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一个4月份,乌军损失超1.5万人?美四星上将也“坐不住了”,终于对外发声。北约跟着闻风而动,加速在俄罗斯边境的部署,令战争的味道更加浓郁。
然而,令外界更感到意外的是,竟然有消息称,韩国要访问俄罗斯了。一时间,国际风云涌动,我国或迎来一个新的好消息。
今天,小张陪大家一起聊聊这些事。
5月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俄罗斯武装部队领导层电话会议上表示,俄罗斯武装部队在特别军事行动地区的各条战线上,展开了积极行动。所谓的“积极行动”,就是通过不断调动部署,加速乌军有生力量的消耗。
那么,战果如何呢?
绍伊古表示,4月份单就乌军战机损失就多达8架。相比于战机,乌军被击毁的无人机总共有277架,要知道这只是4月份被击毁的数量。同时,乌军还损失了43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至于西方援助的多管火炮以及迫击炮等武器,也损失了225门。
不过,与上述战果相比,乌军最大的损失还是人员方面,折损人员达到15000余人。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数据“靠谱”吗?毕竟,一个月时间,就让乌军损失15000余人,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5月2日时,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一则消息称,在刚刚过去的24小时内,俄军在顿涅茨克方向消灭了多达290名乌克兰军人和外国雇佣军。同时,还摧毁了1辆坦克,外加4辆装甲战车和6辆汽车,以及1门D-20榴弹炮。
同时,在库普扬斯克方向,也消灭了多达60名乌军士兵,外加2辆装甲车、3辆汽车、一门D-20榴弹炮和一门“康乃馨”(Gvozdika)122mm自行火炮。
此外,俄军在红利曼方向,还消灭了65名乌军,并摧毁2辆装甲车、2辆汽车和2门D-20榴弹炮。
除此之外还有南顿涅茨克、扎波罗热方向、赫尔松方向等多处战场,都在发生交火。最终,单就5月2日一天,总共被消灭的乌军多达495人。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单就4月份,俄军消灭乌军15000余人这件事,未必是完全消灭,恐怕也包括俘虏的那部分乌军也被算在内。
哪怕这个数字有点“水分”,但因为这个数字是各条战线一起汇总出来的数据,再结合各条战线如今都陷入不同程度的交火,所以还是有相当的可信程度的。
然而,别看俄军消灭了1.5万余人的乌军,但问题是俄军恐怕损失也不小。
像是乌克兰方面,曾在4月30日,公布了俄军在刚刚过去的24小时里,减员人数达到580人,并且有3辆坦克、3辆装甲运兵车、3门火炮和4架无人机被摧毁。
至于消息是否可靠,坦白地说,在西方“舆论战”加持下,恐怕多多少少,也会掺杂一些“水分”。但是,把俄乌双方透露出的一些数据,放在一起对比来看,我们会发现俄乌双方其实已经陷入了“兑子”状态。
这说明,俄乌战场局势,尽管对乌克兰方面“不友好”。但是,美国的目的其实达到了,正在极速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
然而,反过来看这件事,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其实也达到了。
首先,俄罗斯很难削弱“躲在后方”的美国,但是却能削弱乌克兰这个代理人的国力,同时也在借助乌克兰,削弱欧洲的物力、财力和国力。要知道,欧洲国家才是欧盟和北约的“主体”,削弱欧洲的力量其实就是在削弱欧盟与北约的力量,从而削弱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的力量。
换句话说,俄罗斯在以自身的损失,将乌克兰和欧洲双双拉下水,目的是剪除美国阵营的“羽翼”。短期来看,似乎这是一笔“赔本生意”,但从长期战略角度来看,这却是俄罗斯的高明之处,俄罗斯看到的是他们与整个西方世界、北约集团的长久战。
其次,当欧洲因为深度介入俄乌冲突,而被极大的削弱后。美国虽然与欧洲是盟友,但美国的资本面对一个被削弱的欧洲,怎么可能不心动呢?所以,当欧洲被不断削弱,美国的资本一定会对欧洲资本“大打出手”。
更直接一点讲,随着欧美在战略与实力上所维系的原有的“高低平衡”被打破,欧美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变得空前严峻。短期内,欧美闹翻的概率不大,但将时间线拉长到“中长期”欧美关系来看,这对“兄弟”恐怕也要貌合神离、互相算计,甚至在“私下里”翻脸。
