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水双元古村建筑届“东南半壁独一无二”

嘉澍看旅游 2024-07-04 22:15:40

江西省中部的吉水县,因赣江与恩江合行洲渚间,形若“吉”字,吉水由此得名。吉水是有名的“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人文景致处处皆是,金滩镇的双元村(原名桑园村)就是其中之一。

双元村,又名“桑园村”,因“屋舍前后桑树成萌,以养蚕著称”而得名。古村位于金滩镇以北1公里处,东临赣江,远处山峦连绵,近处稻田葱郁。 受风水学江西形势派的影响,古村很大程度上是遵循风水学来做规划,村落因地制宜依山水之势而稍异。村落原先被护村河围绕,在村边有护村墙沿河而建,现护村河仅余西侧一段,护村墙也只有部分墙基还在。护村河宛若一条水龙,盘踞在村子周边。村西南面原本竖有一塔,远远望去只见那塔如一只竖立的毛笔,这蕴涵着以护村河为砚,以塔为笔,祈求文运兴盛之意。

古村内古建筑100余栋,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徽派风格建筑,这些统一规划连片的古建筑被建筑界称为“东南半壁独一无二的古村落”。这些古建筑又分为夏、杨、曾三姓三片,其中以夏姓片最为壮观。夏姓的建筑群是由夏氏29世秉让、秉谦、秉和三兄弟建造,他们在四川、云南经商,发了大财,回来后做了这些房子。夏氏建筑群以夏氏祠堂为中心,分为东西两片,西边主体横向有五栋,纵列三行;东面群体仅存外围纵四排、横二栋。各横排房屋山墙间设外门直通横向巷道,横向第一排住户大门直接对外,最外围山墙开侧门及小高窗。纵横皆为高大实墙所围,外观似连为一体,各户间随双坡屋面走势砌三叠式封火马头墙。

古村内巷道排列有序,山墙间纵向巷道较窄,约1.5米宽,两侧凿排水明沟,横向的巷道则宽约3米左右,单侧凿排水明沟。这些巷道全部由鹅卵石铺砌,排水沟为砖石所砌,四通八达,雨天行走无泥泞之患,也使得村落虽临赣江而不致被淹。巷道两侧相邻各户的二楼山墙上有正对的开窗,如遇洪水泛滥的时候可在这些窗间横架木板形成通路,使每户都能相通可以及时疏散。

村中古民居以砖木结构的一进三间两层房屋为主,每栋古民居均由双套大门、左右厢房、正房、偏房、后厅房、大厅宝壁和独成一体的厨房构成。建筑外部青砖灰瓦,山墙高耸,房子规模大小一致,装饰手法相似,室内陈设简洁明了。每户的大门由红石条或红砖雕砌成框,门楣上会刻有一些人物故事的石雕。

始建于明代的夏氏宗祠是古村的核心所在,其坐东北朝西南,为硬山顶,穿斗式构架和五滴水式封火墙的三栋三开间砖木结构建筑。祠堂原名为“崇先堂”,因夏氏尊儒重教,人文鼎盛,儒冠林立,文人学士,济济一堂,所以改名为“儒林堂”。祠堂高10米,面宽16.4米,进深31.4米,面积515平方米。祠堂进与进之间由天井相隔,两侧庑廊贯通,山墙各开一腰门,前进檐墙吞进三米开三合双扇门,中门上方悬挂一木匾,红底金书“夏氏宗祠”字样。中进梁上高悬一木匾,墨书“儒林堂”堂名。后进建有祭楼,楼前格扇屏完好,三进的顶棚均建有八角藻井,檐口共有四对石柱,并阴刻有楹联。

  据《夏氏族谱》所载:夏氏东汉时定居南京,隋唐从金陵迁吉水县北边的瓦庄洲,后又迁至桃源、沙源。明永乐年间,桃源夏氏的夏伯时迁至双元村,成为双元夏氏的开基祖。夏伯时,字时雨,幼时颖异超群,曾任乐平县、荣县教谕。双园村历代人才辈出,或进士举人,或恩贡荐授,其中以夏积为著。夏积,字孚英,号贞斋,生于明洪熙乙巳十月十五日(1425年10月15日),殁于明天顺甲申年(1464年);1454年乡试中举人,1457年会试第一名,次年殿试赐进士出身,观政兵部,刑部郎中致仕。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