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98年10月,当时天下所有的异姓、同姓诸侯王齐聚长安,朝拜皇帝刘邦,洵为一时盛会。
其中包括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卢绾、长沙王吴回、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共八人。
相比前202年初刘邦即位皇帝时,主要有以下几大改变:
原燕王臧荼于前202年秋造反,很快被平定,卢绾取而代之,成为新燕王。
原楚王韩信于前202年末被废为淮阴侯,所属楚齐封地一分为三,即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
原韩王信于前201年接连匈奴造反,后被驱逐,王号自动取缔。
原赵王张敖于前198年1月被废为宣平侯,代王刘如意徙为新赵王。
即,天下由原来的“七大异姓诸侯王”,演变成了如今的“四大异姓诸侯王+四大同姓诸侯王”。
考虑到淮阴侯韩信当时也在长安,可以这么说,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的所有顶级英雄,除了已死的张耳与吴芮,以及身在匈奴的韩王信,此时已聚为一堂。
这应该是整个汉初时代,他们“聚”的最全的一次、唯一的一次,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在此之后,仅仅两三年间,包括皇帝刘邦在内,他们(连带韩王信)以令人惊诧的时间密度相继急速谢幕,集体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英雄成色无疑次一等的刘交,以及可以无视的刘肥、刘如意、吴回。
这中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或者说,肯定存在着某种极为关键的历史原因,导致了这批顶级英雄们的集体退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阶段历史的表象与大脉络:
前197年5月,“太上皇”刘太公逝世,于7月下葬。
不敢前来奔丧的陈豨,于9月自立为“代王”,接连韩王信、王黄、曼丘臣等人造反。
前196年1月,刘邦基本平定陈豨,韩王信在参合被斩杀。几乎同时,淮阴侯韩信死于长安长乐宫。
3月,彭越因“谋反”被处死。
7月,英布宣布造反,干掉荆王刘贾、击败楚王刘交,后被刘邦平定,死于10月至年末间。
陈豨应该也是死于年末前。
前195年4月,皇帝刘邦驾崩。死前认定卢绾造反,先后派遣樊哙、周勃进攻燕地。
卢绾由此逃亡匈奴,死于次年即前194年。
相信梳理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中间“主导”这一切的明面上的关键人物,无疑是一切事件的“导火索”——陈豨。
是他接连韩王信造反,仗没打好,他跑了,韩王信却被柴将军陈武包围在了参合,后被斩杀。
是他和淮阴侯韩信早有密谋,造反后又有串通,韩信由此被告发,被吕后萧何联手用计处死。
是他和卢绾先是真打,相互串通后表演假打,他能够在代地又坚持近一年的游击战,卢绾也大有助力。而最关键的,正是陈豨的部将被俘后投降刘邦,说出了这件事,让刘邦开始怀疑卢绾,导致卢绾再也不敢去见刘邦。
而彭越呢,是因为刘邦平定陈豨的时候表现不积极,先是称病不从,后又被有司发现反迹,这才被处死。这笔账虽然算不到陈豨头上,但他无疑是撇不开关系的最初由头。
英布之所以造反,正是韩信、彭越被处死所引发的恐惧,所以,跟陈豨也不能说没关系。
因此,可以这么结论,正是陈豨造反这一事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汉初所有顶级英雄们的集体谢幕。
但是,光是这么一个结论,并不能让我们完全满意,因为这不过是历史的表象,内里真正的原因并没有找到,大有还缺少点什么的强烈感觉。
那就只有回到历史,继续深入下去。
一、陈豨造反的原因。
陈豨当时的职务,史书有代相国、赵相国两种说法。考虑到刘如意是由代王徙立为赵王,代地仍为其封地,所以陈豨应是先为代相国,然后同步升级为赵相国。但他当时肯定是人在代地,除了赵相国的权力,还明确拥有代、赵两地边兵的最高军权。
陈豨是信陵君的铁粉,所以有样学样,大肆招揽宾客。他为人又极为高调,出行都是前呼后拥的庞大排场。
这个事情除了陈豨个人性格外,也有现实原因,那就是刘如意此时年纪尚小,赵国真正的权力实际是掌握在陈豨手里,作为“赵代一人”,他想不高调都实力不允许。
此时周昌已被刘邦安排为“赵相”,应是丞相,职务低于陈豨一级。周昌是公认正直的能臣,未必是要和陈豨争权,多数是担心陈豨这么“嚣张”下去会出问题,所以他亲自跑去刘邦那里打小报告。
刘邦接下来就采取曲线进攻的方式,先对陈豨招揽的宾客下手,以经济案件、违法案件为抓手,意图引出陈豨这个大泰哥。
应该说,刘邦初心主要是想“敲打”一下陈豨,最多是让陈豨挪挪位子,至少不会有故意逼反陈豨的意图。
一来,陈豨之前能被刘邦任命为爱子刘如意的相国即最重要的辅臣,说明他对陈豨是相当信任的;二来,直到陈豨造反,刘邦包括赵地都没有任何实质准备,哪有这么逼反的?
