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
简简单单五个字,隐藏着一个历史的大秘密,老子其人到底是谁?他有怎样的身份地位,背景渊源?老子“修道德”又有怎样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过程,时代背景?
老子家族从黄帝时代就归附黄帝一脉,且始终从事从结绳纪事,到创编文字以后的会议书记员,现场速记员,天子议事录(不同于后来的起居注,是专门记录朝堂政务的)之类的专业技术岗位,类似现在银行里搞电脑的管理合同文书的小职员,属于“吏”而非“官”。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接下来的一句“故建言有之”。
故,关于这方面。
建言,建者,立也。立言,即后来有人总结出来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一。此处特指创设构建人类文明体系的整体或某一方面的思想理论。
有之,有以下这些。之,这些,以下这些,仅举几例。
关于人们对道的不同态度的问题,古往今来,有很多先圣都有很深刻的论述。试举例如下。
【不充说】
本句字面不难理解,关键的问题是所谓“建言者”是谁?以下引述的文字是谁“建立”的?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可能①古圣,甚至可能包括部分先贤。如上所述,老子时代并不是华虞文明的起点,文明的兴起到老子时候已经有了大约七八千年,老子对于这一段伟大的历史过程有着清晰明确的认知和表述,“余食赘行,始制有名”。其理论水平和思想高度,完全超越人类之后两千五百年的所有言辞(哲学思想理论学说)的总和。
建言者,就是人类文明的话语体系的建立者。建立人类文明话语体系的人。
这是一种泛泛之论。根据司马迁史记所体现出来的事实,比照佛陀时代的社会现状,当时有很多学说流派,社会主张,修行法门,广布天下,所以老子也是不可能广泛使用的各家流派的观点,必然是自己这一派“建言”经典。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②老子所传承的应该是黄帝一脉或后来的炎黄一脉相传承的典籍,马王堆出土的就有一些。
如《黄帝四经》 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作,是一部多角度阐释“人类文明走向”的书。共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四部分组成。《汉书·艺文志》曾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失传。
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于经学研究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经法》约5000字,由9章组成;《十六经》约4000字,由15章组成;《称》约1600字,不分章节;
尤其是《道原》虽只有464字,且不分章节,全篇都在论述道的性质,推究道的本原、性质和作用,更像是一部很完整的道家著作的核心部分的节录。
③老子家族的先辈传承下来的。这个想法更为个人一些。所谓“建言者”就是老子的列祖列宗,或者符合某种条件有资格在“传承”上立言的人。
这涉及到我对老子其人身份地位的认定,简单地说,老子家族是从黄帝时代就归属黄帝部落麾下的古老家族。这个家族有结绳纪事的特殊才能,很可能也参与到仓颉造字的过程中。
他们在黄帝一脉的政治变迁中始终作为特殊人才留用且祖祖辈辈得以世袭“柱下吏”或“守藏室”的职位。而柱下吏,守藏室,并不是后来不知内情的人所言的皇家图书馆之类,而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专业岗位,属于吏。类似现在法庭(朝堂)上的书记员,负责即时记录君臣朝堂言论。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建造者”就是老子家族传承下来的那个“留言簿”上的人。
【AI作文】
“故建言有之”意思是“所以有这样一些前人的言论”或“所以前人有这样的立言”。“建言”可理解为立言、讲话,高亨《老子正诂》认为“建言”是书名。
在《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接下来说明道的几种表现,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这些话语表达了道的深邃、玄妙以及与通常观念的不同之处,体现了老子对道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不同的人对道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
#晒图笔记大赛#
#春日妙评生花#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春日生活打卡季#
#道德经#
#媒体:特朗普被中国反制戳了肺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