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节的即将来临,很多人满心期待着在提前为这个来之不易的假期做规划。但今年的清明节刚好在“闰二月”,就有网友指出:“老一辈有个说法,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有的网友说是农村老人讲的,有的网友说是我国农村习俗,导致很多人将信将疑。
那么这种说法,是传统俗语还是谣言呢?
清明节的来历
说到清明节的来历,不得不提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
春秋时期,夷吾在晋国登基为君之后,害怕兄弟重耳前来夺位。于是派人追杀重耳,晋国公子重耳不得不仓皇出逃,与随从四处逃避谋害,流亡他国。不带分文的在逃亡路上,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卫国逃亡时,被一个随从偷走了粮食,一路饥肠辘辘,后又向农夫讨饭被戏弄,最后实在找不到吃的,就快饿晕过去了,这时介子推为了让他活下来,割了自己腿上的肉,和挖来的野菜一起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过后才知道缘由,十分感动,声称若以后做了君王,肯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十九年的逃亡日子结束后,重耳当上了晋文公,介子推拒绝受赏后隐居山林照顾母亲。晋文公看到有人为介子推抱不平时,才意识到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之后晋文公便带领众多人马来寻找介子推,但绵山层峦叠嶂,连绵起伏,一时竟无法找到。晋文公找人心切,就听到身后的大臣出主意,三面烧山,逼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山上的火烧了三天三夜后才熄灭,但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
晋文公身后的人后来在一棵枯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以及其母亲的尸体,晋文公万分悲痛。后来,晋文公为感念介子推的恩义,于是下令在介子推遇到这日,“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这个月只能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古人们都十分崇敬介子推的气节,这个节日以及风俗流传了下来。后来汉代以后寒食节的一个月的时间太长,便改为3天。
从春秋时期到现在的21世纪,寒食节已流传了26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Z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寒食节和清明节便合并到了一起。
“闰二月”的产生原因
清明节是属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这一天,往往都在农历的三月份,今年的清明节本来也应是在农历的三月中旬,但是由于历法调节的关系,二、三月之间被加入了一个“闰月”。所以,今年的“闰二月”就和“清明节”重合了。
阴历,是指“太阴历”,即以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的规律来制定的一种日历。公历或者阳历,则是通过观察太阳运行规则得到的“太阳历”。
不过我们国家用的“农历”,事实上是一种把阴阳历合并在一起的历法,既非纯粹的“阴历”,也非“阳历”,它又被称为“夏历”。那么我们的农历,具体是怎么个阴阳合并法呢?
在“阴历”的历法方面,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地取用了“月亮”的运行规律,来确定一个月的周期长度,通常小月为29天多一点,大月为30天多一点。
而在“阳历”方面,用“二十四节气”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段安排时令,是我们古人能通过观察北斗星斗柄的旋转指向,来指导农业生产。
由于北斗星斗柄的变化,其实是与太阳的运行有关的,所以说我们的历法,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
为什么会有闰月呢?本来阴阳二历,各自都有规定一年的天数是多少。但是我们把两种历合并起来使用的时候,必然就会遇到公历、农历不相协调的问题。
然后,在大约公元前五百年开始,我们勤劳智慧的古人就采用了“三年闰1个月,五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置润法”,来合理安排闰月了。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也有其他的闰月出现。
由于“闰二月”出现的情况相对较少,再加上新中国以后我国采用了公历与农历相结合的使用方法,而且公历为主要日常常用日历,农历上的闰月以及相关的风俗,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了解。
因此,一些“迷信”的说法借着“风俗”得以传播。
清明节是法定假日
在古代,清明节在全国各地本来都有不同的习俗,后来在唐朝的时候,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召令解决假期的问题,于是清明节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此外,唐朝官方还对节日的内容进行了丰富。
此后的清明节不仅只是祭祖、上坟了,还有踏青郊游、踢毽子、蹴鞠、射柳、插柳、戴柳、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拔河、吃青团等等活动。
清明前后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正适合踏青游玩、多项娱乐活动的开展。像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代始叫“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了。
清明,不仅是24节气之一,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节日之一。现代的话,我们国家也早已规定清明节法定节假日为阳历来算,一般是4月4号或者5号,与闰月无关联。所以,认为闰月清明不上坟,是不科学的。
谣言如何产生的呢?