但陈豨可不清楚刘邦的心思,面对暗潮汹涌的进攻,他难免会心生恐惧,再加上太上皇突然去世,刘邦召他去送葬,他称病不去,但不去就是造反,陈豨索性直接造反。
这个事情说明了历史的复杂与偶然,因为周昌、陈豨、刘邦之间的相互“猜疑链”,导致了一个最坏的结果。
二、陈豨造反的初期军事进展。
前197年10月,即陈豨宣布造反一个月后,刘邦到达邯郸,说了句有名的话:“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矣。”
看似极为自信且从容,但当时的实际情况,真的如此么?
综合史书所载,在这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内,陈豨、韩王信方面已经拿下全部代地,常山郡二十五城中有二十城直接投降,其它如曲逆、东垣、襄国(即信都)等赵国的传统重要据点都已经沦陷,陈豨所部甚至有万余部队已经渡过黄河,进攻聊城。
即,整个黄河以北,除了邯郸这个赵国国都,其它都已经落入陈豨之手。刘邦也就是来的及时,否则连邯郸恐怕都会陷落。
这主要归因于陈豨的骑兵游击战术。相比韩王信四年前是从代地向南方的太原上党等地进攻,这次两人改变战略方向,发挥骑兵机动优势,向东对赵国发动闪电战。
鉴于陈豨已有部队南渡黄河,说明他已经视所有河北之地为囊中之物。
仅仅一个月就取得如此重大进展,无疑是对当时天下的一个巨大震撼。
所以,刘邦这次除了出动所有汉军,还专门征调了梁国、齐国以及北方燕国的军队。
三、陈豨造反前后的外交进展。
这就要说到彭越了。关键点也要来了。
首先,彭越为什么要称病不从?他不亲自去也就罢了,总归是派遣了军队参战,但刘邦又为什么会发怒?这大概率说明,彭越派遣的梁军数量,显然远远没有达到刘邦的预期。
如果梁军大部前来,就算彭越没来,刘邦应该也能看到彭越的诚意,不至于怪罪彭越。
鉴于当时的形势,彭越之所以不全力协助刘邦,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梁国就在黄河南岸,直接面临陈豨的兵锋所向,彭越需要主力军队保家卫国,二是彭越想坐山观虎斗,在陈豨和刘邦没有分出胜败前,他不愿轻举妄动。毕竟当时陈豨是来势汹汹,战争结局谁也说不准。
既然是坐山观虎斗,是否就蕴含着一个史书从未记载过的可能:彭越和陈豨之间实际已经展开过接触!
就前197年10月的战局来说,自认为已拿下河北的陈豨,梁王彭越是他即将面对的三个对手(即刘邦、彭越、齐王刘肥)之一,其中作为异姓诸侯王的彭越,是陈豨唯一可钻空子的选择,就算不能拉拢彭越加入造反,让彭越保持暂时中立,是不是都对陈豨大为有利?
换言之,除了在战场上的持续进攻,陈豨在外交战线上是否也要争取构建“反刘邦统一战线”?既然他要这么做,他的优先目标对象,是否就是彭越、卢绾、英布、吴回这些异姓诸侯王,以及那个前楚王韩信?
如果彭越这里依然难以确定的话,我们来看看陈豨其它可以确定的操作。
首先是燕王卢绾,作为刘邦的发小,陈豨甫一造反,卢绾就派兵和陈豨开战,双方也都对第三方匈奴势力展开争夺。结果卢绾的使者张胜,居然被臧衍(臧荼之子)直接策反,请求匈奴军队进攻燕国,这就让卢绾两面受敌,减缓了陈豨方面的军事压力。
此后,陈豨应该就是通过张胜,逐渐分化、争取到了卢绾。虽然卢绾真正产生反心,应该是在彭越死后,但前期双方有过接触乃至串通,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其次是淮阴侯韩信。即使陈豨韩信于数年前就已经有过密谋(说实话,这个基本不可信),现在陈豨真正造反,他也必然需要再次联络韩信,希望争取韩信的支持与加入,让韩信在长安搞点大动作来予以配合。
注意,这里逻辑上的妙处就在于,陈豨连一个已经被废、闲居的淮阴侯韩信都能想到与争取,他会想不到去争取梁王彭越么?
