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其实是一种气质,一种生活方式。”
在司马迁看来,原宪、季次虽为孔子弟子,但他们“义不苟合当世”——坚持正义不与世俗苟合,这也是为后世所敬仰侠义行为。
不论是儒士或者武士,还是寻常百姓,只要坚持正义便是侠义之人。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中都有侠客梦。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李白诗赞: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司马迁为李陵遭受不公正待遇而仗义执言也是侠义之举。
司马迁遭受“宫刑”,仍能坚持正义秉笔直书,让刺客、游侠列传留名史册。颂扬侠义精神本身就是侠义精神。
其实,在《史记》中有这么一人,他重然诺、轻生死,英雄气概不输于游侠,慷慨赴死不逊色于刺客,也配得上一个侠字。
按照道家哲学“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那么,他则是隐士中的大佬级别。
职业:负责看守大门——“为大梁夷门监者”,大梁即魏国国都,今河南开封。“夷门”为东门,先秦对中原以外四方部落的称呼,东方曰夷,西方曰狄,北方曰戎,南方曰蛮。
年龄:“年七十”——人生七十古来稀,称得上大爷。
待遇:薪水微薄——“家贫”,看守大门并不能改变生活境遇。在春秋战国时看守大门低贱而又收入微薄。
此人便是魏国大梁城东门看守——“魏有隐士曰侯嬴”。
他以配角出现在《信陵君列传》,司马迁用来衬托魏无忌“仁而下士”。岂料,侯嬴喧宾夺主,英雄气概竟超越了魏无忌。而这一切均是由司马迁对侯嬴崇敬所致。
出场——修身洁行侠之大者一个躲藏在闹市看门的老头,竟然是隐士。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魏无忌听说了侯嬴的大名,前去拜访,想赠送丰厚的礼物结交。
“不肯受”,这不仅表明了侯嬴的态度,还体现了侯嬴的品行。然而,司马迁唯恐不足,又给了侯嬴一次独白,这才是侯嬴出场的焦点所在。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信陵君列传》
这句话直译:几十年来,我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为看门待遇低致使生活困顿而接受公子的财物。
七十岁的侯嬴并未因生活困顿而改变高洁的品行,即是孟子所说大丈夫之“贫贱不能移”。
“侯生遂为上客”,侯嬴虽然成了魏无忌尊贵的客人,但是并未因此寄居于信陵君门下养尊处优,而是又回到“夷门”继续“监者”的职务。
明显证据便是,信陵君准备带着门客救援赵国,“行过夷门,见侯生”。信陵君专门到“夷门”向侯嬴辞行。
对比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众刺客,无论是游走于江湖,还是成名于朝堂,他们高调地宣扬“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这与“隐士”侯嬴的侠义之举区别明显。
再看朱家、田仲、剧孟、郭解等汉朝以后的游侠,“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他们的个人品德廉洁谦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那么,侯嬴是不是可以与游侠齐名天下呢?也不尽然!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司马迁认为那些“闾巷之侠”,修行品行,磨砺名节,好的名望传布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的贤德,这是难以做到的。
“闾巷之侠”之难在于:既要在隐藏在民间修行品行,又要张扬美名传遍天下。这看似是一道无法破解的难题。
然而,司马迁却将侯嬴推上了“闾巷之侠”之位!七十岁的侯嬴,一直隐藏在闹市默默无闻,一旦踏足江湖,侠义精神昭彰立马名扬天下。
@七品草民认为“闾巷之侠”是指隐藏在民间的侠客,即“隐侠”——隐士中的侠客,侠客中的隐士。这与侯嬴隐士身份倒也相符。
闹市——信陵执鞭侯嬴访客拜访送礼不接受,信陵君退而求其次,“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酒席安排好了座次,魏无忌带着车辆,空着左边座位,亲自到夷门迎接侯嬴。
摆酒设宴、亲自迎接、空出尊位,都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礼节。然而,侯嬴毫不谦虚地接受,又差遣着信陵君驾车招摇过市。
“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侯嬴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也不谦让,直接大大咧咧地坐上了尊位。
司马迁细节描写画面感很强:用一个“弊”字,将破衣烂衫的看门老大爷与衣着华丽的魏公子形成对比。又用一个“直”字,将侯嬴的无礼与魏无忌的谦让再次形成对比,唯恐不足又追加“不让”二字。
读者情绪刚被带动起来,司马迁却紧急刹车缓和一下,“欲以观公子”——原来侯嬴是通过这个来观察公子为人!
