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注解《孙子兵法》,杜牧吐槽曹操,却被后人用7个字“回怼”

知一大人 2022-02-27 15:31:05

言简意赅。

《道德经》全文5126字,

《金刚经》全文5175字,

《孙子兵法》全文6111字。

用精简的语言讲出天地间的深刻内涵,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但是,因为行文精简,后来者再读,就有了很多模糊和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就有了“注”。

比如,孔子作《春秋》,只写一句:郑伯克段于鄢。

咋回事?

后来的左丘明就给做了补注:

当年,郑武公娶媳妇武姜,生了俩孩子:后来的郑庄公和公叔段。

老大出生的时候,“寤生”——就是难产,脚先出来,

给他妈吓得不轻,

所以武姜不喜欢大儿子,偏爱小儿子。

后来郑庄公接班,老妈就来给他弟弟讨封,

“我是儿子你是妈,你说咋地就咋地”,

庄公纵容老妈和弟弟各种胡作非为,

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这么整不行啊,共叔段弄不好就造反了。

庄公很淡定,说了一句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

莫着急,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

后来共叔段果然闹起来,郑庄公趁机就把他给办了。

孔子写诗书的时候,称郑庄公为“郑伯”,就是在讥讽他故意纵容弟弟;

克,是两国对战的词,用来说明这俩兄弟根本没啥情谊,哥不是哥弟不是弟。

这就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自己的态度都在文字上。

至于《孙子兵法》,作为“兵家圣典”,后世有很多人给它做注。

一、“傲娇”的曹操

历史上给《孙子兵法》做过注的人有很多,其中11人的注保留下来:

曹操、孟氏、李荃、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这被称为“十一家注孙子”。

在11人中,曹操、杜牧、陈皞三人的注影响很大,

因此被称为“三家注”。

曹操是第一个为《孙子兵法》做注的人,

不过他比较傲娇,上来就说: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在曹操眼里,《孙子兵法》很厉害,但是“行文繁复”,罗里吧嗦太多了。

现行流传的《孙子兵法》是“兵法十三篇”的版本,

但《汉书·艺文志》里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这应该是当年孙武将自己写成的十三篇兵法献给吴王阖闾的,

阖闾一读,很感兴趣,就跟孙武聊了起来,

后面聊的内容,也被编纂成了《孙子兵法》的一部分,作为“增益十三篇”的内容,

因此会有“八十二篇”之说,

曹操当时看到的或许是“八十二篇”版本,所以才觉得“繁复”。

后来杜牧在做注时,就提到:

“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

杜牧认为,孙武原来的兵书是“八十二篇”,后来被曹操删减成了“十三篇”,

不过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其他注家的认可。

在注解《孙子兵法》时,曹操因为自己有过统兵打仗的经历,

所以他的注很切实际,又符合孙子原意,

只是到了后来,杜牧注解时,就处处“跟曹操作对”。

二、“怼人”的杜牧

杜牧是个天才。

天才往往就会“恃才傲物”。

在唐朝时,杜牧的政论文章以及诗文都很有名,

在唐诗中,他和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

名气直追当年的“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他写诗——《夜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样的诗歌,有一种历史厚重感。

在政论文章中,杜牧也能见解独特:

他写《阿旁宫赋》,直接指出——并非秦灭六国: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人都是败亡在自己手上——这一点都很符合《孙子兵法》的原意。

其实仔细琢磨,杜牧诗歌写得好,或许是因为他是以一个“政论家”的高度来行文,

站在更高维度来解决低维度的问题,往往会得心应手,

这就叫“降维打击”。

而像那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愁苦派”诗人,

一辈子就在琢磨用哪个字,这样的诗,写出来也是苦大仇深。

再仔细琢磨,那些伟大的文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是“文人”,

就像李白,像杜牧,像苏轼,

他们在心里,给自己的定位远高于文人,

这样,才能写出光耀千秋的好文章。

同理,那些赚了很多钱的大商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一门心思只想着去赚钱,

而是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和眼光。

陶朱公范蠡,这是被称为“商圣”的男人,

当年,他辅佐勾践灭吴,勾践要跟他“分天下而治之”,

结果他不要,

一个能放弃半个天下的人,他成为“商圣”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看杜牧,他能注解《孙子兵法》,或许还因为——

他是“站在爷爷肩膀上”的人。

“11家注孙子”中的杜佑就是杜牧的爷爷,

安史之乱后,杜佑负责编纂了200卷的《通典》,

里面收集了《孙子兵法》并作了注解,

当年杜牧写诗自夸: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哥们儿小时候,家住长安城中央,家里啥也没有,都是书。

有了这样的家世,杜牧又勤奋好学,特别精通春秋战国时候的事,

于是他也注解了《孙子兵法》,

但是,作为“怼人小能手”,杜牧注解时,上来第一句往往就是4个字——

曹说非也。

曹操说得不对,这事儿得听我好好给你讲讲。

其实看过《三家注》,还是曹操注解地最为得当,

杜牧的注解,很多更有新意,但却并不符合孙子原意。

三、反转了吧

对比曹操和杜牧的注解,会发现作为知识分子的杜牧,

很多时候跟曹操说的并不是同一回事。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怼人者人恒怼之。

到了后来,陈皞注解《孙子兵法》时,他很看不惯杜牧的做法,

于是在他的注解中,经常会用7个字“回怼”——

杜说非也,曹说是。

杜牧说得不对,还是曹操说得对。

在《大学》里有一句话: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你用什么方式对待别人,也会被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

你通过不合适的方式获得的财物,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

例子太多了——

那个天天喜欢骂人的人,他在别人口中,也是挨骂的人,

那些买彩票中了500万的人,不久后钱财散尽,甚至不如以前。

《论语》里有一句话:恭则不侮。

现实生活中,那些发自内心对别人恭敬的人,

他们很有礼貌,但也会有一种凛然的气场,因此没有人会去侮辱他们。

这件事再往深处想一想,你恭敬的到底是谁?

很多人到了寺庙里,虔诚礼敬,求神拜佛,

你虔诚以敬的到底是谁?求拜的又是谁?

湖南双峰城隍庙里有一副楹联很有趣:

我有什么灵,连自己断肢脱皮都难治好

汝又何必敬,请医生开方用药倒是正经

那个伫立于宝座之上的神灵,他的塑像剥落自己都没有办法,

你求他什么呢?

《金刚经》里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怎么求?求谁呢?拜谁呢?

佛家有一种说法,叫:因我礼汝。

看似是对佛像磕头礼拜,其实,不过是借此,让人明白,要懂得虔诚和敬重,

而这种虔诚和敬重,最终是给到了谁呢?

给到了你自己。

你所有的礼拜,所有的虔诚恭敬,其实,不过是在敬重自己。

人必自重而他人重,这就是“恭则不侮”的含义。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