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层面培养分类思维,让孩子具有高效学习力

识课程 2024-03-03 08:01:55

认知心理学认为,分类是大脑的重要能力之一。人类大脑是天生的分类机器,我们通过分类认识世界,具备高效学习能力的人也具有较高的分类能力,但分类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人们的学习逐步培养。

结合认知心理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本文解读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分类思维及其作用,揭示了分类思维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并从三大层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有效的分类思维,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问题处理能力。

本文共4831字,仔细阅读需8分钟

编辑/肖梅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为什么说分类思维很重要?

※ 如何培养分类思维,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提升学习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认知事物的前提是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分类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家奥尔布特曾说过“人类思维需要借助分类这一工具,有秩序的生活离不开对分类的运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果不能有效的分类,就不可能做到高效学习,也不可能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也有专家认为分类的能力是衡量智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孩子进行有效分类的思维呢?

无处不在,又无往不利的分类思维

分类思维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分类”,我们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用品和时间,提升我们的学习力、帮助我们建立友好社交,更好应对时代发展变化。

1.具备高效学习能力的人有较高分类能力

知识在大脑里建构的过程,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分类。碎片化信息和知识获取后之所以觉得混乱而无法产生价值,背后就是无法将这些比较零碎的内容归到合适的类别。

如果孩子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如同图书馆一样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那他们就能将知识进行更好地存储和提取,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调取相关联的知识,学习能力大幅增强。

2.多样分类是我们认知世界、建立友好社交的钥匙

这个世界纷繁复杂,充满着各种现象、事实和观点,我们需要抽取其背后的一致性,才能快速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这个一致性就需要我们拥有分类思维能力。

“分类”体现我们对事物和关系的看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建立友好社交的“钥匙”。

以玩具整理为例,一般,家长会让孩子按照木头玩具、塑料玩具、毛绒玩具等进行归类。但有的孩子会把玩具分成“自己玩的玩具”、“和朋友一起玩的玩具”以及“和妈妈一起玩的玩具”。对眼前事物进行分类,真实反映了孩子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他人和自己的关系”才是孩子在意的事情。

实际上,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判断,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对眼前这个杂乱无章的世界进行分类,以此来理解世界,建立联结,并用自己的方式推动世界。

认识到分类思维的多样性,我们才能够学会理解并尊重持有不同意见的人。

当对方与自己想法不一时,我们会理解并不是因为对方错、自己对,仅仅只是因为对方与自己的“分类”方式不同,所以思考方法会不一样。

3.有效分类,是通往成功的底层思维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世界越来越复杂多变,这要求我们要具备通过有效分类,将复杂问题“化繁为简”处理的能力。

正如二十几年前苹果公司市场份额下跌到不足4%,前景一片黑暗时,乔布斯面对的问题纷繁复杂,帮助他化繁为简的正是分类思维。

乔布斯发现苹果产品线实在太多、太杂,很多产品被稀里糊涂地开发出来,投入市场销售就像撞大运一样,谁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得好。

于是,他利用分类思维,以“产品的专业程度和便携水平”为标准,将庞杂的产品线清晰地划分为四类:消费级台式产品、消费级便携产品、专业级台式产品、专业级便携产品。

乔布斯精简产品线、集中精力做精品的“分类思维”大获成功。直到乔布斯去世12年后的今天,苹果公司依然坚持这种产品分类法则,推动公司有成果、有效率地持续产出。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下,如果具备了化繁为简的能力,你将能在混沌中找出秩序,在海量信息背后抓住主要矛盾,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解决真正关键的问题,从而让自己生活、学习、成长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更高效、更成功。而化繁为简的底层思维就是分类。

分类,遵循两大前提、三大原则

学思维活动课对分类思维做出如下界定:

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根据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事物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因此,人们常常根据研究和学习的目的,以某种特征为标准将对象归入不同的类别;在同一类别中,又根据对象的不同点将它们划分为下一层次的较小类,这样,就将事物划分成了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等级系统。

有效的分类要遵循三大原则:

第一,分类必须按一定的标准进行;

第二,分类要遵循穷尽性原则,即划分出来的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目的外延;

第三,分类要反映事物的层次和次序。

分类有价值的前提是两点:第一,必须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地将同类强行分开。正如柏拉图所说,有效分类是“从关节处切分种类”,就像蛇和木棍。

第二,分类要进入情境、必须有用。分类,这个思维技能,不能教条化,而是要和“实用性”相结合。比如,在给孩子们上“学思维”课时,学生对“人的分类”,给出以下的答案:

按“是否有虫牙”来分(对牙医及研究者有用)

按“是否别发卡”来分(对发卡生产商有用)

按“单眼皮双眼皮”来分(对生物学家有用)……

你在“目瞪口呆”的同时,会做出正确的评价:这些不同的“分法”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创造性”的异想天开,还是根据“实用性情境”来做的有意义分类。

分类没有标准答案。比如,在学思维活动课三年级上册活动7《小鹿的晚宴》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鹿妈妈要为小鹿办生日宴,邀请不同的动物来参加,怎么安排这些动物的座位呢?”