“公子执辔愈恭”,魏无忌表现良好,恭恭敬敬地握着缰绳。
但是,侯嬴对信陵君的考察并未结束,又对说道:“我在市场屠宰坊有朋友,希望公子委屈驾车绕道去拜访一下。”
“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魏无忌掉转车头进入市场,侯嬴下车去见好友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侯嬴故意长时间站在闹市与朱亥说话聊天,眼睛余光却留意魏无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等待是需要耐心的。更何况,当时信陵君府上还有一众宾客等待魏无忌举杯开席。司马迁继续强调侯嬴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微察公子”——暗中观察魏无忌!
侯嬴再次考验的结果,“公子颜色愈和”。“颜色”是指面容、脸色,“和”意思为和悦、恭顺。“愈”则表示程度,更加。
“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闹市人看到信陵君亲自驾车。而信陵君随从人员偷偷地谩骂侯嬴。侯嬴的招摇遭人唾弃,这正是他“故久立”所要的效果!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侯嬴见魏无忌始终和颜悦色,于是辞别了朱亥登车离开了。
宴会——舍己成人誉扬信陵“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到信陵君府上,魏无忌将侯嬴引导坐上宾。从闹市到信陵君府上,侯嬴并未解释招摇过市的原因,魏无忌也没有好奇追问。
“遍赞宾客,宾客皆惊。”此中“赞”并非称赞,而是告诉、介绍。魏无忌向宾客们介绍“坐上坐”的侯嬴——这位是东大门看守侯嬴大爷。宾客之所以会“惊”——是为信陵君竟然亲自迎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而大吃一惊。
魏无忌与侯嬴交往不深,了解也不多,更何况侯嬴还是一位“隐士”。所以魏无忌介绍侯嬴,不可能是惊人的事迹。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酒兴正浓时,魏无忌突然起身,端酒走到侯嬴跟前敬酒祝福。司马迁用这一幕双重目的:一方面突出魏无忌礼贤下士;另一方面再次为侯嬴搭台,“侯生因谓公子曰”。
“今日嬴之为(难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门栓)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成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品德高尚之人)能下士也。”——《史记·信陵君列传》
侯嬴趁机对魏无忌所说的话,明确闹市访友的原因及目的,既与前文“公子为人仁而下士”相呼应;又表现了侯嬴舍己为人的精神,宁愿自毁形象也要成就魏无忌礼贤下士的声誉。
大致意思:
今天我为难公子也够多了。侯嬴只是东门看守,公子却执鞭驾车,亲自到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原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如今委屈公子驾车陪我拜访朋友。
可我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所以才故意让公子的车马长久地停在集市中,通过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愈发谦恭。闹市上的人都认为侯嬴是小人,而认为公子道德高尚能够礼贤下士。
自毁形象成就他人,这就是侯赢的侠义精神。
信陵君礼贤下士,真心结交侯嬴;侯嬴敬重信陵君,誉扬“下士”美名。酒宴结束之后,侯嬴便成了魏无忌的上等门客。
成就又是相互的。
侯嬴在成就信陵君“下士”美名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侠士”之名。
辞别——无语相送怒激公子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大胜后顺势包围了邯郸城。赵国求救于魏国,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军驰援。岂料,秦王一纸恐吓信,魏王连忙命晋鄙驻扎邺县。
而信陵君多次收到姐夫平原君的请求,魏无忌估计难以劝说魏王,于是带领门客准备奔赴前线,与赵国同存亡。
魏无忌带领门客奔赴赵国,专门从夷门出发以辞别侯嬴。“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魏无忌详细地告诉侯嬴准备以死赴难的情形。魏无忌大概是无计可施了,拜别侯嬴也想寻求安慰或抱有一丝希望支招。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侯嬴与魏无忌诀别,不咸不淡地说道:“公子尽力而为,我年纪大了不能跟随。”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魏无忌离开了大梁城,心里越想越不痛快。司马迁记叙魏无忌所“曰”,这不是找人吐槽了,而是内心独白喃喃自语。
“吾所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我对待侯嬴十分周到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而今我将赴死,他竟没有一言半语相送,难道我有什么过失么?
