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5月21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中美关系将很快解冻”以来,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月,围绕着经济和贸易两大领域,双方官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接触,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和商务部部长雷蒙多,相继派遣手下官员来华,为正式访问铺路。但遗憾的是,由于美方迟迟不肯解除针对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将军的个人制裁,中美两军的关系,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而在6月2日开始举行的香格里拉亚洲安全峰会上,李尚福将军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进行碰面,双方没有举行正式会晤,而是微笑握手,进行了短暂交谈,虽然没有达成预定效果,但外界将其解读为,双方在“镁光灯”下进行了一次“交火”,但都默契地认为保持沟通很有必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美之间的政府间往来,在过去几个月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避开镁光灯”。按照英国《金融时报》透露的消息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在5月进行了一次秘密访华。按照此人的履历,他曾主导阿富汗撤军时同塔利班的沟通、正告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尊重选举”,俄乌冲突前夕也曾警告俄罗斯不要轻易动兵。可以说,在拜登政府当中,伯恩斯是相当有威望的一名官员,而此次的秘密来华,必然是带着某种特殊使命。
无独有偶,在6月2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亚太事务国务助卿康达,将在次日对中国进行访问,随行者为白宫国安委中国主任贝兰,按照媒体披露的消息称,双方将针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度探讨。
而如果我们再把时间往回拨,会发现,无论是5月8日,中国外长秦刚同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北京的会面,还是在5月10日,王毅主任同白宫国安顾问沙利文之间的“维也纳八小时”,以及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白宫贸易代表戴琪的APEC会面,都是在双方完成接触之后,才公开相关信息,全部避开了媒体的“镁光灯”。
有分析指出,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正在向“房间里的成年人”模式倾斜,这个词是一个“政治术语”,意思就是说,在一个不理智的政治文化风气和不理性的政客之间,还存在一个有理性且务实的“成年人领袖”,拜登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拜登骑虎难下,不可能高调对华示好现如今中美的紧张关系,绝非以往能比,在特朗普时代确定了对华敌对打压的方针,这种思潮在拜登时代遭到了发扬光大,“中国人偷走了美国人的技术”、“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此类论调在美国社会上下层出不穷,引发了两国自下而上的对立。
这在美国政坛上也是如此,无论是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还是资深反华议员卢比奥,都为中美关系的恶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似乎认为,面对美方的疯狂挑衅,中国会选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和日本人签署“广场协定”一样,主动向美国寻求和解。
这次这帮人显然失算了,中方不仅无惧美国的打压,还在诸多领域发起反击,甚至有勇气掀翻中美两军之间的“压舱石”。在这个尴尬的情况下,作为“大家长”的拜登,自然要主动出面来“兜底”,为中美的“双螺旋式恶化”踩一脚刹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的内部政治斗争格外汹涌,尤其是在2024年大选将近的节骨眼上,拜登不可能堂而皇之地推翻他自己在两年前定下的“反华”目标,所以就出现了现在的“低调”行事。
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现如今的中国,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之一,一言一行都能对全球政治格局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对美关系上,由美国反华行为引发的国内反美民意,已经成为主流。
拿美元开刀,“金砖”国家动真格了而单纯就美国来说,和中国的外交危机,不只是所要面临的唯一问题,开始盛行全球的“去美元”化浪潮,才是危机当中的核心。在这一大环境下,“金砖”国家动真格了。
6月5日,《亚洲时报》报道称,在南非开普敦,金砖国家举行了外长级的会议,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和其他新兴经济体,都希望借此打破使地区地缘政治局势复杂化的美元霸权。
当然,金砖国家的“去美元”,并非只是嘴上功夫:
中国和巴西同意以人民币和雷亚尔结算贸易;法国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部分交易;印度和马来西亚在双边贸易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卢比;北京和莫斯科,则以人民币和卢布进行交易......
