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左右,汽车行业有一个没有说开但是大家都遵守的默契:合资品牌和国产品牌以12万为界,各自耕耘。国产品牌主攻12万以下的市场,合资品牌垄断12万以上的市场,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尽最大可能互不干扰。
刚开始,大家都还很默契,国产车不去做高端,毕竟即使做了高端也卖不出几辆,国人不认可。当时的奇瑞瑞虎、长城哈弗H6、吉利帝豪、比亚迪F3价格都在12万以下,配置比合资车高出一截,价格又比合资同级车低个两三万,特别适合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卖的也可以。不过这也是合资车比较不屑的地方,国产车以生存为主要目标,无法也无力去渗透合资车的市场。
合资车也不去搞低端车,自己已经吃了肉,还是要把汤水留一些给国产品牌,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天天脸红也挺尴尬。所以,当时的合资A级车轩逸、卡罗拉能定价到13万,也不想着降价,和国产车保持着一些默契。即使是A0及级别的本田飞度、大众POLO,也要比同级别的国产车高出三四万的价格。
这个阶段,整体上是合资车吃香喝辣、国产车清汤寡水的市场格局,国产车防守12万以下的市场,生怕哪天合资车不讲武德来抢低端市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后来,中国经济发展了,消费者手里有钱,市场越做越大。不管是12万级别以下的市场,还是12万以上的市场,都扩容了好多倍。
当市场快速发展,矛盾就会被掩盖。合资车看着12万以下的市场增长了三四倍,心想着有钱不赚王八蛋,就开始搞起了低端车,比如东风日产的玛驰、丰田的雅力士、通用的爱唯欧。不止突破12万这条价格线,甚至直接杀到8万区间。
而国产车也没闲着,早期的高性价比车型积累了一些粉丝,纷纷要求上马“豪华一点”的车型,同时看着12万以上的消费者是越来越多,就蛮试一下。于是,长安的CS75、吉利博越、广汽GS4纷纷推向市场。依靠堆配置、大空间、合适的价格,辅助以更加成熟的造车技术,硬是通过SUV在12万以上领域杀出一条血路。站稳脚跟之后,发现这个领域还挺赚钱的,猜测着更高价格段的市场,那不是更爽,大家都跃跃欲试冲20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了。
于是,吉利极氪001、长城坦克300、比亚迪唐、广汽GS8纷纷亮相。
再后来,新能源汽车走向正轨,造车新势力轻装上阵,毫无历史包袱,纷纷开发更高级别的车型。理想L系列、蔚来ES系列、比亚迪腾势D9系列都直接杀进40万价格区间,并且还卖的比传统的奔驰宝马奥迪还多,增速还快,一下子把合资车企看傻眼。
特别是比亚迪,低到7万,高到100万的车子都给整出来了。还月销二三十万辆的,把日本和德国车企看的瑟瑟发抖。比亚迪仰望U8豪华版,预售价格是109.8万,预售的订单已经超出预期很多,甚至国外的买家都出到300万人民币来求购。
谁曾想,十年前犹如待宰羔羊的国产品牌守着12万以下的阵地艰难生存,而现在已经进化成猛兽,在各个价格段收割合资车的市场,一路攻城略地,还进军百万级别的市场。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就是这样。
不是把日德看得瑟瑟发抖,把我也看得发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