有句话说:“责人先问己,恕己先恕人。”
魏无忌反思从自身找原因,这是一种高级修养。这种修养不仅能拓宽人生格局,也助他走出人生困境。
“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魏无忌经过反思与自责,掉转车头返回夷门。侯嬴早已预料到,所以站在夷门笑脸相迎,“我知道公子会回来的”。
这才是知己!
侯嬴与魏无忌已经超越了主人和门客关系,而是惺惺相惜的知交好友。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办法)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信陵君列传》
侯嬴“笑曰”之后又“曰”,司马迁用侯嬴谈话表情的变化,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话题的严肃性。
侯嬴反问魏无忌,“公子招贤纳士闻名天下,如今遇到难题,没有其他办法带着门客奔赴战场,这就是肉包子打狗有什么作用呢?”
魏无忌知道侯嬴有计策,于是赶紧拜谢,然后问计。
侯嬴选择僻静处与魏无忌悄悄说话。他建议魏无忌盗兵符,先前曾有恩于魏安釐王宠爱的如姬,如姬是唯一有机会且有能力盗取兵符的人选。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魏无忌依计行事,获得了兵符。
自刎——荐朱亥矫夺晋鄙军“公子行,侯生曰”,魏无忌获得兵符再次出发,侯嬴再次良言相劝。
“如果公子与晋鄙合符,而晋鄙不交兵权,需要再请示魏王,情况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跟随公子一起去,这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合符交出兵权,那最好了;如若不听,让朱亥击杀晋鄙,夺了兵权。”
侯嬴受邀赴宴,让魏无忌驾车闹市访友就是朱亥,朱亥也是隐藏在屠宰坊的贤人。在宴会结束之后,侯嬴曾告诉魏无忌,“臣所过(拜访)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古代所谓的“贤”概念宽泛,就像朱亥大力士——孔武有力,也算是贤能之士。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得知朱亥是贤能之人,魏无忌多次前往屠宰坊拜访,朱亥故意不予理会,魏无忌感到非常奇怪。
“于是公子请朱亥”,魏无忌按侯嬴指示邀请朱亥。
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信陵君列传》
朱亥笑着对魏无忌说道,我就是菜市场杀猪卖肉的屠夫,公子亲自多次来慰问,我都没有回访致谢,那都是虚头八脑的小礼节。如今您遇到难事,这才是我效命的时刻。
朱亥就这一句台词,形象已跃然纸上,这是一个侠义之士。
“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朱亥跟随魏无忌一起。而魏无忌再次拜谢侯嬴,顺便辞别。
“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史记·信陵君列传》
侯嬴辞别魏无忌:“我年纪大了,不能追随公子。从公子出发开始,计算到达晋鄙军营的日子,我会向北自杀以送别公子。”
在魏军大营,晋鄙合符之后犹豫不决,朱亥亮出袖中大锤,当即击杀晋鄙,夺取了军权。魏无忌率领魏军驰援邯郸,保全了赵国。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决”解释为辞别,“北乡”意思为向北。侯嬴辞别魏无忌之后,计算着到达军营的日子,果真面向北方自杀了。
>>>>>结束语:作为《信陵君列传》隐藏的第二主人公,侯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司马迁让其频频亮相发言,不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
侯嬴作为信陵君的门客,邀请赴宴已衬托了魏无忌“礼贤下士”,而谋划“窃符救赵”又证实了信陵君慧眼识人。
如此则忽视对侯嬴本人的解读。这是绝大多数读者的偏见。这偏见即是“先入为主的偏见”,是指人们倾向于支持和寻找那些证实自身原有信念或者假设的信息。这意味着容易忽视那些与自身想法不一致的信息。
其实,侯嬴是司马迁心目中的侠之大者——闾巷之侠。
仗三尺剑,惩恶扬善,扶危济困,伸张正义,诚然是侠客所为。侯嬴修身洁行,算无遗策,重信然诺,坦然赴死,又何尝不是侠士之举。
《侠客行》将侯嬴、朱亥形象定格于侠客,“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再对比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所说,“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侯嬴既不同于专诸、曹沫、荆轲等刺客,游走于江湖,扬名于朝堂;又并非汉兴以来的游侠之列,所以只能隐藏在《信陵君列传》做一个“闾巷之侠”——“隐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