因为,美国的权力机构与美国的资本,还有美国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了“隐形的三权分立”的格局。所以,美国的权力机构与美国资本,互相之间都是半斤八两,谁也奈何不了谁。当美国资本对美国的欧洲盟友出手时,拜登政府也只能尽量从中调和,但无法阻止,甚至还会在美国资本开出的“条件”面前,选择退让、妥协。
所以,这一切决定了欧美关系充满了“变数”,远不像外界看到的那么“美满、团结”。俄罗斯要做的,就是让欧美早点“闹翻”。
最后,俄罗斯何尝不是在用俄乌冲突,倒逼俄罗斯从国内权力格局到俄罗斯经济的全面转型?在俄乌冲突没有开打时,想要进行经济、产业转型所遇到的阻力是空前的。但现在俄乌冲突开打了,摆到俄罗斯面前的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博弈。这一刻,一切所谓的“阻力”都无法阻止俄罗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变革的发生。
短期内的“损失”很大,但这部分损失其实更像是“早期的投入”、类似商战初期的“烧钱大战”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俄罗斯今日的“痛”与付出的惨重代价,或将为俄罗斯的未来,打开一片新天地。
俄罗斯这边在发力,乌克兰显然倍感压力。这一刻,美国四星上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也有些“坐不住了”。
一方面,乌克兰若继续被俄罗斯这般“摁在地上”反复摩擦,恐怕磨掉的不只是乌军的斗志,还包括欧洲盟友们对乌克兰“消耗”俄罗斯军力、国力的信心。
另一方面,乌克兰在战场上越来越疲软的表现,也令拜登政府和五角大楼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
所以,米利也站出来了。
米利随即提出了第一点要求,要求乌克兰不能再这样“磨洋工”、消极怠战了,得赶紧出手,打出“威风”来。
换句话说,就是乌克兰拿了欧美投资的武器和资金,但交出的“市场业绩”太差了。如果接下来还不拼命,把“战场业绩”做上去,欧美这些“股东们”可就真的不愿意继续援助乌克兰了。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5月3日报道称,米利在接受《外交事务》杂志采访时表态称,乌克兰方面目前是有能力开展进攻行动的,也有能力防守,而且防守能力相较于一年前有很大的提高。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乌克兰现在有能力对俄罗斯发起进攻,所以乌克兰不能再拖下去,需要尽快做出“成绩”。即便战场不利,与一年前相比,乌克兰也能防得住。
但是,米利忽略了一个细节。
乌克兰虽然与一年前相比,防御能力大增。但是,俄军与一年前相比,也早已今非昔比。两相对比会发现,乌军与俄军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开了距离。
然而,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美国四星上将米利也好,又或者基辅方面也罢,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使得他们必须采取行动,尽快展开“春季反击”。现实的环境,已经不允许他们再等下去了。
那么,留给基辅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对此,布林肯给出了答案。
据“今日俄罗斯”5月2日消息称,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乌克兰司令部正在考虑在未来几周内对 NVO 地区发动进攻。潜台词就是,基辅必须在本月对俄罗斯发起“春季反攻”,不能拖到下个月了,这就是美国给乌克兰“反击”俄罗斯定下的最后的期限。
当然,正所谓“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美国也表示,会向乌克兰提供一批新的援助。
据美国“政客”新闻网5月3日报道称,美国政府将宣布向乌克兰军队交付价值 3 亿美元的新军事装备和其他武器。
据说在这批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援助当中,还包括了“九头蛇 70”这样的航空火箭弹(Hydra-70)。很显然,美国的这一次援助,也算是尽心尽力了。
同时,米利还强调了第二点,那就是乌克兰冲突不会在2023年结束。其实,这番话更像是在说给外界听的,尤其是说给基辅方面听的。潜台词就是,无论如何,乌克兰在今年年底前,也就是美国总统的“大选年”来临之前,都不允许乌克兰停火、和谈,要继续打下去、消耗俄罗斯的国力、军力。