这大大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去美元浪潮”,让其他国家跟进。比如作为东盟最大经济体的印度尼西亚,正在与韩国合作,以增加印尼盾和韩元的交易。巴基斯坦寻求使用人民币购买俄罗斯石油,阿联酋也希望用印度卢比结算同俄罗斯之间的石油贸易
而被美国“大放水”坑害,外汇通胀率达到109%的阿根廷,在周末也宣布和中国的货币互换增加一倍,达到100亿美元的水平。
国际危机组织联合主席弗兰克·朱斯特拉表示,“去美元化不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何时完成的问题,尽管美国对此强烈反对,但大部分非西方国家,都希望能够拥有一个不受美元武器化和美国霸权所影响的贸易体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其他国家与其说是寻求“去美元”,不如说是“求正义”。在过去几十年内,和石油挂钩的美元,在货币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浓厚的政治属性。如果美国发生系统性金融问题,那么白宫就会发动美军和鹰派政客,前往其他国家“施压”,要求他们购入美债,为美国的金融“兜底”。
而一旦出现违约风险,美国就会开动核动力印钞机,果断超发货币,以偿还美债的利息,但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外汇和美债,价值都会大幅缩水,国家的财富变相遭到了掠夺。这就是长期以来,被其他国家所诟病的“美国例外”原则,只要美军不倒,美国就永远不会出现破产。
这一招对于传统的“老欧洲”国家来说,他们的家底够厚,分给美国一些又无妨。但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却是要了老命,他们大部分的发展,依靠海外投资,而主要结算方式就是美元,一旦美元币值出现动摇,先不说发展了,经济不倒退都是奇迹。
国内事故频发,莫迪正在发愁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发展中国家阵营”当中,也绝非所有成员都是一条心,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印度。印度虽然自诩为“南亚大国”,但其“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体制,并不符合其国情,进而引发了大量灾难。
6月2日凌晨,印度国内出现了足以让全球震惊的交通事故。
当地时间晚上19时左右,一列从加尔各答开往金奈的客运列车,在巴哈纳贾火车站附近出现脱轨,10多节车厢散落四周,其中一些车厢落在对向轨道上,而在乘客们都未来得及疏散之时,一列由班加罗尔开往加尔各答的客运列车,从对向轨道驶来,发生第一次相撞,该列车至少3节车厢脱轨,紧接着还有一列货运列车也撞了上去,形成了骇人惊闻的“三连撞”。
按照印度官方公开的消息称,死亡人数达到了294人,受伤人数则为1175人,其中有793人经治疗后已出院。
在事故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第一时间乘坐直升机赶到现场,双手合十,心情是五味杂陈。
可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在6月5日,印度东北部一座耗资150亿卢比、长达3.1公里的大桥垮塌。据悉,这座大桥横跨恒河,在2015年开工,原定于2020年竣工,据传一旦建成,将对当地的经济和交通水平带来极大便利,此次的垮塌将对印度国民信心造成极大影响。
在我看来,印度如此频发的事故,这背后存在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印度技术水平落后。虽然印度自称大国,但在基建研发上并未投入过多资金,哪怕莫迪提出了“国家铁路计划”,印度也没有足够强的科研能力做支撑。这就导致印度培养出来的建筑人才水平低下,事故频发也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印度国内腐败遍地。印度虽然在体制上全面继承了英国的“民主”模式,但印度中央政府对当地的行政控制能力极其薄弱,一项基建工程往往是转包之后再转包,大头都进了当地官员的腰包,质量极差是一个必然结果。
第三,印度政府不懂变通。虽然中印之间存在领土矛盾,但中国的基建水平举世瞩目,如果印度能够放下成见,转而寻求中国的帮助,印度国内的基建问题将得到大幅缓解。
拉上印度入伙,美国备好三份大礼颇为有趣的一点是,就在莫迪为国内的糟糕基建发愁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为了拉拢印度,主动备好了三份大礼。
第一份大礼是为莫迪个人准备的。6月2日,根据美国国会领导人的所披露的消息称,他们已经邀请印度总理莫迪,在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联席会议上发表讲话,这是美国给予外国政客的“最高荣誉”之一。
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和众议院民主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在信中明确写到,在此次讲话当中,莫迪有机会分享他对印度未来的愿景,以及两国都面临的全球挑战。
第二份大礼则和印度自身有关。美国驻印度大使埃加塞蒂在接受印度“世界一家新闻”电视频道采访时表示,作为美国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印度将不得不决定是否加入“北约+”集团。按照公开资料显示,北约+”是一个国家集团,基于“北约”进行拓展,除了传统北约成员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和以色列。如果印度选择加入,将全面推翻其从建国以来的“不结盟”政策。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集体安全机制对于印度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第三份大礼关乎美印之间的国防合作。6月5日,到访印度的美国防长奥斯汀,与印度国防部长辛格在新德里举行会面。而在此次会议上,最终敲定了美印未来几年的防务合作路线图。
按照印度国防部在随后披露的消息称,辛格尤其重视在对美合作当中的“加强工业合作”范畴,双方将确立与开发新技术,以及生产现有装备和新装备的机会。
毫无疑问,对于印度来说,第三份大礼是真正的重量级,在过去几十年内,印度一直是俄制武器的重要客户,每隔个几年就会下高达百亿的大订单。而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再次向俄罗斯寻求武器显然会引发西方世界的强烈不满,这个时候和美国签署防务协议,显然是个重大机遇。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在面对中国潜在的边境冲突之时,更加先进的美制武器,能在战场上发挥更多的作战效能,弥补其在兵员素质上的全面差距。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美国来说,印度同样也是一个“大国”,遏制后发大国崛起是美国的一贯方针,这次“美印蜜月期”究竟能持续多久,我们还要打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