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谷|《道德经》第53章讲解与常见误区分析

溪谷聊道教文化 2024-03-30 04:45:39

【主要内容与误区概述】

本章是“为腹不为目”观点的延续,去除有为带来的掠夺,遵循无为法则,守住根本之道。开头指出“唯施是畏”,就是因为“施”所代表的是有为权力特征,而权力有为是导致“民好径”与官民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

然而,传统解读译文逻辑松散,陷于道德说教,充斥着立场思维。他们开头说假如作者自己有些知识,就会行走在大道上,并担心走入邪路,接着开始抨击人们喜欢走“斜路”或“邪路”,最后痛骂统治者是强盗头子,那样的译文完全不具有思想性可言。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 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哉!

【《道德经:无为与自由》(修订稿)译文】

如果要让我明确执行大道需要畏惧什么,那一定是有为之治:(它导致)人们放着阳光大道不走,却喜欢走捷径。

(其后果是)朝廷极为奢华,田地甚为荒芜,(百姓)粮仓甚为空虚。(然而,官员)却穿着考究,出入佩戴宝剑,吃腻山珍海味,敛财贪得无厌,这就叫做窃国大盗,多么无道啊!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这里的“施”是指有为之治,它是执政者“为道”必须防范的陷阱,否则将导致后文提及的各种社会乱象,包括民众投机取巧以及官民两极分化现象。

作为思想作品,重点在于指出问题所在,然而,传统解读把“施”解读为“斜路”或“邪路”,从而使这部分内容沦为道德教化,敦促读者要走正道而不走邪路。

此外,传统解读把“使我介然有知”解读为“假如我稍微有些认知/知识…”,那就沦为表达悔不当初的意思,而且与后面两句难以联系起来,因为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让人“走在大道上”。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径】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比喻说辞,民众之所以大路不走而去走小路,就因为在无道社会,大路行不通,所以人们只好绕路而行,老子用它比喻人情社会的“关系”文化。在有道社会,人们按照天赋选择自己的成功之路,各施所长,各得其德,互不侵犯,从而“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自己的,不会归功于他人;然而,“大道废,有仁义”,在无道而讲仁义的人情社会,礼教投机盛行,通过“找关系”谋求特权,都想讨好权力,所以尽管谋求的是自身利益,却要归功于当权者,那就是“智慧出,有大伪”的虚伪状况,也是“以智治国,国之贼”(《道德经》第17,18,65章)的表现。因此,讲仁义与智谋的无道社会容易导致“民好径”,走歪门邪道,从而加剧官民两极分化,所以老子说“唯施是畏”,就是担心权力实行所谓的“仁政”而有为。

然而,传统解读通常沦为对所谓“人君”或者“人们”走邪路的道德指控。这里的“大道”是与“径”相对的,只是用现实中的道路设喻,并非抽象的“大道”,描述的是无道社会人们投机取巧的乱象。因此,这里的“民”不是“人”,更不是“人主”、“人君”,这里的“径”不是执政者走什么邪路,而是有为之治使民众投机取巧。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哉!】

这是官民两极分化的生动写照,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特征。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显然,这里的“田”,“仓”,“饮食”属于“为腹”,代表基本需求,而“芜”、“虚”反映民众基本需求处于“不足”或匮乏状态;相反,“除”、“文彩”、“利剑”等代表着奢华与虚荣,都是“为目”,为了吸引眼球,是权贵的“有余”或囤积特点,违背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77,12,77章),所以老子称之为“非道哉”,那是无道的丛林社会特征。

财货不能取之有道称之为“盗”,同理,权力不能取之有道是窃权,老子称之为“夸”,二者合起来就是“盗夸”。唯有“执大象”的有道执法者,“以百姓心为心”,才能带来社会的“安平太”(《道德经》第35,49,35章),带来和平与繁荣。

然而,传统解读沦为对于无道统治者的道德审判,甚至当作时评内容,认为老子“痛言当时政风的败坏,为政者挟持权威武力,搜刮榨取,侵公肥私…”

0 阅读:0

溪谷聊道教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