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老的传说里,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因此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庆祝佳节是很多地方都有的一种习俗。不同地方舞的龙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火龙、草龙、毛龙、布龙、纸龙、花龙、烛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夜光龙和焰火龙等数十种之多。

大田板龙,又叫大田板凳龙,是临海大田镇一地特有的舞龙形式。相传始于清代,至今已在大田平原上游走了两百多年。每逢春节元宵,龙灯飞舞,穿村绕庄,气势恢宏,别具一格。
大田板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采用木板、竹片和各类花纸制作。其中龙头的制作最为精细。龙身每段需用八根竹片作为骨,两张白纸作为皮,红纸糊龙段两头。龙段身上贴有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等剪纸,并写上“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等祈颂语。在龙肚内蜡烛的照映下,远看是鳞,近观是画。
舞龙的时候,把几十节的龙段用榫头和榫孔连接起来,组成龙身,加上龙头和龙尾,成为整条龙,长至数十或上百米。

龙头悬有长须,长达五十至七十厘米,弯曲飞扬,极为灵动。龙须是区分不同板龙的依据。白须龙称为“老龙”,是群龙之首;黑须龙称为“新龙”或“小龙”;红须龙称为“蛟龙”。什么村庄迎什么龙,都自成定规,传承有序。各村的迎龙队汇聚前,按顺序排列:老龙带头,新龙随之,野蛟龙煞尾。在整个巡游中,头龙的行走路线是固定的,但野蛟龙可随便穿插,较为灵活。
每条板龙要有数十甚至上百人组成迎龙队。龙头至少要有六个人高擎;龙身一人一段举之,也有安排一人在旁扶持的;龙尾则需三人把控。
舞龙演出中,时常有龙头钻阵、游龙戏水、穿花打旋等传统阵势。彩灯环绕的“龙”随着龙珠时而左右翻转,时而上下摆动,忽快忽慢,好不热闹。有的龙口衔红珠,有的龙口装喷火器,游至高潮时,火焰四射,十分抢眼。

舞龙活动通常选在村中的广场处或闹市区的空旷地带。汇龙时,各条龙之间要比赛,相互较量一番,这也是大田板龙最刺激的时候。但见各板龙时而“腾云驾雾”,时而“抱光、夺球、赛跑”,哪条龙胜过老龙,老龙即输。尔后龙队仍按规定顺序继续游行,敲锣打鼓,穿村走街。
游龙活动一般在正月十四日元宵节下午三时开始。春节期间,少不得要讨个好彩头。板龙巡游途中会“讨封””,又称“龙拜年”,以贺新年之喜。事先由龙队的管事人发请柬,接柬单位及个人要给“纸包钿”(即红包)。
圆月当空,华灯初上,上百米长的龙灯沿乡村道路前行,在夜色中如梦似幻。人们扶老携幼,争看板龙由远及近,回旋腾跃。精彩处,便高声喝彩。有人也会默默许下心中的愿,将祈祷递交给龙神,希望新年更好。

大田板龙作为当地庆祝元宵节的一项民俗活动,传承了数百年,凝聚了民众团结、上进、热情的精神。2007年6月,它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大田板龙的活动早已不限于大田地区,也不限于元宵节,每逢临海有重大节庆活动,龙们便会进城亮个相。
有缘,能在临海遇到大田板龙。
【陈少非作品/《依山临海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