这是一个具有冲突性的问题。这是需要从“分类”的视角进行教学的课例。那么,学生一定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动物进行分类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各种“分类”方式之一。

学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是否有腿、是否有皮毛、身材高低、生活环境不同等;

还可以进入童话世界,考虑到需要建立友谊,可以坐在一起;

也可以提出质疑:真实世界中,有的动物是“天敌”关系,根本不可能在一起。

总之,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组合。但是,这也不是说,没有参考答案。

这就需要进入情境: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进餐”。所以,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教师可以建议从“吃什么”的角度去思考。

在这样的课例中,你会发现,这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课堂,但却是有情境有条件的课堂,需要学生不“唯书本定势”,在打开思维后,能根据情境条件,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分类的多样性,如不同情境适用分类标准不同,不同站位立场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三六九等”的思维模式。反之,不仅不利于独立思考,还间接助长了“分别心”。

聚焦思维广度与深度,培养分类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1岁以内的儿童基本上没有分类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认知的发展,分类能力逐步形成。

尤其是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孩子的分类思维进阶式成长,对其分类思维的培养要分阶段有序推进,逐渐提升分类的精细程度和多样性,持续性地培养孩子的分类思维。同时要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立足分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不断推进分类思维纵深发展。

1.明确分类思维阶段培养目标

学思维活动课认为1-6年级对孩子“分类思维”的培养应该分五个阶段开展,每个阶段要达到的能力发展进阶目标如下所示:

1年级,能给熟悉的事物分类,初步认识到分类需要基于一定的标准,并且穷尽给定的所有事物;

2年级,能根据目的和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并初步认识分类时的交叉现象;

3年级,能按不同的标准给事物分类,体会分类的层次性;

4年级,能把分类的多样性与分类的目的联系起来,按不同的标准给抽象或具体的事物分类;

5-6年级,能从分类的视角认识各学科知识和周围的世界,建立分类的系统思维习惯,加深对分类层次性的认识。

如上文所述,在三年级《小鹿的晚宴》学思维活动课中,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标准给各种动物分类,体会到分类的多样性,而到了四年级《各种各样的动物》学思维活动课中,则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将分类的多样性和分类的目的联系起来,能按不同的标准给抽象或具体的事物分类。

2.从广度上紧扣多样性培养分类思维

四年级《各种各样的动物》学思维活动课紧扣“分类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本课例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其中第一环节,教师提供了三组动物图片,要求学生找到每组图片中最特别的动物,从而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分类”。

比如教师出示第一组海龟、鲨鱼和小丑鱼的卡片,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环境、身体结构、食性、颜色等方面说出三种动物各自的特征,找出相同点,再进行两两比较找出最有特色的动物,比如从生物的类别来看,小丑鱼是鱼类,鲨鱼也是鱼类,海龟是两栖动物。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是分类的基础,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可以把事物归为较大的类,如三者都是可以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根据差异可以把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如细化到鱼类和两栖类,但同时要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差异或者特征,才成为分类标准,比如本例中的颜色差异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分类标准?

通过环节一的探究,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动物分类依据,让学生思考标准可以个性化,但一定要“合理实用”,一定要让学生谈谈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并且评价采用这个标准的合理性和意义所在,如按“能否家养”分类,这是为了方便饲养;按“生物习性”分类,这是为了便于研究;按“是否是濒危动物”进行分类,这是为了便于保护动物。

同时要提示学生不论按什么标准分类,都需要把所有动物进行归类(穷尽性),这也是考察分类标准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教学环节二,主要让学生探究如何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并让学生在对如图所示的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强化根据不同的合理的分类目的确定多样分类标准,再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意识。

本课例教学环节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节活动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描述比较和分类的过程,总结和归纳学习方法,比如:

对事物进行比较基于对事物深入的认识,可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分类以比较为基础,在深入比较的基础上,确定分类的标准,再对事物进行分类。

按某标准分类时,分类结果可能出现交叉,这也说明了生物的多样性。

如此,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闭环,通过对分类过程的认知体验和多样分类标准的探究,学生不同程度地学习到,要把分类标准与分类目的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分类,也才能以多样化的分类来拓展思维广度。

3.从深度上紧扣层次性培养分类思维

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将分类思维应用到“数的分类”的学习中,让学生超越分类的广度——多样化,进入“分类”的深度——层次性,通过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化的“数的分类”知识图谱,让分类思维的训练进入纵深层面,有助于建立分类的系统思维习惯。

本课例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数轴上写下不同种类的数,比一比谁写下的数的种类最多,而不是谁写的数最多,从而让学生联系过往所学数的知识,真正地反思并监控自己对“数”的认知是否透彻、精准,复盘心中数的知识图谱。

基于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可以分为几大类”。

在“数的分类”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分类为何合理,并厘清不同分类之间的层次关系。例如:整数,可以分为正整数、负整数和0;小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

同时将学科学习与现实世界关联起来,让学生理解数的分类的意义。

当学生知道数的分类,理解其分类标准及现实意义,建立了清晰的数的分类的层次性知识结构后,教师再通过让学生画出“数的分类树状图”来达到让学生思维外显的目的,同时这个过程,也帮学生建立有序梳理自身分类思维的意识,且提供了分类工具的应用。这些都是学生可以持续迁移到未来学科学习中的能力。

随着学生持续的学科及跨学科学习,分类思维发展走向纵深,作为学习的一种内在机制,分类也在帮助我们不断强化所学、内化所学,从而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成就更好的我们。

本文重点内容来源于《“学思维”活动课》

编辑 | 肖梅香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