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威却月阵、神伤骷髅台”——宋武帝刘裕的长安之殇(上)

史实记录彬彬 2023-12-21 14:47:02

《血色开皇》写了71集,已经接近尾声了。最近主要是看两晋十六国的历史,将来有可能再开新篇,把石勒、桓温、苻坚、慕容垂、刘裕的故事也以小说的笔法写出来。

今天就讲一场两晋十六国时期最令人热血沸腾的刘裕灭秦战争,以及最令人黯然神伤的——长安之战。

一、时代背景

公元416年,东晋太尉、假黄钺、平北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刘裕决定——北伐后秦。

此前,刘裕从一个小兵起步,花了近二十年时间,消灭了五斗米教教主孙恩,击败篡位自立的东晋权臣桓玄,攻灭盘踞在山东南部的慕容南燕政权,又剪除了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朝中政敌,吞并谯蜀、威服仇池,使东晋疆域达到巅峰的同时,也使刘裕的个人权势如日中天。

而这个时期的中国北方,主要分为六股势力:

一是雄踞山西、河北的北魏拓跋氏;

二是占据关中、河南的后秦姚氏;

三是割据河套地区的胡夏赫连氏;

四是独霸陇右、河西走廊的北凉沮渠氏;

五是纵横青海河湟谷地的西秦乞伏氏;

六是可怜巴巴困守辽东,有一天没一天的后燕冯氏。

随手画张草图,不太精确,大家将就着看吧。

此时的刘裕,已经是东晋说一不二的权臣。

他之所以一意北伐,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垄断东晋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使个人威望再上层楼,为取代东晋、建国称帝作最后思想上、政治上、舆论上的准备。

之所以选择后秦作为北伐的目标,则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离得近,符合“远交近攻”的策略;

其次是因为后秦占据着洛阳和长安,作为天下汉人心目中的故都,一旦收复,对提升刘裕的个人威信有巨大帮助;

再次是因为后秦最好打。

年初,后秦皇帝姚兴刚死,姚氏皇族立即大打出手,上演全武行,内斗愈演愈烈。

而河套的胡夏,陇右的北凉和西秦又落井下石,对后秦猛下黑手、展开围殴。

此时的后秦可谓内忧外患、四面楚歌、举步维艰。

故此,出兵后秦对刘裕来说,投资小、见效快、回报高,是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买卖。

二、名将尽出

公元416年8月,刘裕命心腹智囊刘穆之坐镇建康,统筹后勤供应,自己则开始北上徐州。

与此同时,刘裕下令,晋军兵分四路,向后秦发起全面进攻。

第一路: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兵从寿阳出发,攻许昌、洛阳;

第二路: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籓从新野(今河南南阳新野)出发,攻阳城(今河南洛阳登封);

第三路: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从西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出发,攻武关(今陕西商洛丹凤县东);

第四路: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出石门,从汴水西入黄河,逆流而上。

以上说到的这八个名字,如果当时评选天下十大名将的话,至少有四人可以入选;如果指标放宽到二十人,则全部可以入选。

他们此前都为刘裕东征西讨立下过赫赫战功,战绩足以彪炳青史,受篇幅限制,就不一一细说了。

再加上统筹四路兵马的前敌总指挥王仲德,以及跟随在刘裕身边的刘怀慎、朱龄石、蒯恩等,如此豪华的阵容,也算给足了后秦的面子。

这其中,王镇恶和檀道济组合是最闪耀的一对“IP”,堪称“pro max Ultra+”,顶配中的顶配。

作为刘裕麾下的两大王牌,王、檀二人自然担任的是主攻任务,从桐柏山与大别山之间的义阳三关北上攻入河南,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一月之内连克漆丘、项城、新蔡,并一举攻克洛阳南面重镇许昌。

