迹遒劲有力。主厅神龛内供奉着梧桥郑氏开基祖郑思美、妣庄氏,及二世祖郑原镇、郑原长、郑原海祖妣,子嗣郑玄明郑玄实、郑伯敬、郑伯善等牌位。


梧桥郑氏世泽堂始建于明初,历代均有修葺,但在特殊时期家庙被毁,开基祖郑思美及祖妣等先人资料也一并遗失,现已无从稽考,甚为痛惜。改革开放后,在一些有识族人的主持下,梧桥郑氏重修族谱,于 2001年完稿。2010年族人又集巨资按照旧家庙形制重建宗祠并举行盛大的竣工晋主仪式,漳州各区县、周边省市以及台湾省1000多位宗亲前来祝贺。

梧桥村郑氏历代俊彦辈出,十世郑县任福州千总,十一世郑谢周任台湾北路淡水营都司,十二世郑长享诰赠中宪大夫、授儒林郎部主政加四级。。。。。。哪怕从第九代起,远赴江浙、广东、台湾及南洋一带发展的族人,他们均在当地颇有建树,且热衷于家族公益事业,积极回乡寻根谒祖。

另附:据记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民族英雄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前,召集驻守在龙溪县的东乡、北乡、南乡的部分将士到梧桥村集中,共编成13队,每队发放支令旗,浩浩荡荡地从海澄县的浮宫港尾出发,到厦门岛与大军汇合,而当时随军的梧桥郑氏族人此后也大都定居在台湾省各地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