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遇3件糟心事,OPEC+石油减产,伊朗开3亿罚单,韩对华出口暴跌

张昭说国际 2023-06-10 22:45:04

近来,美国可谓是“诸事不顺”,其中有3件事令美国尤为糟心。

第一件事,“欧佩克+”(OPEC+)成员国,将从5月份开始执行石油减产计划了。一旦“欧佩克+”成员国大幅度的石油减产,很可能会令美国通胀率开始反弹,一旦反弹,美联储或将继续加息。

据俄罗斯塔斯社5月1日报道称,欧佩克+部分成员国,已经开始“动手了”。本轮石油减产计划将持续到2023年底。那么,这些“部分减产石油的国家”,他们每月减产的石油总量是多少呢?

如果按照4月2日公布的“石油减产”数据来执行的话,那么沙特、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阿曼、加蓬这8个国家,加在一起,每天减产的石油数量为115.7万桶。

若是算上俄罗斯从3月份开始,每天减产50万桶的数据。那么,9国每天减产石油总量为165.7万桶。一个月按照30天计算,每月石油减产总量竟然达到了4971万桶。

事实上,真正减产的石油数量还不止于此。去年,也就是2022年11月份,欧佩克+成员国还决定来场集体参与的“减产计划”,每天减产200万桶,用来维持住国际油价。若是连这一部分也算上,每天减产的石油总量那就是365.7万桶,月减产总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971万桶。

如此规模的石油减产量,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这个规模,已经达到了全球石油需求的3.7%,而目前美国的战略石油储量也仅仅约为3.71亿桶石油。如果考虑到拜登政府此前承诺的,会在4月至6月期间,准备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中拿出2600万桶石油投放到市场上,用来降低油价、遏制通胀率的话,美国的实际战略石油储备可能仅剩下3.45亿桶。

换句话说,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5月份,“欧佩克+”在石油减产这件事上“火力全开”之后,只需要3个半月的时间,石油减产的总量,就超过了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

原本,拜登政府还盘算着,将2600万桶石油分3个月投放到市场上。如此规模的石油储量涌入市场,怎么看也能让美国的通胀率随着石油价格的下跌,进一步被压下来。但如今,随着这波“欧佩克+”成员国石油减产,拜登政府恐怕难以如愿了。

问题来了,随着这波石油减产,美国通胀率又得向上“蹿一蹿”。但这样一来,美联储恐怕也要继续加息,借助加息重新压低通胀率。

然而,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为何“暴雷”?很关键的一个原因,便是美联储加息加的“太猛了”,就连美国银行自己都有点“吃不消了”。如今,美国第一共和银行也面临着随时“暴雷”,时刻准备着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接管。

那么,美联储会不会“高抬贵手”,别再这么“坑自家银行”了呢?

答案,恐怕是不会。换而言之,美联储大概率会继续“加息”。

据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美联储观察”称,5月份,美联储继续维持利率不变,也就是不加息的概率仅为16.9%,而加息的概率则83.1%。但是,即便加息,大概率也是只加25基点,不会再大刀阔斧的整个50基点,那样就真的容易“遭恨了”。

不过,随着欧佩克+石油减产对美国通胀率带来的持续影响,该机构认为美联储在6月份或继续加息。加息25基点的概率为66.9%,加息50基点的概率为20.3%,而不加息的概率为12.7%。

换而言之,“欧佩克+”的这波行动,将继续逼着美联储不得不加息,以便遏制美国通胀率进一步“高企”的窘境。

只是很多人想不通一件事,美联储一旦继续加息,岂不是让更多的美国银行,面临着“暴雷”的风险了吗?难道美联储根本不在意这些美国银行的“死活”吗?

美联储当然在意,但是美联储又没那么在意,这是什么意思呢?

