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找一个拥有顶级军事实力,又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他国动乱的国家,那么当要非美国莫属。然而这个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在近几年以来似乎失掉了自信力,面对后发国家的大力追赶,不选择奋力领跑,反而不断更换“赛道”,处处设置封锁与制裁,还美其名曰将其称之为“大国竞争”,还把对手刻画为十恶不赦的“恶龙”,但这种倒行逆施,却也并非没有风险。
美国高级智库“布鲁斯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欧汉龙,在6月份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矛头直指美国。欧汉龙表示,在当代美国国内的战略辩论当中,将中国描绘成“根本上充满敌意和侵略性的国家”,往往有些过头了,在应对中国崛起时,美国所实施的整体策略和细节很危险,美国倘若“冒险采取的行动,可能会将对手变成“敌人”,甚至是军事层面上的敌人。
同时,他还认为,白宫方面一再发表预测“中国武统时间表”的言论,实际上反而是有害的,这可能会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中美冲突在“某一时刻无法避免”,还可能增加使危机升级的风险,让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去过度支持台湾地区的“独立”,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在欧汉龙看来,目前拜登政府在部分领域上,抵御“中国崛起”做的非常好,比如说所实施的《芯片法案》、《基建法案》和《削减通胀法案》,限制中国获得西方高新技术,在西太行使“航行自由”权等行动都非常有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拜登目前的对华战略是完全正确的,白宫目前的对华战略已经“做过头”,应该留有“一到两成”的余地,而非现在的“全压”。
而围绕着关键的台海问题,美国应该在台湾地区“不强行宣布独立”的大前提下,实施全面性的遏止战略。在当前大环境下,美军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台岛内的军事现代化,以“遏止”冲突的发生,在军事领域上视中国为“战略对手”的想法是明智的。
不过欧汉龙还认为,对于美国来讲,与其将中国视为“敌人”,倒不如看作是“战略对手”,美国的媒体们虽然宣称中国拥有全球第一的海军吨位,但却忽视了美国海军的“战力吨位”约等于解放军的两倍,单个的数据并不具备较强说服力,要综合多个因素考量。
而且现如今中国的军事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一个崛起大国的自然行为,如果从“历史标准”上来看,中国的军事建设的武力行动都“相对克制”,尽管中国军费开支“庞大”,却只占GDP的2%不到,在“特定日期”之前也不太可能完成全面的军事现代化,同时中国自身也还有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环境保护等问题要面对。
欧汉龙建议,在讨论中国问题的时候,人们应该保持“客观和理性”,不要陷入过度恐慌和对抗的情绪当中,因为保持战略冷静和理解对抗问题的本质格外重要,以免不经意间增加和中国的潜在对抗风险。
而对于中美关系的最终形态,欧汉龙认为,美国以及其盟友,应该在平衡军事力量和与中国深入接触的基础上,将中国纳入有利于“先进工业民主国家”的规则之下,这应是美国与中国竞争该有的“明确终极目标”。
西方国家无端打压,中国不可能接受在我看来,这位战略专家的言论,有说的对的,也有说的不对的。首先,美国对华策略的“失衡”是一个客观事实,这并没有任何争议,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美国政客的“不理性”决策,而在于整个西方集团,对中国崛起的深层次忌惮。
现如今美国对华所实施的贸易关税和科技封锁,本质上是要拖延中国的发展,为西方集团的“技术突破”争取时间,也就是说,美国对华的敌对政策不仅理性,而且富有逻辑性,绝对不是“脑子一热”所作出的决定。
其次,台海问题向来都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美国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来进行横加干涉,所谓方“威慑遏止”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的运用前提。
第三,所谓的要求中国“守规矩”也是一个伪命题。在过去几十年以来,西方国家打赢了冷战,获得了主导“全球化”的资格,推动他们所谓的全球治理。但从事实上来说,现如今的“全球化”具有极其浓厚的“不公平、不公正”特性,就像欧汉龙自己所说的那样,西方要把中国放在“有利于西方国家”的框架之下,中方不可能会接受这一点。
中美现状“非常危险”同时,针对现如今中美关系的现状,美国政府的举措也非常不恰当,但“回暖”也是一个客观现象。虽然美国媒体在6月6日传出,国务卿布林肯在未来几周内将访问中国的讯息,引来美国白宫和中国外交部的表态,双方并没有证实却也没有否认,这表明极有可能处于磋商谈判之中。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布林肯的“访华重启”,意味着双边关系出现降温趋势,因为加强沟通和话,是促成双边降温不可或缺的“途径”。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中美关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降温”,理由也很简单,美国拜登政府并未调整外交政策,而只是展示出较为积极的外交姿态,只是寻求沟通,但没有放弃对华遏制和打压。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布林肯的访华之行,很有可能就是来摸中国的底,尤其是在关乎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海问题上,最终会如何得到解决。
