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
人們都以為“一黑二暗三啟源”是科學麵臨的終極挑戰,實際上就是一個問題:啟源。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對此做了清晰明確系統的回答。
老子首先設定了起源的本質概念,無與有。無論什麼東西的起源的本質是“從無到有”,至於詳細的怎樣從無到有,那是科學家的事,老子認為這屬於“不可致詰”那個筐裏的。為此老子還進行了詳細的推演和說明。
真的很完整。
真的很系統。
真的很明確。
真的很正確。
我終於說出了我想說的——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第三句“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設,無是一個集合是一個圓,有是一個集合是一個圓。有與無兩個園是相切的。過切點和兩圓心做一直線表示時間。
於是,有是從無生出來的,
於是,有與萬物同時生出,
於是,萬物都在有中生出,
有了萬物才有有,沒有了萬物就沒有了。
所以老子這句話字面意思就是這樣的——
這世界的宇宙時空天地以及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是在有中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中產生的。
【不充说】
老子的起源論。當今科學界比較公認的三大起源問題,這世界是哪來的?這生命是咋來的?這智慧是怎麼回事?
也有人說是一黑二暗三啟源。也就是黑洞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而實際上這仨玩意實際上夠不上“終極”,如同時間&空間的起源夠不上“這世界”的起源一個級別一樣。一黑二暗都包括在“這世界”(The World)裏。
老子道德經有完整的關於這世界起源的思想,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設定: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二,推演: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三,細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四,說明: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我們把宇宙坐胎之前,定義為無。無,這個概念演化成華虞文明中類似自然科學總論的“無極”。起源之前無起源,最簡單最直觀的就是起源之前啥也沒有。如無/無極之稱謂,猶地球上並沒有經緯線經緯度也。
我們把萬物產生之後,定義為有。有,與萬物同時生,也就是說如果萬物中可以找到第一個產生的“物”,那麽,有的概念也就同時有了。有,破類似於後來形成的“太極”的概念。
老子在本章進一步闡述了這世界起源的基本過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也就是我們上述的——
這世界的宇宙時空天地以及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是在有中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中產生的。
這是一個基本描述,接下來老子還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假設,無的集合,無極,是一個圓。有的集合,太極,也是一個圓。無極太極兩圓相切於一點,這一點,就是“一”,“道生一”。
這個“一”是什麼?陰陽未生,亦陰亦陽,陰陽不分,既是無極的又是太極的,既是無中的一縷有的萌芽之初,發軔之際,孑孓了了。我們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元維軸”,也就是一維時空的雛形。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二就是,兩條元維軸,組成的世界。陰陽未成,亦陰亦陽德元維軸,交叉在一起,就造就了這世界的基本輪廓。二維時空,四象世界,陽陽老陽,陽陰少陽;陰陽少陰,陰陰老陰。
三就是三條元維軸,組成了這世界。有興趣的友道可以翻翻我的《識破天經》&《新道學大綱》之類的文字(始終不敢妄稱文章,所以只是一堆文字而已)。
這個陰陽交合過程,老子又進一步,做了一些說明。
【AI作文】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重要观点。
“天下万物生于有”,意思是我们所见到的世间万物都以有形的、具体的存在形式展现出来。
而“有生于无”,这里的“无”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指一种超越物质形态、难以名状的宇宙本原和初始状态。它是一种蕴含着无限可能性和创造力的混沌未分的状态。
从整体上看,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深刻思考。它强调了“无”作为万物根源的基础性和根本性,有形的万物是从无形的本原中逐渐演化和产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