至此,我们几乎可以确定,陈豨和彭越之间,肯定同样有过接触,虽然彭越最终没有加入陈豨,也没有选择自行造反,但在前197年9、10月间,出于战局前途的极不明朗,彭越选择坐山观虎斗,才是他自己的上策!
所以他才称病不从刘邦,只派部将卫胠率领部分梁军支援汉军。
至于陈豨有没有和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回有过接触,可能有,也可能还没来得及。
四、刘邦的双重反击。
刘邦在战场上的反击,史书记载很明确,刘邦率领樊哙、灌婴、郦商、靳歙等人平定赵地。陈平这一阶段,也一直跟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
周勃、张良则是率军从太原北进,平定代地。
战争结果很清晰,前196年1月,经过四个月的奋战,陈豨造反被基本平定。其中韩王信死于参合,陈豨继续在代地打游击。
相比之下,刘邦在“外交战线”上对于陈豨的反击,史书其实记载也很明确,只是就差那么一层窗户纸,一点就透,而这正是我前文所说的“还缺少点什么的强烈感觉”——
刘邦必须强力反击由陈豨所主导的,即使是潜在的“异姓诸侯王统一战线”!
作为顶级政治家,刘邦不会想不到,陈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异姓诸侯王的必然争取,他势必在这个过程中同步考察彭越等人的态度,他们对于刘邦的支持力度,自然就昭示了他们的实际立场。
同时,我们不能确定,刘邦尤其是陈平,是否已经从各种秘密渠道,获知了陈豨和韩信、彭越、卢绾等人之间的实际接触,但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他俩已经获悉的可能性,应该不小。
如果说刘邦开战初期还尚能隐忍,那么随着战事的顺利推进,他自然要腾出手来“秋后算账”。
首先说韩信。无论他有没有袭击吕后和太子的实际计划,鉴于他和陈豨产生过实际接触,就已经是参与谋反,无论刘邦有没有向吕后发出过指示,韩信终究是死于“异姓诸侯王”的怀璧之罪。
然后是彭越。刘邦之所以一直抓着彭越“称病不从”的小辫子不放,就是在给彭越施加警告,让他不要在战争期间轻易跳船。彭越虽然是死于3月,但他被抓捕的时间无疑要更早,虽然彭越又被查出其它罪名,但刘邦对他最初的心结,无疑是同陈豨的接触,以及彭越初期的“坐山观虎斗”。
虽然是吕后坚持的处死彭越,但是,把彭越尸身残忍的制成肉醢分赠天下,只能是刘邦的决定。
这个决定本身就已经说明,刘邦对可能存在的“异姓诸侯王统一战线”已经不会容忍,必须予以严厉处置。
只可惜,他这一招注定是适得其反,只能彻底逼反英布、卢绾。
以上。后世普遍认为,刘邦当皇帝后最主要的任务便是铲除“异姓”诸侯王,其实这不过是“以果为因”,历史的实际过程是,恰恰是陈豨在造反过程中所着力构建的“异姓诸侯王统一战线”,才让刘邦真正意识到这一威胁,这才采取强力手段断然处置。
如果没有陈豨闹这一出,刘邦还未必能亲眼看到韩信、彭越、英布等人走在他前面。而陈豨之所以造反,实际只是源于他和刘邦之间缺乏沟通的误会。
所以看待历史,不妨多看看其中的一些偶然性,而不是总要寻找干瘪乏味的所谓“历史必然规律”。
千古一帝!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水平还是可以的!主要当时出了两个顶级军事家,所以被拉低了,四十多岁起兵五十多岁当皇帝,历史仅高祖一人而已!汉文化的开拓者!
好
高人未必高,文人自视高。常人未必凡,墨客自己庸。嬴扫六国霸,首坑孔家儒。刘诛司马迁,史家颜若土。不知女娲图,妄谈国中国。文人痛风手,指山河手疼。不知尼安城,枉为人中人。墨客痈舌口,路路疼足行。祖训难教孙,三皇五帝庸。名人败家仔,共工蚩尤愚。颂祖词常在,诬人语常新。父子阵长败,教徒骨谁识。
早知道异星王是个火坑,怎么也不能让自己的小伙伴上去跳啊[笑着哭]
若我生于秦末,也愿跟随高祖,论功时只愿封候。
不说陨石炸地球,也有讲不清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