目前中美双方呈现竞争态势,但双方之间的持续沟通意味着,中美都有意愿防止实际摩擦的产生,而美国在其中扮演了积极推动的一方。有分析指出,白宫此举是为了在国际战略上实行“危机管控”,让中美维持一个“斗而不破”的局面,双方都不掀桌,因此,拜登政府才从以往的“全面对华打压”政策上开始“往回拉”。
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中美目前的关系依旧“非常危险”,双方依旧处于“缓和”和“争斗”之间的过渡期,解放军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周边海域,依旧会对美军以强而有力的方式来“回击”,直到中国认为美国放弃针对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美关系病根:美国挑衅,忽视中国利益在我看来,中美现如今的紧张关系,本质上就是因为美国方面的“拎不清”。对于台海问题,中美早在建交之初就已经有数个文件阐明,根本不存在任何争议,就连美国总统拜登都曾向中方领导人承诺,不会拿台湾问题做文章。
但现实却是,美国不仅没有停手,反而加紧干涉台海,推动台军“战力改革”,用先进的美制武器武装台军,同时不断拉拢域内域外的盟友,将中国的内政问题上升到“地区安全”的高度,为潜在的统一之战做准备。而在最近的美舰穿海峡“自由航行”当中,在遭到了解放军的强力回应后,美国官员居然敢搬出“流血冲突”来恐吓我军,未免也太过于目中无人了。
其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台湾岛位于第一岛链的战略前沿,如果中国完成统一,那么解放军的核潜艇进入太平洋的通道将被直接打开,高雄港更是能停航母的“深水港”,这对于我国针对美日韩联军实施“体系破击”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美国在加紧军事部署的同时,还竖起了意识形态的“大旗”,声称台湾岛内的顽固分子,和他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要“捍卫民主”,企图占领道德高地,高呼“不允许单方面改变现状”。自己在私下里,却又在拨动两岸军事平衡的天秤,派遣美军顾问团“协助训练”,说一套做一套的嘴脸可以说是显露无疑。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6国将决定世界格局而如果我们再把时间线往回拨,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中美之间的关系恶化“双螺旋”,还是黑天鹅事件一般的“特别军事行动”,又或是席卷全球的“去美元”大潮,都昭示着世界格局从此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美都不约而同地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整个阶段,大国加紧备战,而小国则更加倾向于组建军事联盟“抱团”,比如说刚加入北约的芬兰。而在全球这100多个国家当中,有6个特殊的国家,或许能发挥决定世界格局的“关键作用”。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指出,在当今世界,存在6个特殊的中等强国。它们分别是印度、巴西、印尼、沙特阿拉伯、南非以及土耳其。这6个“摇摆国家”,不同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结盟,而美国接下来的政策重点,应该是争取这些“南方强国”,因为它们将决定“地缘政治的未来”。
这些国家都是G20集团的重要成员,从二战结束至今,它们在全球“区域化”中受益,同样是全球南方国家地缘政治上的“晴雨表”。而它们的重要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长期的历史发展,冷战时代存在两极格局,导致全球政治集团高度对立,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世界进入“一超多强”时代,美国要求几乎所有国家都向美国“效忠”。但现在随着中美构建的“两极弱化”,这些中等强国有更强的“自由”。
第二,最近的全球局势。在过去几十年内,西方主导推动了全球化,在此之下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区域化”,这些中等强国无外乎都是地缘领袖。但现在随着全球按照区域划分的“碎片化”,这些国家在全球治理上的作用与日俱增。而且这些国家都没有展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性。
《外交政策》杂志指出,虽然“中等强国”能在一些议题上,彻底转向美国或者中国,但是距离“效忠”二字依旧相差甚远,在诸多领域甚至推动其他大国之间的“内斗”,不过在未来的半导体领域,它们恐怕必须在中美之间“二选一”。
它们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俄乌冲突上,在战争爆发后,西方推动了对俄制裁,但这些个南方国家,却带头反对,土耳其更是向俄罗斯输送了大量的军民两用装备,它们之间的高频次贸易,也让俄罗斯今年的GDP增长有望达到2%,根本没有达到西方国家指望的“经济瘫痪”阶段。
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将中俄视为金砖集团当中的最大威胁,但现在看来,这种偏见刻意掩盖掉了南方国家崛起的迹象,吸引了西方世界的大量注意力,而且《外交政策》还认为,中国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南方国家”,西方必须找到全新的定义来对其进行诠释。
而对于美国来说,如何驱使这些国家非常关键,因为在乌克兰问题上,它们已经出现了和西方主流意见“渐行渐远”的趋势,美国必须要努力改善对待这些国家的方式,《外交政策》认为,G7集团峰会的邀请,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如果能实现外交高官的访问就更实际,因为这将让美国更好地它们的态度进行“预测”,美国必须拥有这种能力,尤其是在中美格局全面恶化的当下,这些“摇摆国家”很可能不得不同两者之一进行“结盟”,而他们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