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
我想社會上本來是沒有關於上士中士下士的劃分的,是老子以對待道的不同態度而劃分出來的。所以,本句就應該理解為“凡是聽到道的學說就能夠馬上相信,並且勤奮實踐實行的人,那就一定是高端人士”。
所以,這裏是“上士”,就可以理解為高人?有見識的高人?有覺悟的高人?有靈根可修行的人?
但就社會階層的角度來理解,也不失為一種判斷,也就是基本素質較高,可能認字,一般得是公職人員。這種人才是士嘛。上士,就是識文斷字的公職人員中有覺悟可以修行的人。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开头一句“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士,用现代话说,很类似于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社会精英”。大致包括有公职身份或认识文字的人,犹现在上过大学的人。
上士,自然是社会精英的上层,高端人士。
信而行之,行而勤之。
老子是以对待道的态度来划分的上中下,还是本来就有上中下之分别?暂时我也说不清楚。总之,我倾向于“信道能行,行而能勤”的士,才是高端人士。
【不充说】
老子的社会各阶层之分析。老子在不同章节使用过一些不同的社会阶层称谓。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以下几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天下人,全人类)。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黄帝内经中“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心。行不欲,离于俗,被服章,举不欲,难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货,使民不为盗。不见欲,使民心不乱(民,全体社会成员,或社会下层,士以下的民)。
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知者不敢为也(民与知者犹读书人相对称,盖知者是特指知道上述道理的人,属于士中的一部分)。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万物与百姓对称,疑似泛指人类。又百姓或者如刍狗一般的贱民即奴隶)。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人类)。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疑似全社會對待道的不同態度可以分為五種,最高級的,僅次於最高級的,再次,再再次,再再再次)。
第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君子,知礼者。万乘之主,天子,君主,侯王之类)?
第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三十八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大丈夫,意思侠义之人)。
第三十九章: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侯王,各邦国统治者)。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第十七章劃分為五檔,這裏卻只說上中下三檔。疑似全社會分為五檔,社會精英層也就是“士”這個部分也不是全對道有正確的態度也分為三六九等。
這裏的“士”,應該是除了最高層的統治者:萬乘之君,侯王稱孤道寡著之外的“三公”以下的凡識文斷字的公職人員。另外,就是民和百姓,即所謂平民百姓。
注意,這裏只是不完全統計和簡單不充分的說明。有時間可以做個專題研究。
【AI作文】
“上士”指的是有上等智慧和品德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具有上等智慧和品德的人听闻了道,就会勤奋努力地去践行它。
这反映了一种积极主动追求真理和遵循大道的态度。上等之人能够敏锐地领悟到道的真谛,并毫不犹豫地将其付诸实践,展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行动力。它强调了对于真理和智慧,不仅要有理解和认知,更重要的是能够积极践行,将所闻之道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生活方式。
#春日生活打卡季#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道德经#
#春日踏青去#
#春日领花束#
#道德经#
#东部战区实弹射击现场雷霆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