对于美联储而言,即便什么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甚至是美国第一共和银行真的“倒闭”了,在美国银行界引发系统性挤兑。但是,“倒霉的”大部分都是美国的中小银行。

相反,美联储背后站着的真正意义上的“大银行”不仅不会倒闭,反而还能借助这场“混乱”,理所应当的“大鱼吃小鱼”,通过资产重组,将倒闭的银行旗下的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后,再由他们出面“收拾烂摊子”,将剥离后的优质资产收入囊中。

换句话说,他们会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美联储与美国之间的利益,在大部分时候是一致的。但是,当美元开启回流周期,美国资本准备向全球资本和市场出手“割肉”的时候,美联储背后的大银行,以及华尔街那群“资本豺狼”都会生出自己的小算计。

所以,哪怕美国中小银行成批的“倒下”,美联储也不会感到“特别心痛”,该加息还是要加息的,该“收割”的财富、中产,还是要照常“收割”的。

正因为如此,“欧佩克+”部分成员国减产石油这件事,对美国而言绝对不亚于一张“危险的多米诺骨牌”,而这张骨牌将在5月1日这天正式推倒。

美国糟心的第二件事,竟是伊朗给美国开出了高达3亿美元的“赔偿款”。

这是怎么回事呢?

4月26日,据伊朗国际事务和人权部门网站消息称,德黑兰法院第55分院竟然起诉,并裁定了两位美国前总统,即奥巴马和小布什,顺便还将美国财政部、中情局、美国中央司令部,乃至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个人和实体机构,就2017年恐袭事件中3名遇难者和6名伤者的家属赔偿995万美元。另外,还需要支付高达3.03亿美元的道德赔偿金和惩罚性赔偿金。

裁决一出,确实立刻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但是,半岛电视台也指出,被点名的美国实体或个人在伊朗境内,并没有任何可以被伊朗扣押的资产,而在裁决中也没有说如何就赔偿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和执行。

潜台词就是,判决虽然下来了,但怎么让美国个体和实体乖乖掏钱,支付这笔赔偿款这一点,却含糊其辞。这是否意味着,这件事不过是伊朗为自己找回的面子,对美国个体和实体而言“侮辱性”是有的,但伤害不大,甚至不会造成任何损失。

然而,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

伊朗对美国作出的超过3亿美元赔偿的判决是4月26日下来的。4月27日,也就是第二天,伊朗海军便扣押了一艘悬挂马绍尔群岛旗帜的美国油轮。也许扣船给出的理由很充分,但是这个时间点实在有些让人忍不住多一些“猜忌”。

那么,伊朗对美国个体、实体的判决到底想干什么呢?

难道是为了多扣几艘油轮,逼着美国将赔偿款给付了?又或者,用扣押的美国油轮或其他资产,来抵销这部分赔偿款?

恐怕都不是。

伊朗此举目的或许有很多,但核心目的就一个,那就是逼着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将“伊核协议”彻底恢复了。

这就有点像中国最近一直努力与东盟磋商“南海行为准则”一样,希望在美国腾出手来,彻底搅乱南海局势之前,化解掉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南海的争端。

更直截了当地讲,中国与东盟磋商并一起推动、制定新的“南海行为准则”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眼前难得的窗口期,把这件事给办成了。

同样的道理,伊朗对美国的挑衅、施压,也是为了趁着美国在与俄罗斯、中国不断碰撞、博弈,分身乏术的背景下,抓住这次恢复伊核协议的“宝贵窗口期”,让“伊核协议”尽快恢复。

这样一来,还能打消沙特、阿联酋等国对伊朗核设施的“担心”。同时也能令以色列没办法名正言顺的继续拿“核设施”这件事,作为拉着美国对伊朗出手的“理由”。

所以,这一刻,伊朗也吹响了对美“反施压”的号角。虽然,伊朗的出手算不上什么大麻烦。但问题是,中东国家都站在一旁看着了,美国恐怕不回应也不行。总之,麻烦不大,但却会削弱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威望和影响力。

不过,与上述两点相比,美国更担心的是接下来乌克兰对俄军的反击,如果失败了,该怎么收场。

美国糟心的第三件事,就是担心接下来乌克兰会输掉战争。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根据此前流传在网络上的“机密文件”显示,美国担心乌克兰在反击行动中无法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担心乌克兰在防御俄罗斯打击方面的能力不足。

这种担心到底有根据吗?