有一些民间“迷信”的说法,认为闰年的二月二十九号出生的人是不幸的。因为这个人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民间有一些人因此认为当天出生的人比普通人“倒霉”。
“闰月”这个问题,则相对复杂一点。现在的中国除了遇到婚、丧、嫁、娶等大事,或者重要节假日的时候用来判断什么时候来临以外,平时几乎用不到农历。
但因为闰月的出现是不合常规的,所以有些人就觉得不应该存在。闰月碰上了清明节,所以把它当做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上坟祭拜更加不吉利。
还有个原因,可能因为是“十里不同俗”,就导致了一些误传。我国地域辽阔,清明祭祖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也是不同的,有些地方有“前三后四”、“前三后七”的时间内上坟说法,
不在清明节当天上坟,在其左右的日子去,七天内或者十天内。然后有人以偏概全,进行了误传,导致谣言四起。
况且,像今年这种闰月清明上坟的情况,在我国历史上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太远了的不讲,比如2004年也有闰二月,清明节也是闰二月十五日,与今年的一模一样。那一年,网络还没有如今发达,我们这里可没有听说什么“闰月清明不上坟”的讲法,家家户户都是在清明期间去上坟的,可是事后,也没有听说谁家“祸临门”啊!
据我们民间流传的风俗,清明上坟扫墓,本来就是没有啥禁忌的。因为那段时间是人间家家户户祭祀祖先,诚心尽孝之时,一切凶神恶煞都得回避,其理由很简单,孝乃百善之先!就算是凶神恶煞,也是父母所生,因此,在清明期间,人们可以对自家祖坟动土、修墓、立碑等等,不必要另选黄道吉日,更不要说上坟了。
小结: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一方面在于它用“科学”做伪装,让人真假难辨,另一方面是谣言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比如人们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有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还有一些人是因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辨别能力,造成盲目相信,随意转发。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上的很多看法,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看待问题,盲目的信任不可取的,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不信谣不传谣。针对传统习俗这方面,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地传承下去。
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具有两大特色,一是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意义,二是将慎终追远的哀思情怀与踏青赏春的欢快气氛巧妙融合,同时融合欢乐赏春的气氛,它不仅是扫墓祭奠、缅怀故去亲人的节日,还是踏青游玩、家人相聚、亲近大自然的节日。
清明节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大家也可以约起朋友,外出走走。
踏青郊游,好处很多的:
1、缓解亚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春日踏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精神不振、失眠、疲惫等亚健康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春季正是草长莺飞的时候,郊外的空气中负离子会比城市中多,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花花绿绿的植物,对调节神经系统很有帮助。
2、释放压力,放飞心情
置身山水之间,会让人暂时忘却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紧张和焦虑得以释放,内心得以平静,精神得以舒缓。
3、激发思维,萌发创新
春游可以让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润滑思维,激发创意。亲近自然,容易感悟自然的情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绝妙结合,大自然的配色是最为奇妙的,观赏景物时也会激发人的审美情趣。
4、启人反思,感悟人生
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美景的数不胜数,春天的万物复苏,一个个生命迸发出新的力量。但美好的时光短暂,才会引起珍惜,很容易启发我们的思维。
5、联络感情,分享乐趣
如果和朋友一起去的话,可以促进友谊,增添乐趣和安全感,增加交流的同时,促进发展,学习知识。途中相互帮忙,进行拍照留念。如果不是很熟悉的朋友,还可以锻炼社交能力。
清明节,一出春天的时间仪式,一段承平盛世的历史记忆,我们在清明慎终追远,在和煦的春风中拥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