东晋大兵压境,后秦举国为之震动。

三、后秦姚氏

“后秦”之所以称为“后秦”,相对的当然是苻坚大帝的“前秦”。

苻坚败于淝水后,当年被前秦这只巨鲸吞下去却没来得及消化的小鱼小虾一齐吐了出来,如吕光、慕容垂、慕容冲、拓跋珪、乞伏乾归等,纷纷复辟建国。

其中闹得最欢的,就是羌人姚苌。

姚苌是历史上著名的忘恩负义、两面三刀的小人,不过能力倒是很强,他背叛并缢杀苻坚后,在长安称帝,建立后秦。

虽然行为卑污、人品恶劣,但有一说一,姚苌当皇帝相当不错,爱护百姓,提倡节俭,大兴儒学,恢复经济,算是个“无道明君”。

姚苌死后,太子姚兴继位。

这位“姚二世”就相当不错了,不但勤于政事,治国安民,关心农事,体恤孤寡,还迎接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掀起了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运动,促进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算是十六国时期屈指可数的文治皇帝。

而且军事上也不偏科,姚兴曾率军攻打东晋,夺取洛阳,疆域一度达到淮河、汉水。

不过姚兴运气不是很好,同一时期周边猛人辈出,一个比一个头铁。

先是拓跋珪强势崛起于代北,建立了北魏,并在柴壁(今山西襄汾南)大破后秦军,给了姚兴一记刻骨铭心的暴击。

随后河西走廊上的沮渠蒙逊和秃发傉檀又先后造反,后秦痛失河西五郡,实力进一步缩水。

最可怕的是,有个战争狂人突然横空出世,在后秦的河套地区建立“大夏国”,屡屡击败后秦军,这个人就是本文后半篇的大BOSS——赫连勃勃。

姚兴在强敌环伺中忧愤成疾,结果人还没死,第七子姚愔就率军进攻皇宫,准备干掉太子,抢夺皇位。

姚兴只能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出面平定了叛乱,然后带着深深的不甘与忧虑咽了气,太子姚泓在惊魂未定中登上皇位。

为了肃清余毒,新君姚泓大开杀戒,连续诛杀姚愔及其党羽大将军吕隆、吕超、尹元、毛雍等人,一时间长安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后秦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紧接着,姚泓的五弟姚宣又趁乱宣布独立,好在后秦还有一位拿得出手的名将,姚苌的弟弟,姚泓的叔爷——东平公姚绍。

姚绍不愧是跟着姚苌打天下的开国元老,干脆利索地平定了姚宣之乱,又击退前来侵扰的赫连勃勃,使后秦的局面暂时稳定下来。

这时许昌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姚绍向姚泓建议:“晋军来势汹汹,不可小觑。我们在安定(今甘肃平凉泾川)防守赫连勃勃的十万精兵应立即撤回关中,保卫长安,这样尚不至于亡国。此事一定要快!”

可惜姚泓边上有个叫梁喜的大臣却提出反对意见,说:“安定有陛下的堂弟姚恢镇守,兵精粮足,万无一失。如果轻易放弃安定,赫连勃勃就会随之进入关中,岂不更糟?其实我们关中的军队足够防御晋军了,完全没必要自乱阵脚。”

姚泓听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建议,顿时茫然不知所措。

这时又有大臣进言:“姚恢镇守安定有功,陛下刚登基,应该对他封赏,安抚其心。否则他做起乱来,社稷就危险了。”结果姚泓还是不置可否。

其实,当领导最重要的就是果断,哪怕错了,也好过凡事没主意。

姚泓就是典型的没主意型人格,什么都不表态,结果就糟糕了。

四、交涉北魏

此时的晋军,在刘裕多年淬炼下,执行力和战斗力极强。

四路晋军迅速挺进、进展神速,尤其是前敌总指挥、征虏将军王仲德的水军,沿黄河一路西进,兵锋浩荡,声势惊人。

但黄河中游已经进入北魏的势力范围,北魏兖州的治所就在黄河南岸的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

北魏兖州刺史名叫尉建。“尉”姓源自鲜卑尉迟部,后世高欢的姐夫尉景,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尉迟纲,大唐名将尉迟恭都是由此而来。

不过这个尉建却是个胆小鬼,见晋军来势汹汹,竟弃城北渡黄河,逃命去也。

王仲德也很意外,这小子干嘛这么紧张,我又不是冲你来的。

但本着有便宜不占是傻瓜的原则,王仲德还是进入了滑台,然后对外宣称:“我们晋军本来打算交七万匹布帛给北魏作为过路费,谁知道魏人这么大方,难道是节日高速免费吗?”

