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51:上德若谷;广德若缺;建德若偷;质德若渝

妍春聊文化 2025-04-11 17:31:04
【前提示】 三字經和四字經都是老子道德經真本。這裏顯示的是三組四字真經。一組講的是道,這組講的是的德。為了復原道德經真本真相真義,所以,直接修訂串行串崗德“大白若辱”→白道若如;還有“廣德若不足”→廣德所缺;又如“質直若渝”→“質德若渝”,理所當然,理直氣壯,誰也沒有二話說[赞]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接下来的一句“上德若谷;广德若缺;建德若偷;质德若渝”。 这一组专说德,上德,广德,建德,质德。上德,尚德,推崇德。广德,广布,宣扬传播德。建德,建立健康的的文化。质德,坚持本质纯真质朴的原本的德。传本做直,古値古眞與古德字,疑為德的誤寫。 崇尚高尚德,總覺得德好像就像一個空空蕩蕩的山谷沒有什麼可以切身體驗的憑藉;推廣傳播德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欠缺點什麼似的;建設健康的德,總覺得好像在偷偷摸摸地搞一件見不得人的勾當;堅守純真質樸的德,總覺得好像是在變來變去沒有一定之規。 【不充说】 這一組和上一組一樣自然是在說明“人們對道的(思想理論體系)德態度為什麼會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因為人類人性自身的原因之外,那就是被認知的客體的一些特點,完成了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的困難和偏差。 就拿德來說的,推崇信仰/信奉高尚的德,總覺得德就像一個空曠寂寥的山谷一樣,空蕩蕩的沒有什麼實在的內容實證可以讓人們一目瞭然,或真是可見,或感同身受,或切身體驗。 推廣傳播廣佈的德就覺得德好像缺少什麼東西,他似乎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直接可變現,在實踐中落地的可行性行動方案,而只是理論上且有些支離破碎的形而上學的玩意。 建設建立健康的德文化總是覺得好像是在偷偷摸摸地搞一件很見不得人的事情,很容易受到人們的冷漠白眼甚是諷刺嘲笑挖苦。 堅守純真質樸的德總覺得德好像是在變來變去沒有一定之規,他本身無形無質,再加上道德都是廣大無邊的,人們並不能周全認知和表述它,所以就會造成這種總是變來變去的印象。 誰會輕易相信那些總是變來變去的東西? 所以已然就會有人們的不同的態度。 另外說明兩個字——不足→缺&欠;直或真→德。這是疑似德的異體字,被誤寫誤解至今。 不足,廣德若不足。老式風格最顯著的特徵善於用“不”。老子的“不式”造句是有著深刻哲學理論意義的。 如,正數與負數之間還有個非正非負〇。也就是說。如果老子說負,那就是只有負數,〇就有可能沒了。這在很多時候有著重要的意義。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不善已。這裏說“不善”而不說醜。這裏說“不足”,而不說欠&缺。也是這個意思。所以如果你聽到老子說“不周”&“不延”你也不用驚訝。 我現在直接給改成“缺”&“欠”。就是欠缺&缺少了什麼東西的意思。在我,主要是為了句式整齊,更加顯露“真經”應有的風采。 這一段記錄在老子家族的留言簿上就是這樣整整齊齊的,三組十二句,真經! 關於“直”&“眞”疑似“德”德異體字,另有詳細說明和論述,參見我的《識破天經》和《新道學大綱》,相關章節。 【AI作文】 “上德若谷;广德若缺;建德若偷;质德若渝”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上德若谷”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胸怀宽广,如同山谷一样能容纳万物。他们不自我炫耀,反而显得谦虚包容。 “广德若缺”意思是真正广博深厚的德行,看起来似乎有不足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不追求表面的完美,而是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实质的提升。 “建德若偷”是说刚健的德行好像怠惰的样子。这并非真的怠惰,而是不刻意表现,默默践行德行,不张扬不炫耀。 “质德若渝”指质朴纯真的品德好像在变化。其实并非品德改变,而是能顺应时势,灵活应变,但其本质的善良和正直不变。 总的来说,这几句话强调了真正的德行往往是不张扬、不刻意、能包容、能应变,且注重内在修养而非外在表现的。 (AI它居然沒有加上夾在中間的“大白若辱”,而且直接使用了“質德若渝”,但是這個解釋大相徑庭與我。) #春日妙评生花#​ #春日领花束#​ #春日生活打卡季#​ #我在头条重逢老友#​ #道德經#​ #华北大风为何风力异乎寻常#​
0 阅读:0

妍春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