该报根据“文件”指出,美国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如今的乌克兰,防空系统严重不足,所使用的防空系统中89%还停留在苏联时期的SA-10和SA-11系统。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古董”般的防空系统,所有的弹药主要都是“压箱底货”,很快会面临弹药不足的窘境。

像是SA-11,基本上在3月底到4月份将消耗殆尽,而SA-10最多坚持到五月初。虽然欧美也给乌克兰援助了防空系统,比如乌克兰在4月19日正式部署的“爱国者-3”反导系统,但数量只有2套,根本防不住乌克兰全境。

更令乌克兰感到无奈的是,即便这2套“爱国者-3”,还是由三国国家捐赠而来。美国“拱火”拱了半天,却只是援助了其中的一套,而剩下的一套则由德国与荷兰共同“援助的”。

事实上,按照美国给出的援助计划,想要基本上做到防御基辅、尼古拉耶夫、敖德萨、第聂伯罗等核心重要城市,至少也要部署12套“爱国者-3”反导系统。

但是,现在眼见春季大反攻就要开始了,这些设备还没有到位。

不止如此,4月21日在德国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举行的“乌克兰防务问题国际联络小组”会议上,乌克兰方面竟表示,该联络小组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向乌克兰提供的总共550亿美元,对于当下乌克兰处境而言只能算得上“杯水车薪”。如果要让乌克兰战胜俄罗斯,就需要给乌克兰更多的援助。

这里的“更多”是多少呢?

乌克兰副外长梅尔尼克认为,给予的援助起码是现在的10倍以上。换句话说,至少要给予乌克兰5500亿美元的援助。

也许,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乌克兰方面狮子大开口。事实上,现在的乌克兰火力,基本上被俄罗斯压着打。更重要的是,援助的这笔钱,在兑换成武器的过程中,要被反复“扒”下多层“皮”,各方都要参一脚利益。

所以,5500亿美元虽多,但没有这些钱,恐怕乌克兰也会越打越弱。事实上,乌军一直拖着“春季反攻”的背后,实在是武器装备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反击战。

对此,就连美国媒体都认为,拜登政府对乌克兰这次反击,也充满了“担忧”。换句话说,连美国都对乌克兰缺乏信心,更何况乌克兰自己呢?

就在这时,最近蹦跶得“很欢实”的韩国,却迎来了一个“坏消息”,终于为他们“亲美”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近日,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韩国对中国大陆的出口额为38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8.2%。当然,在减少对华出口的同时,韩国也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额,但是减少从中国进口的总额比例,同比只下降了7.1%。

换句话说,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很大,但反观中国对韩国的贸易依赖却没有那么强烈。尤其伴随着韩国追随美国,在对华半导体芯片以及原材料出口上开始“动摇”,未来对华出口恐怕还会继续下降。

对此,韩联社不无担忧的表示,韩国在去年的时候,对华出口规模排在了第二位。换句话说,韩国商品主要出口国就是中国。但是,以目前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韩国对华出口直接从去年的“第二位”,一路下滑到第五位,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这意味着,韩国今年的贸易逆差只会更大。

就拿第一季度来讲,1月到3月份,韩国货物进口总额为1740.21亿美元,但商品出口总额却只有1516.21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224亿美元,贸易逆差同比扩大了397.6%。

然而,随着韩国倒向美国,中韩关系的遇冷以及韩国对华贸易的依赖,韩国今年的贸易逆差恐怕只会进一步加大。这意味着,韩国的经济不仅不会变得更好,反而会越来越糟糕。

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日本身上。

这说明美日韩虽然不断“秀恩爱”,显得关系密切,日韩彼此感到“倍儿有面子”。但是,面子能顶得上“面包”吗?能“当饭”吃吗?

当初强势如澳大利亚,最终也选择与中国修复贸易关系。但前提是,我们确实需要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以及锂矿石。但问题是,如果日韩一定在半导体芯片产业上,包括半导体原材料上对华限制出口,将意味着我们对日韩的贸易依赖越来越小,但日韩对华贸易依赖却从未真正意义上摆脱依赖。

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飞出去两三年后,再看日韩的经济,还能这么有“底气”的追随美国吗?或许,他们“抱大腿”的“忠心与初心”不减,但家里的日子怕是也要揭不开锅了。不妨,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韩国能扛多久?

4 阅读:576

张昭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