这时北魏是第二任皇帝拓跋嗣在位,听了鼻子差点没气歪,这么多硬通货哪能不要?立即命大将叔孙建、公孙表率军南下,斩杀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尉建,抛尸河中,然后临河列阵、严阵以待。

王仲德却很客气,果然将布帛送上,又派人对魏军说:“刘太尉此次沿黄河去洛阳,只是为了修葺我们晋朝历代帝王在洛阳的坟墓,不是要跟魏国为敌。我也就是借滑台歇歇脚,马上就走,大伙不必这么紧张。放松,放松。”

拓跋嗣收到过路费,心中稍安,又派人来向刘裕确认意图。

刘裕回复拓跋嗣:“洛阳是我朝故都,如今被羌人占据,我这次打算讨伐他们,所以向您借道。我们是兄弟之国,我绝没有别的心思,骗你是小狗!”

当时北魏名将于栗磾负责镇守河内(今河南焦作),刘裕对他也极为客气,早早就写信向于栗磾示好。

由于于栗磾善使黑槊,刘裕尊称其“黑槊公”。于栗磾觉得很有面子,将刘裕的信送呈拓跋嗣,拓跋嗣基本就相信了刘裕的诚意。

五、攻克洛阳

十月,晋军攻克阳城、荥阳,进一步对洛阳形成合围之势。

后秦镇守洛阳的姚洸是姚泓的四弟,慌得不行,紧急向长安求援。姚泓不敢怠慢,命大将阎生、姚益男率一万步兵和三千骑兵出淆函道,来援洛阳。

姚洸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赵玄,向姚洸建议:“晋军士气正盛,我们不宜贸然出击。洛阳又面积太大,不利于防守。不如全军退入金墉城,金墉小而坚固,短时间不可能攻克,等到敌人攻城受挫,我们的援军又到了,必可大获全胜,这正是当年石勒擒刘曜之法。”

按说这个建议很明智,金墉城一直是洛阳最重要的战略堡垒,后世独孤信、韦孝宽、独孤永业、高长恭都曾凭借此城建功。

可惜此时姚洸手下的一大票人都已经被檀道济收买,纷纷在姚洸面前进言,说什么:“殿下英武雄姿,朝廷对您寄予厚望,如果龟缩不出,那可太丢人了!”

姚洸也是个没脑子的,听众人吹捧一番,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严令赵玄率军出洛阳,防守南面的柏谷坞,命将领石无讳防守东面的巩城。

赵玄大惊,流泪对姚洸说:“我赵玄受大秦三代帝王厚恩,死不足惜,但您不听忠言,恐怕要铸成大错呀!”姚洸依旧不听。

这时,东路晋军如摧枯拉朽,连克成皋、虎牢,铺天盖地奔洛阳而来,石无讳走到半路就惊惧万分,狼狈逃回。

赵玄的确是条汉子,率千余人马在柏谷与晋军遭遇。晋军前锋是猛将毛德祖,也就是我的男主角,打仗当然不是盖的。

再加上后秦军寡不敌众,很快被晋军击溃,赵玄身负十多处创伤,伤重倒地,向天悲呼。

赵玄的副将蹇鉴紧紧抱住赵玄,用身体遮挡晋军刀枪,赵玄急道:“我受伤太重,你不要管我了,赶紧去吧!”

