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侯曹窋为“灭吕”立下大功,反而被免去职务,究竟是咋回事?

幻宇新说 2023-04-17 11:00:57

在“诛灭诸吕”行动前后,时任“御史大夫”的平阳侯曹窋(zhu),无疑是立下很大功劳的。

首先,虽然功臣派和吕氏外戚派的决战不可避免,但真正“引爆”这一决战的人,实际是曹窋,正是他听到郎中令贾寿向吕产的汇报内容,判定吕产即将动手,于是火速向陈平周勃通风报信,后者才果断采取行动。

这本身就说明,曹窋明面上是吕产的亲信,实际却是功臣派的“无间道”,在此之前,曹窋就已经和陈平有过多次串联,提供过吕产一方的很多动态与机密。

其次,在陈平周勃控制住北军、南军后,吕产果断选择前往未央宫,争取打皇帝这张牌,这是对功臣派的“釜底抽薪”,一旦吕产皇帝在手,功臣派就必将落入“出师无名”乃至被定成谋反的被动境地。

曹窋很明白个中关键,又是他立刻去向陈平周勃汇报这一所谓“吕产谋”,导致及时干掉吕产。

显然,曹窋为“诛灭诸吕”立下了第一功、关键功,虽然整体功劳要排在周勃、陈平、刘章三人之后,但也举足轻重。

可是,曹窋之后得到什么奖赏了呢?

结果令人惊诧,他不仅没得到任何奖赏,他的“御史大夫”职务反而被撸了……

史书明载——

【《史记-张丞相列传》:(任敖)高后时为御史大夫。三岁免,以平陽侯曹窋为御史大夫。高后崩,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免,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初任敖免,平阳侯曹窋代敖为御史大夫。高后崩,与大臣共诛诸吕。后坐事免,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都说的是,曹窋的职务被免掉了,张苍取而代之,成为新任御史大夫。

那么,曹窋被免职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史书也有记载,之后大臣们向汉文帝联合“劝进”,明确有提到“御史大夫臣苍”,即张苍已就职。

诛灭诸吕是九月庚申(即九月初十),汉文帝继位是闰九月己酉,前后最多50天,考虑到张苍从淮南赶到长安也需时日,所以曹窋被免职的时间当会更早。

即,曹窋应该是在诛灭诸吕后不久即被免职。

这就让人奇怪了,曹窋究竟干了啥会被免职?就算如《汉书》所说“后坐事免”,以曹窋在灭吕中的新近功劳,有何大不了的罪行不能“将功折罪”,非要撸他?

不卖关子了,学界对此早有研究,破解的“关键”是,自汉朝至今,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世上的《史记》通行版本,与司马迁原始版本有一字之差——

【《史记-张丞相列传》:高后崩,{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免,以淮南相张苍为御史大夫。】

即少了个“不”字,那事实自然就截然相反,曹窋被撸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他没有参与到对吕禄等人的诛灭行动。

是不是还有疑问?曹窋不是明明参与了这次行动么?

清末湘军将领郭嵩焘在他所著的《史记札记》中,凭借他丰富的军政经验,“灵犀一指”般点破:曹窋是支持干掉吕产,但却不支持干掉吕禄等其它吕氏成员,即曹窋反对诛杀面严重扩大化,这一点和陈平周勃刘章等人产生了严重对立、冲突,导致双方彻底闹掰!

这就是【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和【不与大臣共诛吕产等】的细微却又大有玄机的区别,即“吕禄”和“吕产”之别!

什么叫“一字千金”?或许这里就是最典型的体现!司马迁《史记》的精深幽微,在此令人叹为观止。

弄清楚了上述精髓,我们或许会对“政治运行的复杂性”以及诛灭诸吕前后的具体形势演变,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

1、曹窋自身的立场与利益,决定了他“只想扳倒吕产”。

曹窋是平阳侯、前相国曹参的“太子”,是大功臣二代的顶级代表,根正苗红再加上个人能力突出,所以他很快在政治舞台上表现活跃。

还记得刘盈让曹窋专门回家,去吐槽他老爸曹参当“宇宙相国”的故事吧?说明曹窋当时就已经从政。

但是,曹窋真正获得重用,不是在“发小”刘盈手下,而是在吕后称制时代,是吕后亲自把他提拔到了“御史大夫”的三公高位,与丞相、太尉并列人臣之极。

曹窋可以和吕产日常议事、听到吕产和贾寿的谈话,说明吕产对曹窋是非常信任的,如果吕产真把曹窋当外人,怎么可能让他听到这种关键机密?