至于原因很好理解,为的是避免俄乌冲突提早结束所带来的各种“外溢效应”,会影响到美国接下来的总统选举。
第三点,米利强调,美国一定要尽力确保俄中不会结成战略军事联盟。潜台词就是,现在的美国,最主要的敌人是俄罗斯。在这个时候,保持对中国的施压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将中俄逼成军事上的“盟友”,甚至将中俄“逼成”联盟。
第四点,米利表示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爆发武装冲突,导致局势升级的可能性是切实存在的。潜台词就是,北约也要做好与俄罗斯开战的准备,美国应当加快武装北约,把北约彻底“拖下水”。
于是,我们看到北约也开始行动了,加快在俄边境的部署。
4月22日,“欧洲捍卫者-2023”军演正式拉开序幕,这场军演不仅是北约以及伙伴国一起举行的。同时,这场军演将从4月22日一直延续到6月23日,时间跨度长达2个月时间,动员的国家除了美国的8000余军人之外,还有来自26个美国盟国和伙伴国的15000军人。
可以说,这场“欧洲捍卫者-2023”军演无论是规模,还是实战性,都达到了空前程度。更直白地讲,这就是一场北约针对俄罗斯“开战”的“模拟战争”。为此,美国还在军演中展示了B-52轰炸机搭载核导弹的一幕。
就在4月22日之前,也就是4月17日,美国、英国、法国等一众北约国家,还举行了一场参与人数达到2.6万人的“极光-23”军演。
由此可见,北约正在加快各成员国军队之间的磨合。
对此,俄罗斯卫星通讯社5月3日报道称,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在接受俄媒《消息报》采访时表示,北约已在东欧部署额外军队,提高了其部队的训练水平,并在与俄罗斯边境附近进行军事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
很显然,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军事冲突,很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与此同时,据“今日俄罗斯”5月2日消息称,美国国务院批准可以向拉脱维亚出售“海军打击导弹”岸防系统,不过价格并不算“优惠”,其出售价格高达1.1亿美元。
美国这边给拉脱维亚提供武器,当然这批武器并非免费的,而丹麦国防部那边则准备在2024年向拉脱维亚派遣一支人数在700到1200军人组成的北约部队营,用来保卫波罗的海国家。
与拉脱维亚同为波罗的海三国的爱沙尼亚,也从以色列那里批量采购了总价值为1亿欧元的“攻击无人机”。首批“无人机”将在2024年运抵爱沙尼亚。
由此可见,即便俄乌冲突明年能够斡旋和谈,但这样“短暂的和平”恐怕不会持续很久。一旦北约准备妥当,注定要与俄罗斯来一场“大战”。
北约在加速部署,而韩国那边竟然传出风声,准备派人访问俄罗斯。
据韩联社5月1日援引消息人士爆料称,韩国外交部第一次官张虎镇预计将很快访问俄罗斯,访问时间预计在5月中旬,对俄进行为期2天的访问。
至于访问的原因,主要是此前韩国总统尹锡悦在受访时暗示韩国可能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援助,从而引发俄罗斯的不满。这一次访问,是为了缓解韩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当然,如果最终韩国决定向乌克兰提供武器援助,使得俄罗斯将韩国定为不友好国家。那么,这次访问很可能成为“友好的告别问候”。
对此,我认为这次韩国访问俄罗斯,主要目的恐怕还是为了探探俄罗斯的底线。但是,想要从本质上缓和韩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韩国已经全力倒向美国,即便现在想要“转舵”,恐怕也来不及了。
最后,小张想说的是,无论俄乌冲突最终是否能够成功斡旋,短则两到三年,长则三到五年,北约与俄罗斯恐怕逃不开“必有一战”的宿命。
原因一说大家就明白了,美国以及北约各国,早已债务缠身。一旦接下来美国银行连环“暴雷”,金融危机如约而至。那么,想要解决危机的办法或许只剩下一个,那就是通过对外战争,转移注意力。
所以,别管现在国际关系如何纷繁复杂、国际形势又如何风起云涌,我们都要为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尤其是,提升核武库、准备更多可以搭载核武器的设备,才能真正意义上震慑欧美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狼子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