蹇鉴大呼:“将军不去,我蹇鉴又能去何处!”于是两人一齐战死。

毛德祖与玄战于柏谷,玄兵败,被十馀创,据地大呼。蹇鉴冒刃抱玄而泣,玄曰:“吾创已重,君宜速去!”鉴曰:“将军不济,鉴去安之!”与之皆死。——《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三十九》

应该说,历史在很多时候没有什么正面和反面之说,哪朝哪代都有忠贞之士,赵玄、蹇鉴就是如此。

后来毛德祖镇守虎牢关,以一己之力抗住大半个北魏,也是如此。

檀道济麾军通过柏谷,在收买之人的帮助下攻入洛阳,姚洸与四千后秦守军弃械投降。

由此可见,后秦的实力已经相当虚弱,堂堂洛阳城,守军别说一万,恐怕连八千都没有。

这点兵力据守金墉城还好,偏偏还分头出击,那真是自取灭亡了。

战后,檀道济手下将领建议将降兵尽数屠杀,做成京观,就是将尸体用泥土封砌成高塔,用来震慑敌人。这种做法在魏晋南北朝很是流行,石勒、赫连勃勃以及后来的斛律光都很擅长。

檀道济斥责道:“我们是解救黎民百姓的仁义之师,怎么能干这么野蛮的事?”命将洛阳守军尽皆释放,洛阳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自从公元311年,前赵刘曜、王弥、石勒合力攻陷晋朝都城洛阳,已经105年过去了,洛阳重又回到了晋军手中。

六、不作不死

后秦增援洛阳的阎生、姚益男听说洛阳已经失陷,不敢再向前进,只得退回关中。

看到后秦连连失利,周边恶邻自然更加落井下石。

其中以西秦天王乞伏炽磬最会来事,一面派大军逼近后秦的上邽(今甘肃天水清水),一面派人向刘裕带话:“大哥,有业务带小弟一起做呀!”

刘裕大喜,萝卜章一盖,乞伏炽磐就成了东晋的平西将军、河南公。当然,这个河南指的是黄河上游南岸的青海省,不是现如今的河南省。

所谓破鼓乱人捶,已经依附东晋的小小仇池国也不甘寂寞,开始频繁攻击陇南,打算火中取栗,趁乱从后秦身上撕一块肉下来。

按说形势已经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程度,后秦理应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来共克时艰吧?

不!姚氏皇族本着作死到底的精神,掀起了更加激烈的内斗。

姚泓的二弟,镇守蒲阪(今山西运城永济)的姚懿不知道是不是昏了头,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还有兴趣攻打长安,抢夺大哥的帝位。

难道这个时候的后秦皇位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还是姚懿的家国情怀太过强烈,责任心爆棚,准备替姚泓抗下所有?反正正常人很难理解姚老二的心思。

好在姚绍再次出马,渡河攻克蒲阪,生擒姚懿,平息了叛乱。但平叛终究要死人,后秦军力再度被削弱。

时间来到公元417年正月,姚泓在新年团拜会上潸然落泪,群臣尽皆掩面痛哭,泪飞如雨,哀叹时日无多,场面极度失控。

但其实姚泓还哭早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前文说过,姚绍建议姚泓将安定郡的姚恢大军撤回长安,姚泓不听;有人劝加封姚恢官爵,姚泓也不听。结果困守安定的姚恢真的跳出来搞事了。

姚恢的心情倒是可以理解,他长期对抗的是凶名卓著的赫连勃勃,心理压力本来就很大。但长安的新皇帝又对自己不闻不问,这是要抛弃我吗?所以他决定带兵回朝问个究竟。

姚恢将安定城一把大火烧成灰烬,然后带着所有军民向长安进发,一副“秋菊打官司”的架势。

长安的姚泓惊得坐不住,急命镇西将军姚谌前往当年董卓营建的军事堡垒郿坞(西安以西二百五十里处)布防,阻击姚恢,却被姚恢打得大败,郿坞陷落,长安暴露无遗。

姚泓魂飞天外,急召刚刚平定蒲阪的姚绍回援。要说还是这姚绍靠谱,一得到消息就率领精锐骑兵杀了回来。

姚绍在后秦军中威望最高,姚恢手下将领纷纷向姚绍投降,姚绍趁势奋击,在灵台(今甘肃平凉灵台)大败叛军,阵斩姚恢。

经过姚懿、姚恢之乱,本就势单力薄的后秦更加虚弱不堪。

七、潼关攻守

就在关中内斗不休地时候,刘裕也干了一件很“鸡贼”的事。

他派人回建康,向晋恭帝司马德文暗示:“刘太尉立下如此大功,朝廷是不是该表示表示,给他老人家上个九锡呀?”

