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杜甫)晚年流落四川,到了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
他心中感慨,挥笔就写下一首《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 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世还有人总结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能写出这种总结的,一看就是文化人,讲究!
从“一到十”的数字,“东西南北中”的方位,“金木水火土”的五行,
无不包含在内。
诸葛武侯的功绩,让人慨叹。
但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写得“多智近妖”,
反倒是他晚年时的“对头”——司马懿,更像是一个鲜活的人。
曹操生性多疑,司马懿能从“曹操时代”存活下来,可见他的隐忍克制;
诸葛亮行军布阵堪称一绝,司马懿硬是能挡住北伐,可见他的才略担当。
有人问,狡诈如狼狐的司马懿,他的老师是谁呢?
其实,把他两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你就知道了。
一、不愿意“出仕”的孔明司马懿有两个最出名的儿子是:司马师和司马昭。
把这两人的名字连起来:师昭。
这两个字隐藏了司马懿老师的名字:胡昭。
胡昭是谁?
《三国志》上说:
“胡昭,字孔明,养志不仕”。
胡昭,也叫孔明,但是他隐居不仕。
为了说明他的“不仕”,《三国志》里还举了两个例子:
当年,胡昭隐居在冀州,这是袁绍的地盘。
袁绍这个人,曹操说他: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说白了就是这个人咋咋呼呼,但没啥本事,整不明白事情的本质。
但越是这种人,就越是贪慕虚荣!
顶着家族里“四世三公”的头衔,袁绍自然要表示一下自己的“敬贤”。
他听说胡昭就隐居在冀州,于是前去拜访。
这事儿胡昭一早就听说了,他赶忙收拾东西,直接搬走了。
胡昭明白,袁绍这种人“外宽内忌”,
所谓“求贤”,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求个好名声,
你要真以为他“礼贤下士”,那就等着吃亏吧。
胡昭一走,自己得了清闲,袁绍得了名声,两相方便。
有些人“求才”,只是个姿态,他是为了虚名,你如果当真,那就麻烦了,
毕竟他也不想真给自己找一个约束自己的“贤士”留在身边。
这也是刘备访贤,诸葛亮一定让他“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顾”,要的是真心。
除了袁绍,后来曹操也来“招贤”。
当时的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自己做了丞相,
在南下之前,他也来一场“求贤”。
《三国志》里说:“太祖(曹操)为司空丞相,频加礼辟”。
曹操跟袁绍不同,他是真求贤,而且对胡昭“频加礼辟”,
但是,胡昭依旧不为所动。
当然,胡昭了解曹操的性格,人家都这么表示了,你再不回应一下,也会惹祸。
于是,胡昭找了个好日子,自己登门拜访曹丞相,
《三国志》说:
“昭往应命,既至,自陈一介野生,无军国之用,归诚求去”。
见面之后,胡昭坦诚表示:
像我这样的人,本该自由过一生,这样的老头儿没啥用,还是让我回去吧。
曹操一见胡昭如此坦诚而决绝,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于是他感叹一句:“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就让胡昭离开了。
胡昭深知,像曹操这样的人胸怀坦荡,你只要真诚表明自己的心迹,
只要对他没有妨害,他会放你走。
胡昭拒绝袁绍和曹操,都是拒绝,但在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人性的拿捏。
二、司马懿的老师,也是“救命恩人”拒绝了曹操,胡昭回到山里隐居,
《三国志》上说他“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
估计就是晴耕雨读,闲暇时候,他就在山里开始讲学。
这一下,就吸引了一大群人来,其中就有一个叫司马懿的青年。
胡昭见司马懿聪慧通达,胸有谋略,于是将他当作爱徒,分外喜欢。
但是,当时的司马懿,却因为年轻气盛而惹下了祸端。
当时,就在胡昭的学馆旁边,有一群游手好闲的人,
其中一个叫“周生”。
这帮人对于求学的士子,分外不屑,经常指指点点,
这让司马懿分外恼火。
于是有一天,司马懿狠狠教训了周生一顿,
这下可惹了祸。
周生受辱后立刻纠集一群同伙,他们打听好了司马懿离开学馆的日期,准备报复。
这样的行为,后世一般称为——放学别走。
胡昭听说了周生要“截杀”司马懿,非常着急,
他老人家就从山间小道追上 周生,请求他们别闹了,
周生不肯,胡昭老人家急得流下眼泪,这才阻止了周生,
这段故事,被《高士传》记录下来:
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
这个故事,后来司马懿估计也知道了,
所以后来的司马懿,遇 到事情,他变得深沉了。
所以才有了后来司马懿忍辱装病的故事。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
顺,不妄喜;逆,不遑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
如果心里藏不住事,压不住火,那如何还能成大事?
三、诸葛亮名声越响,就越“失败”从这几个故事里可以看出,胡昭是属于“达者知命”的人。
这也是他比另一个“孔明”——诸葛亮厉害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智计百出,留下了很多故事,
但是,这些故事流传得越多,恰恰说明诸葛亮越失败。
《孙子兵法》里说: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真正会打仗的人,他不会有什么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名声,也不会有什么勇武的功绩。
因为他打的每一场仗,必然都是胜利的。
这样的人,是没有故事的。
李白诗里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你仔细想一下,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其实是没有故事的,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不会让自己陷入问题之中,
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精彩的故事。
大家经常称赞“百战百胜”,
但仔细一想,打胜一百次却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何尝不是问题?
因为没法解决问题,所以才有那么多故事。
因为诸葛亮不能“匡扶汉室”,
所以才有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故事。
如果一切顺遂,又哪里需要故事呢?
诸葛亮流传下那么多故事,何尝不是因为他的缺憾呢,
而胡昭,他能通透人性,拒绝袁绍和曹操和招揽,不是让自己陷入问题之中,
自然,就不会有麻烦。
这就是《庄子》里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个道理说得浅显一些,就是:
幸福的人不说幸福,他只悄悄幸福着,
而那些炫耀着自己幸福的人,恰恰是不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