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谷|《道德经》第64章讲解与常见误区分析

溪谷聊道教文化 2024-07-08 19:30:40

【主要内容概述】

本章讲述无为带来的价值创造、问题防范与价值守护功能。提出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论,相当于在无中为;以及“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相当于在“有”中不为,也就是无为的执政理念。

【常见误读】

对于本章内容的概括,通常比较零乱,主要使用一些成语,比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以及从小事做起、清静无为、不把任何东西据为己有、即将成功时要小心谨慎等等,只是似是而非的传统教化,其实与老子无关。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无为与自由》(修订稿)译文】

安定的秩序容易保持,征兆还没有显露时容易谋划,脆弱的联盟容易分离,细微的障碍容易排除。着眼于未有之物的创造,专注于未乱之局的治理。

需要几个人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是从最初的幼苗生长而成的;九层高的平台是由累筐的泥土堆起来的;远行千里是从脚下迈出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必致失败,侵占必将失去。圣人无为,所以立于不败之地;不侵占,所以无所失去)。

人们做事,常常在几乎成功的情况下半途而废,(如果能够)始终保持谨慎,就没有失败。因此,有道执政者在欲望管理上,没有私欲,不追求奢侈之物;在学习上,不学(礼教与权谋术),修复别人(尚贤有为)的过错,这样就可以辅助百姓自由发展,而不敢去侵犯他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根据“图难于其易”(《道德经》第63章),所以必须从“其安”、“其未兆”、“其脆”、“其微”中采取行动,也就是从“其易”入手,不要等到问题非常棘手时才行动起来,反映了“治之于未乱”。这部分主要针对防范与消除问题而论。

这里的“其”是虚指,正如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一样,对照起来就知道“其安”、“其未兆”、“其脆”、“其微”都是“其易”的状态,而“图”与“谋”(“其未兆易谋”)也是同义词(只是合起来说的现代汉语词汇—“图谋”有贬义倾向,比如,图谋不轨)。

【常见误读】

由于传统解读不能结合相关文本寻找逻辑关系,所以都只是在组词与增加语言信息上下功夫,比如,张景把“其未兆”说成“国家还没有出现动乱苗头时”,而把“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当中的两个“其”解读为“事物”,缺乏解读的一致性。

同时,由于随意增加内容,往往出现语言上的搭配不当,比如,张景说“事物脆弱时,容易消除”,消除(或消散)的对象能用“事物”表述吗?北大教授王中江把“其未兆易谋”解读为“事情在它刚有苗头时容易调治”,什么叫调治?调养治疗,它能与“事情”搭配吗?他还说,“东西在它脆弱时容易被分解,事物在它微小的时候容易将其分开”,译者真的理解自己在讲什么吗?“脆弱”与“分解”难以搭配,而生活常识告诉我们,越小的东西越难以分割。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这两句话与六十三章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相得益彰,都是与无为有关的方法论,所谓“为之于未有”相当于“为之于无”,从而“有生于无”,是无为的价值创造方面,而“治之于未乱”是预防问题的出现,是守护价值。

【常见误读】

受到《黄帝内经》提到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影响,常见解读通常把“为之于未有”也当作解决负面问题,然而,“不治已病治未病”相当于把“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道理运用于中医,而不能把它当作“为之于未有”的影射。

例如:

张景:“在危险局面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在国家还没有混乱的时候就注意治理”

王丽岩:“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饶尚宽:“处理在矛盾尚未出现的时候,治理在混乱尚未发生的时候”

然而,事情还没有发生,却让你处理妥当,显然是胡言乱语;如果让你做好准备,或许尚能理解,只是相当于一句正确的废话。只有把它理解为从“未有”到“有”的创造行为,才有重要意义,以区别于争夺他人成果的行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应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63章),其中,“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都是“德”或“功成”的象征,具备“有”的属性;相应地,“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反映了“其细”,而细的极限就是“未有”或者“无”,所以也反映了“为之于未有”的创造,有道的“无为”则有德。这部分主要针对价值创造而论。

这几句话是《道德经》名句之一,文字本身并不难,不用翻译多数人也能大致读懂,难点就在于上面的逻辑分析。此外,根据上述分析,译文应当强调从哪里开始的问题,以及后文“慎终如此”,那种始终如一的坚持,而不是关于累积的问题,以区别于荀子《劝学》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句话在《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出现过,这里的重复导致前后文衔接有问题,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应当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直接相连,表达始终如一的谨慎与坚持,所以应当把它与“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一起去掉,也可以考虑把后句移至二十九章。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几句话很容易懂,就是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慎终如始”,坚持不懈。难点在于怎样与后句联系起来。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欲不欲”与“学不学”呼应了“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执政者与民众都“无知无欲”,没有阴谋投机,也就是“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3,65章)。从而人人回归自我而没有争端。

圣人“不欲”和“不学”,即无知无欲的目的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无为之治,它对应于“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前者是圣人与百姓关系,后者是道与万物关系。

【常见误读】

把“万物”当成现代汉语,理解为圣人与万物关系,而这里的“万物”只能相当于“万民”,否则就不伦不类了,甚至有译文说“帮助它们成功”的荒谬说辞!

这里的“欲不欲”和“学不学”的涵义不容易确定,常见说法是把它们解读为“圣人”的所欲与所学与众人不同,这是想当然的说法,而缺乏原文对照带来的逻辑支持。

-1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4-08-22 20:57

    学华夏远古哲学,首先你得小心那些犹太弯弯的黑水,把各种书词义的扭曲和稀泥写成一坨的样子。其次,你要学会辨别真哲学和伪装骗人的假哲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老子的道德是人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鬼的道德。不过华夏远古的道家哲学也不如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

溪谷聊道教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