司马德文本就是刘裕手中的傀儡,哪敢不从,立即下诏,封刘裕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宋公,备九锡之礼,跟当年王莽、曹操、司马昭一个剧本。

刘裕本来要的就是司马德文的这个态度,同时也是向天下释放信号。既然目的达到,就上书推辞掉了,这当然也是历代权臣上位的必备操作。

但刘裕这个操作,却让他的第一心腹智囊刘穆之大受打击,感情受到了严重伤害。

刘穆之这个人对刘裕而言,大概就相当于萧何对刘邦、荀彧对曹操的作用,是刘裕政治上最得力的助手。

但这个人的政治立场却很奇怪,当他得知刘裕打算篡位后,竟然又愧疚、又恐惧,居然病倒了。

裕遣王弘还建康,讽朝廷求九锡。时刘穆之掌留任,而旨从北来,穆之由是愧惧发病。——《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三十九》

这件事虽然不起眼,却像南美洲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将对整个刘裕北伐产生无比重大的影响。

不过这时的晋军依旧继续高歌猛进,王镇恶、毛德祖攻克渑池,进抵关中东部门户——潼关,而檀道济、沈林子则转战河东,进抵蒲阪。

历来从东方进入关中,要么强攻潼关,要么从蒲阪渡河,后世的高欢、宇文泰死磕十多年,基本也都是在这两个地方打来打去。

但是镇守蒲阪的是姚绍麾下得力干将尹昭和姚成都,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两人都很能打,檀道济、沈林子一时竟奈何不了这两人。

沈林子向檀道济建议,蒲阪这两个家伙是硬点子,比较麻烦,不如去和王镇恶合兵攻潼关。檀道济同意。

不过潼关也很麻烦,不但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坐镇潼关的正是后秦军的第一大佬——姚绍。

姚绍正式与晋军在潼关交手,这才真正见识了晋军战斗力的强悍,檀道济、沈林子连续击败后秦军,沈林子又趁夜袭营,斩杀后秦大将姚鸾。

但姚绍毕竟经验丰富,他虽败不慌,对众人说:“晋军来势虽猛,战力惊人,但毕竟孤军深入,我们只要坚壁清野,同时派出小部队骚扰晋军粮道,时间一久,定可坐而擒之。”

所以说,名将就是名将,吃几场败仗不算什么,关键能快速找出破敌之法,姚绍这一招使出来,果然大见奇效。

原本刘裕曾下令,攻克洛阳后就原地待命,等主力大军来到,再攻潼关。

崤函谷道东有函谷关、西有潼关,南有巍巍秦岭,北有滔滔黄河,中间一条窄窄的通道,是《孙子兵法》中标准的“死地”,当年战国时山东六国五次合纵攻秦,都是因为奈何不了这条谷道,每每铩羽而归。

刘裕就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叫前锋慎重。但王镇恶、檀道济等人连战连捷,也有些轻敌,贸然进入崤函古道。如今潼关无法攻克,粮食却渐渐接济不上,局面就很被动了。

有人提议,丢弃辎重逃回洛阳,沈林子按剑怒道:“太尉大人立志要扫平天下,今河洛地区已尽在我手,只剩下关中一隅之地,大事成败就看我们前锋的了,怎么可以半途而废呢?再说,仓促退军,敌军必然衔尾追击,就算想全军而还恐怕也难以如愿了!到时有什么脸去见太尉!”

