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就叫故乡。
电影《东邪西毒》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但翻过山之后,才会发现,并没有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反而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这样的情形像极了每个人的成长——
小时候,我们总想着尽快长大,然后远走高飞,离开自己早已生厌的故土。
但等到长大了,真的走得远了,才发现:
还是故土情深。
这样的情绪,在过完年离开家乡时,会更加强烈。
人们总是在小时候习惯眺望远方,年岁越大越爱怀恋起故乡。
一、不问家人问梅花?大约在1300多年前,在唐朝的某一个岁暮,“诗佛”王维写下这样一首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字摩诘。
佛经中有一本很有名的经书就叫《维摩诘经》。
据说王维的母亲虔诚礼佛,所以给儿子取了这样的名字。
而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王维很“佛系”。
在唐朝的诗人中,“佛系”的王维成了一个奇特的存在:
他不像李白那样张牙舞爪,也不像杜甫那样沉郁顿挫。
到了晚年,王维写诗说自己:“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对于世人追逐的名闻利养,他都不再热衷,
那时候,王维官拜右丞相——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职位,
所以后世又称他“王右丞”,
这可比杜甫的“杜工部”高了好几个档次。
但就是这样一个恬淡安适的王维,却写下了这首被称为“最自私”的思乡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在唐诗中,一首诗里不能出现重复的字词,不然很丢 份儿,
但王维在前两句诗中,重复提到了“故乡”,
由此可见,思乡情深。
但是,遇见了从故乡来的故人,他没有问家里人事如何,却只问了一句:
“你来的时候,我家雕花窗前种的那株梅花开了没有?”
诗到这里就戛然而止。
不问家人问梅花,但每每读到这里,我们却总会感到心头一动,
似乎内心深藏着柔软的部分被轻轻地触碰到了。
那些想 家不能回的人,或许会瞬间泪奔吧。
这就是王维诗的魅力,从来都不用力,都是点到即止。
也或许,真正震撼人心的感情,是说不出口的,
就像我们都曾经历过的那样——
有些时候,在大喜大悲的时刻,我们是“失语”的。
心中大河奔涌,口中却流不出一朵浪花。
聪明的诗人就学会了“旁敲侧击”,
就像早前宋之问写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是到了家门口心中越是胆怯,甚至不敢张口跟人说话。
后来崔颢在《长干曲》中写得更好玩: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你不敢说话,那我就大大方方地追问,说不定还是同乡呢!
这样的诗歌,总能触动人的心弦,因为在其中,有一种感情,
那叫羁绊。
二、三首“连续诗”王维写的诗,名字叫《杂诗》——
这也太“万事不关心”了,名字都懒得起了。
这一组诗一共有三首,“问梅花”这一首是“其二”,
它和另外两首,刚好“连续”成了一个思乡的故事。
第一首写: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这首诗,像是一个守在家中的女子,
家门口就对着孟津河,每日里很多从江南来的船只,可是有没有他寄来的家书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最后的一个问句,让人愁肠百结。
到了第二首,就像是旅居在外的男子,遇到故乡来人,
匆忙间他急于询问:屋子窗外的寒梅开花了吗?
绮窗,是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窗子,
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妻子所在的那间房屋。
到了第三首: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上一首还在问“寒梅着花未”?
这一首就回答了“已见寒梅发”。
窗外的寒梅开了,可是离乡的人儿,啥时候才能回来?
这三首诗连起来,就成了浓的化不开的乡愁。
有人说:
我们都曾想要变得伟大,但最终还是变成了普通人,
对于普通的我们,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值得夸耀的经历,
所以那些乡愁,不过是那些——
曾经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青春的草莽、年少的轻狂、抽过的耳光、夜半的心慌。
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很多经历,只有在回不去的时候,我们才学会想念。
其实“想念”这个词,应该是互动的:
我们有着牵挂,同样也被牵挂;
我们有着怀恋,同样也被怀恋。
这样的想念,才是绵远悠长的。
小时候读席慕容的诗: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那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或许就是王维笔下绮窗外的寒梅。
从此每个夜里醒来,都要轻抚被打湿的枕巾,
梦里乡愁太浓!
希望每一个游子,都不再经受天涯苦旅的羁绊,故乡不在远处,累了记得回去。
[点赞][点赞][点赞]
人那,为什么活?为谁活?
可怜半夜虚席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其实床前明月光,举杯邀明月,花间一壶酒,也挺好冯
君从故里来,风物更知哉。别梦尚清楚,红梅是否开?。。五绝《读王维“杂诗”共鸣》
身在家乡是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