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谷|《道德经》第60章讲解与常见误区分析

溪谷聊道教文化 2024-03-30 04:45:38

【主要内容概述】

本章讲述有道的无为之治可以有效破除鬼神文化与政教合一乱象,有道权力“以百姓心为心”而“不以兵强天下”,所以“不伤人”,只有无道权力才会装神弄鬼而伤害天下百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圣人”就是“以道莅天下”的隐性主语。

【传统解读的常见误区】

第一,把“不神”解读为“不起作用”、“不显灵”等,然而,“神化”才是问题的开始,所以“不神”是指不被神化的问题;第二,不少人把“非”当作“不是”解读,从而反复嵌套否定与肯定句,导致不知所云;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无为与自由》(修订稿)译文】

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鲜鱼。(如果当权者能够)利用无为的思想治理天下,(那么)鬼魂就不会被神化,不仅鬼魂不再被神化,那些已经神化的(鬼魂)也伤害不了人;不仅使鬼神伤害不了人,有道之君也不伤害人。(鬼神与君王)二者都不伤害,所以“德”都将回归到(每个人自身)。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无为之治的比喻,它反映了“清静为天下正”与“以无事取天下”,或者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与“我无事而民自富”特点。有道的治国者“以百姓心为心”而“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经》第45,57,49,30章),权力的基石是民心,所以“不伤人”,只有无道权力才会装神弄鬼而伤害天下百姓。

然而,作为比喻句,这句话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解读存在诸多歧义,比如通常都把它理解为不折腾,避免朝令夕改云云,也是典故“萧规曹随”所传达的含义,这或许有其合理性,却也存在问题,因为老子还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执政者的行为应当因民而变。此外,还常常被理解为把大事当小事来做,轻松应对,举重若轻云云。尽管任何人都难以确定老子设喻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借助相关原文的对照仍然是最可靠的解读途径。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是一个重要论断,大道之治的社会,就不会群魔乱舞。只要权力“以道莅天下”,也就是“执大象”或者“太上,不知有之”的无为之治,人人有德而不争,就没有“食税之多”(《道德经》第35,17,75章)的掠夺问题,让每个人的生命与财产有保障,社会有正义与自由,减少人为的不确定性,那些死去的大人物就不会被神化,而权利有保障的百姓就不再需要祈求鬼神的保佑,鬼神自然也就没有市场,就不会兴风作浪,所以“其鬼不神”。

然而,传统解读都把“不神”解读为“不起作用”、“无法显灵”、“不灵验”、“不再出来作祟”等,同样一个“神”字,前者作为“鬼”的谓语动词,后者却又成为名词做“不伤人”的主语,这是很不合理的,前者应当指“神化”,它的基本义仍然是名词性的“神”字。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同时,在权力无为的自由社会,即使还存在已经被神化的东西,只要它们远离权力体系,不侵犯他人自由,也就“其神不伤人”了;最后,如果圣人无为,权力有约束,那么,“圣人亦不伤人”。因此,在有道社会,鬼神与官员,换言之,死去的与活着的大人物都不伤害百姓,也就是“两不相伤”,从而人人回归自我,这是每个人价值主权的回归。

关于“鬼”、“神”、“圣人”以及“以道莅天下”的隐性主语之间的关系:“神”是指神化了的“鬼”,而“圣人”就是有道的执政者。

【常见误读】常见作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把“非”字解释为“不是”,在译文中形成连环的否定结构,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尤其是“圣人亦不伤人”的表述,更明确表明“非其神不伤人”不可能是对“其神不伤人”的否定。

此外,“不伤人”也不可能是有些人所翻译的“不必伤人”,不是对必要性问题的否定,也不该译作“不侵越人”这种另类文字。

最后,关于“故德交归焉”,这里的“德”,也就是价值,它的隐性主语,根据前文“夫两不相伤”,即鬼神与圣人都不伤害他们,表明讲的是“百姓”,让价值回归创造它的主体----百姓,也是藏富于民特征。然而,有些译文说“天下德性感交的时候”,“德就融合在一起了”、“功德一并归于他”,“功德恩泽都归向百姓”、“天下守德安定”等等,不知所云,或者角色错位。

0 阅读:0

溪谷聊道教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