他嗓门最大,震得众人耳膜轰鸣,也就没人再敢提退军。

但粮食问题不解决终究不行,好在王镇恶有办法,他只身前往弘农,向百姓展开路演,一番情真意切的演讲后,弘农百姓大受感动,纷纷向晋军献出粮食,这才度过危机。

那王镇恶为什么这么能忽悠呢?因为他有个好出身,他的爷爷,就是当年前秦名相、南北朝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王猛。

王猛在关中威望崇高,百姓十分怀念,听说王镇恶是王猛的孙子,无不纳头便拜,全力支前,可见出身好有多占便宜。

不过王镇恶最后也死在了这个“好出身”上,那是后话,暂且不表。

八、“半仙”崔浩

那么刘太尉为什么迟迟不能抵达前线呢?因为他也碰上了麻烦。

洛阳沦陷后,姚泓迫于无奈,向北魏皇帝拓跋嗣发出了求援信:“妹夫,舅子不行了,快来帮忙!”因为拓跋嗣的皇后,正是姚兴的女儿,姚泓的妹妹。

姚皇后知道娘家岌岌可危,也再三恳求拓跋嗣伸出援手,拓跋嗣就召集群臣进行讨论。

很多人认为,晋军在黄河一线转来转去,天晓得他们会不会突然北上攻击我们大魏?我们和秦人又是亲戚之国,袖手旁观似乎过意不去。不如出兵黄河上游,截断刘裕归路,把他们一口吃掉。

这时,北魏的“半仙”崔浩发话了,他说:“刘裕征讨秦国蓄谋已久,秦国自己又不争气,内乱不休,刘裕灭秦是大势所趋。我们这个时候横加干预,刘裕一定会全力攻击我们,岂不成了替秦人背锅?再说我们北边的柔然还在虎视眈眈,如果跟刘裕开战,柔然趁势入侵怎么办?不如索性卖个人情给刘裕,让他从黄河西进。如果他赢了,必然感谢我们的支持。如果他败了,我们再痛打落水狗,这才叫万无一失!凡事都应该从国家利益考虑,怎么能因为一个女子就决定国家政策呢?”

笔者熟读《北史》,在数百位历史人物中,之所以崔浩的传记篇幅最长,就在于他话最多,常常长篇大论,没完没了。但回顾时就会发现,这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居然都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他完全可以称为“半仙”。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拓跋嗣又问:“那刘裕一定能干掉我那个不争气的大舅哥姚泓吗?”

崔浩说:“能!”

拓跋嗣问:“为什么?”

崔浩说:“姚泓懦弱无谋,兄弟之间又不团结,刘裕趁他病要他命,没有干不掉他的道理!”

拓跋嗣又问:“刘裕的才能比慕容垂怎么样?”因为慕容垂在北魏人心目中几乎是无敌的存在,故此拓跋嗣有此一问。

崔浩说:“刘裕的能力,还在慕容垂之上。慕容垂有父兄建立的燕国根基,所以一旦崛起,当年燕国旧部就云集影从,只要慕容垂稍微努力,建立功业是很容易的。刘裕一个布衣出身,没有一尺一寸的根基,白手起家建立霸业,兵锋到处所向无前,这么励志的经历,没有过人的才能,谁能做到?”

拓跋嗣又问:“如果刘裕进入关中,我率精锐骑兵直捣他的徐州、寿春,你觉得怎么样?”

崔浩摇头说:“不行。我们西有屈丐(赫连勃勃曾是乞丐,北魏蔑称他为“屈丐”),北有柔然,还没到大举南下的时候。而且我们士兵虽然精锐,但还缺少一流名将。长孙嵩长于治国,短于治军,不是刘裕的对手,这仗打不得!”

然后,崔浩说了一段最神奇的话:“刘裕灭秦以后,一定会篡位称帝。但关陇地区汉人、匈奴、羌、氐杂居,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刘裕想用江南那套政策来治理关陇,无异于脱下衣服来包火,用捕鸟的网去捕虎,注定要失败!就算他留下军队驻守,因为远离建康,也很容易产生各种分歧和矛盾猜疑,到时候必然被别人利用,败亡也是迟早的事。所以我们只要静观其变,关陇终究有一日要归大魏所有,我们跷足以待就好了!”

