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新金融琅琊榜的第二篇「智创文章」
监制:董云峰
创作:DeepSeek 豆包
2月17日,央行发布《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比2023年末下降5.14%,共计减少4000万张。
与2022年第四季度8.07亿张相比,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连续九个季度持续下降,累计减少8000万张。
事实上,全行业发卡规模已经倒退到了2019年末的水平。
01
黄金时代的遗产:信用卡的崛起与狂飙
2003年,堪称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中国银联的成立,为信用卡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有力的支撑。
彼时,信用卡发卡量尚不足400万张,而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其增长态势犹如星火燎原,迅猛异常。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成功攀升至8.07亿张的历史峰值,人均持卡量也随之突破0.85张。
在这一黄金发展时期,各大银行积极拓展信用卡业务,采用了诸如“人海战术”等多样化的营销策略。通过广泛铺设分中心,大力推广信用卡产品,并以赠送开卡礼品等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客户,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
信用卡业务在这一阶段迅速崛起,成为银行零售营收的核心驱动力,为银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高歌猛进的背后,信用卡行业也为粗放扩张付出了代价。
睡眠卡泛滥:根据2022年监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部分银行的睡眠卡占比高达30%以上。这意味着大量的信用卡在被激活后,从未被用户真正使用过,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边际成本飙升: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看,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单卡获客成本从2015年的50元急剧攀升至2023年的200元,增长幅度高达300%。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单卡年收入仅实现了33%的增长,从300元提升至400元。这种成本与收益的失衡,严重影响了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
风险累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快速扩张,风险也在逐渐累积。2023年,信用卡不良率呈现出明显的攀升趋势,达到了2.5%。部分区域性银行的情况更为严峻,不良率甚至超过了4%。这不仅给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02
断崖式下跌:两年减少8000万张的深层逻辑
然而,好景不长。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发卡量降至7.27亿张,与2022年的峰值相比,减少了整整8000万张。
这一断崖式的下跌,背后隐藏着多重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1.监管重拳下的行业出清
2022年7月,《信用卡新规》正式实施,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信用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规明确要求,睡眠卡占比不得超过20%,同时严禁银行进行过度营销。
在这一严格的监管要求下,各大银行纷纷采取行动,对睡眠卡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截至2024年6月,全行业累计清理睡眠卡数量超过1.2亿张。
某股份制银行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2023年新增卡中,60%是睡眠卡,这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分中心人均产能下降了40%。”
2.支付革命的降维打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崛起,它们以便捷的支付方式和广泛的应用场景,迅速占领了市场。
目前,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覆盖了90%的线上消费场景,使得信用卡线下刷卡交易的市场份额大幅萎缩,占比降至35%。
与此同时,年轻用户群体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更加青睐“花呗”“白条”等嵌入式信贷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申请便捷、使用灵活等特点,更符合年轻用户的消费需求。
受此影响,信用卡APP的月活用户数量同比下降了12%,信用卡在年轻用户群体中的市场份额受到了严重的挤压。
3.经济周期与消费疲软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信用卡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2024年,CPI同比仅增长0.8%,这表明经济增长乏力,消费市场较为疲软。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信用卡交易的笔均金额降至374.4元,透支使用率同比下降了0.31个百分点。
此外,Z世代(90/00后)作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理性消费,消费态度趋于保守,这使得信用卡的分期业务增速大幅放缓,仅为0.25%。
4.历史包袱的集中清算
回顾过去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历程,在“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时期,由于银行对风险的把控不够严格,导致大量不符合条件的信用卡被滥发。
这些信用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形成了巨大的风险堰塞湖。202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了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
某城商行就因分中心违规推销分期产品,受到了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被罚款230万元。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凸显了信用卡行业在风险管控方面的严峻挑战。
03
突围路径:从规模驱动到价值重构
面对信用卡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境,各大银行纷纷积极探索突围路径,努力实现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重构的转型。
1.精细化运营:激活存量价值
客群分层:招商银行通过深入挖掘高净值客户群体(人均持卡3张以上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潜力,实施了精准的营销策略,成功实现了透支余额的逆势增长。与此同时,这部分客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也显著提升,增长幅度达到了25%。
场景嵌入:建设银行积极创新,推出了“冰雪经济”联名卡。该卡通过与滑雪场、酒店等消费场景的深度绑定,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消费体验,从而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使用。据统计,该卡用户的活跃度相比普通信用卡用户提升了40%。
权益重构:平安银行通过对信用卡权益的重新优化和调整,将积分兑换门槛从1万降至5000分,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积分的积极性。随着用户活跃度的提升,授信使用率也得到了有效回升,达到了38.3%。
2.科技赋能:效率与风控革命
AI风控:工商银行充分利用生成式AI模型,对信用卡业务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预警。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银行成功将欺诈损失率压降至0.02%,同时不良资产处置周期也缩短了30%,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区块链应用:中国银行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信用卡业务中的应用,试验推出了Token化信用卡。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信用卡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度,还显著降低了跨境支付的成本,降幅达到了30%。
数据驱动:交通银行通过对用户消费轨迹的深入分析,精准把握用户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从而实现了分期业务的精准营销。通过这一策略的实施,分期业务转化率提升了15%,有效推动了业务的发展。
3.差异化竞争:寻找第二曲线
绿色金融:中信银行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推出了“碳中和信用卡”。该卡具有独特的环保理念,每笔消费都会捐赠0.01元用于支持环保项目。这一创新举措吸引了大量具有ESG偏好的用户,截至目前,已成功吸引了200万用户办理该卡。
老龄化机遇:邮储银行敏锐地捕捉到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市场机遇,推出了“养老专属卡”。该卡整合了健康管理、慢病保险等一系列专属服务,为老年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和生活保障。随着老年客户对该卡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老年客群的透支余额实现了22%的增长。
04
历史镜鉴:信用卡的终极形态
回顾信用卡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大莱俱乐部的赊销卡,到如今的Token化数字账户,尽管其形式和功能在不断演变,但其本质始终是信用价值的传递。
当前信用卡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行业从传统的“实体卡片”向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隐形信用账户”进化过程中所必经的阶段。
形态重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用卡的形态将发生重大变革。未来,信用卡或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体卡片形式,而是有可能嵌入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通过与这些设备的深度融合,信用卡将实现实时授信调整,并根据用户的消费场景和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从而重新定义信用价值。
生态融合
兴业银行积极推进“交易驱动型”转型,通过与超亿级流量IP的合作,发行了联名信用卡。这一创新举措借助IP的强大影响力和粉丝基础,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办理信用卡,发卡量突破了百万张。这一案例表明,未来信用卡行业将更加注重与其他行业的生态融合,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治理升级
广发银行积极探索创新,尝试推行“双卡联动”模式。通过将信用卡风控模型输出至零售条线,实现了风险管控的协同效应,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信用卡行业的治理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历史启示
1980年代:Visa通过引入电子授权系统,实现了信用卡业务的全球化布局,为信用卡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3年:中国银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信用卡元年的开启,从此中国信用卡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022年:《信用卡新规》的实施,宣告了信用卡行业粗放发展时代的终结,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
2024年: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和调整后,信用卡行业进入了存量深耕与科技赋能的新周期,各大银行纷纷通过创新和转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05
在历史的褶皱中寻找未来
信用卡行业的兴衰,折射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轨迹。
当发卡量的黄金时代落幕,唯有通过存量深耕、科技赋能与生态重构,才能在这场支付革命与风险出清的双重浪潮中,书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