以上都说明,所谓功臣派与外戚派,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被吕后赏识的曹窋,实际早就和吕产等人“打成一片”。

关于吕产的个人性格、政治才能、执政方针,史书基本无载或故意抹黑,但从曹窋的实际选择来反推,曹窋显然不看好吕产能最终成事。

我大致推测,作为吕氏核心人物,吕产的能力未必多差、魅力自然也有,但吕产在吕后死后逐渐体现出的大权独揽,尤其是不与功臣集团、刘氏宗室共存的心胸格局与政治追求,让“身在吕营心在汉”的曹窋并不认可,最终选择反水。

但是,曹窋和外戚派的“羁绊”实在太深了,他几乎做不到与外戚派的彻底切割,同时,作为御史大夫,曹窋自己的派系(即监察系统)未必一定树大根深,但成员肯定也相当可观,他们多数是和曹窋一样,介于功臣派和外戚派之间,与双方都有联系与合作,偶尔还能充当润滑剂、和事佬。

彻底搞掉外戚派,显然不符曹窋的派系利益。

我做个“小人之心”的猜度,如果只有吕产倒了,吕禄等人继续存在,曹窋就算不能接盘外戚派,他也会成为未来权力格局中功臣派和外戚派的沟通桥梁,其个人地位与作用自然就会凸显。

综合而论,吕后逝世后,参与权力角逐的所有势力中,曹窋实际是最为“温和”的一派,他不想看到任何一方的彻底倒掉,各方联合构建并存的新平衡格局,才是最为理想的。

如果确定这一点,或许我们该说,恐怕曹窋才是吕后最该选择的接班人,他俩的政治追求可谓高度一致,即多方鼎立并存、共同辅佐少帝刘弘。

可惜,在残酷的zz斗争中,越理想的人,基本越早出局。

2、失控的局面,尤其是诛杀严重扩大化,让曹窋大为愤怒!

在曹窋和陈平、周勃提前筹谋的众多计划中,较温和的一种应该是,只要控制住北军、南军、郎卫军的兵权,对于吕产等人,不过是轻松的抓捕工作,甚至连吕产都不必处死,剥夺他的权力就行了。

这是曹窋最乐意看到的,估计他也提过这种预案。

但实际上演的结果,由于当天各种变故,最终是喋血未央宫廷,吕产和一众从官当场授首。

更让曹窋想不到的是,陈平周勃随即决定“尽诛诸吕”,对长安城展开大搜捕与大杀戮,甚至包括外地的吕氏要员比如吕嬃等人,也直接派兵前往捕杀。

已经手上沾血的刘章,更是只会选择彻底的斩草除根。

这样严重扩大化的局面,无疑出乎曹窋的意料,也和他的立场与追求严重不符,曹窋当然要向陈平周勃表达反对乃至愤怒,争取实现阻止。

尤其是第二天,赵王吕禄、燕王吕通这两个外戚派领袖被杀前,想必曹窋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予以挽救,可惜注定是徒劳。

也就是在这仅仅一两天中,曹窋和陈平周勃的“合作”,不仅戛然而止,反而彻底闹翻,相互决裂!

客观说,陈平周勃的决策也自有其道理,革命可不是请客吃饭、温良恭俭让。你曹窋是和外戚派打成一片,但陈平周勃刘章,人家可是早就对外戚派恨之入骨。

总之,很难说谁对谁错,只能说,各自立场不同,主张不同,势必分道扬镳。

3、陈平周勃大权在握,立即重置官员系统。

此时的长安城,就算少帝刘弘稳坐未央宫,实际说的算的,也只能是陈平、周勃。

虽然是以“阴谋”一举放翻外戚派,但重回权力中枢的他俩,势必放眼未来,其中陈平本就是右丞相,执政经验丰富老道,立刻着手新政府的组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官员系统。

从审食其于第三天(壬戌日、即九月十二)就从“太傅”复职为“左丞相”来推测,陈平在这一天开启重置官员系统工作,曹窋极大可能就是在这一天,便被免去了“御史大夫”之职。

这也导致,曹窋成了目标外戚派之外,第一个出局的参与方。

当然,他不是最后一个,更不是最重要的一个。

最重要的那个,无疑是少帝刘弘,他实质也是因为“尽诛诸吕”即诛杀严重扩大化而出局,因为他和外戚派的关系,远比曹窋还要难以切割,陈平等功臣派初期还留着他,未必是权宜之计,多数是还没空静下心来,真正反思个中利害。

显然,如果曹窋能够实际阻止陈平周勃,恐怕少帝刘弘也不会最终出局。

从这一点来说,曹窋之前设想的最理想蓝图,终究被残酷的现实全部击碎!吕后若地下有知,恐怕也只能苦笑吧。

让曹窋更悲催的,虽然之后整体形势一变再变,直到汉文帝成功上位都余音袅袅,但唯一不变的是,“诛灭诸吕”是不可碰触的zzzz红线,也是后世文帝一脉所有皇帝的合法性根基,根本不容丝毫置疑。

于是,“栽”在这一点上的曹窋,注定了不可能东山再起,他也就此彻底告别政治舞台,只能去当个闲散侯爷,最多治理下自己的封国。

前161年,即“诛灭诸吕”十九年后,曹窋死于封国平阳,汉廷给他的谥号真是恰如其分——静侯!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