关中华、戎杂错,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虽留兵守之,人情未洽,趋尚不同,足为寇敌之资耳。愿陛下按兵以观其变,秦地终为国家之有,可坐而守也。——《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四十》

这段话简直令我对崔浩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因为他意识到了关陇地区最根本、最深刻、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民族问题。

这个问题从东汉时起就开始深深困扰华夏王朝,到两晋十六国时期更是愈演愈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任你有百万大军、通天之能,也无法在关陇立足。

广告时间到,画外音播放:直到一个叫宇文泰的天才横空出世,不但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更以此为红利,开创了中华历史上最璀璨辉煌的时代,这就是笔者《敕勒悲歌》、《关陇长风》、《血色开皇》三部曲的内容了。

不过此时的拓跋嗣终究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很想试试刘裕到底有没有崔浩说的这么厉害,还是命长孙嵩、叔孙建、娥清、阿薄干率十万步骑南下,准备“偷鸡”。

九、却月扬威

有首歌唱得好——“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此时黄河里的刘裕大军就仿佛是娇滴滴的“妹妹”,眼睁睁看着无数的“哥哥”在黄河北岸如影随形。

不过这些北魏的“哥哥们”显然不怀好意,有时晋军船只因为风大浪急,被吹到了岸边,北魏哥哥们立即一拥而上,将晋军士兵杀死,财物掠夺一空。

刘裕每次派军上岸追击,无奈北魏骑兵来去如风,追又追不上。等回到船上,北魏骑兵又重新出现,宛如附骨之蛆,挥之不去。

刘裕被北魏军骚扰得“欲仙欲死”,终于奇痒难耐,决定在黄河山东聊城段给北魏一点颜色。

公元417年4月的某一天,正是初夏季节,天高云淡、鸟语花香、河风送爽、杀人诛心的好日子。

刘裕命一个加强营营长叫丁旿的带着七百名士兵和一百两战车登上黄河北岸,在离河百步的地方摆了一个古古怪怪的却月形阵势,却月的两端抵住河道,每辆车上站有七名士兵,阵中竖起一杆白色羽毛大旗。

北魏骑兵见晋军行为怪异,疑惑不解:“这是啥意思,举白旗向我们投降吗?”一时都莫名其妙,傻傻地呆看。

刘裕见滩头阵地形成,立即命大将朱超石率两千人火速登岸,而且还带来了一百张巨弩,装配在战车上。同时每辆战车上的士兵增加至二十名,战车的前端竖起了高大的盾牌。

北魏骑兵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来投降,是来玩命的呀!那咱还客气什么?”于是长孙嵩一声令下,三万鲜卑铁骑向这个小小的却月阵发起猛攻。

其实一般来说,三千骑兵一齐冲锋就已经非常壮观了,三万骑兵冲锋,声势之浩大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

与此同时,却月阵弩箭齐发,这种安装在战车底盘上的远程劲弩威力极大,射得北魏骑兵人仰马翻,但北魏军终于人数太多,黑压压犹如潮水,拼着伤亡还是冲到了车阵面前,疯狂攻击躲在盾牌后面的晋军。

那这个时候,却月阵的压箱底绝招就要登场了。

史书记载:朱超石还带来很多大锤以及一千多支长槊,他命士兵将长槊断为三四尺长一根,然后命士兵以大锤猛锤,每根槊可以连续洞穿三、四名北魏骑兵。

北魏军根本没见过这么威力惊人的大杀器,一时间鬼哭狼嚎,全面崩溃,死者不计其数。

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乃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四十》

拓跋嵩三万骑至,内薄攻营。于是百弩俱发,又选善射者丛箭射之,虏众既多,弩不能制。超石别赍大锤并千余张槊,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虏,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宋书·列传·卷四十八》

这里,我谈谈我的理解。

关于朱超石这个操作,有人认为是用槊顶住北魏军,然后用大锤敲击槊尾,这样增加槊的杀伤力。

但我觉得,从动能与势能转化的角度,这样最多能将最前面的人杀死,很难产生“一槊洞贯三、四人”的效果。

毕竟是三、四尺长的断槊,北魏一尺为25.8厘米,就算是四尺,也才103.2厘米,也就是一米多一点点,要穿上三、四个人,除非北魏军像烤串一样,前心贴后背让你穿才有可能。但北魏军都是骑兵,显然不可能。

所以我认为,这些槊是装填进弩机之中,而弩机由机簧发射,由于上弦力量太大,必须用铁锤敲击,才能激发机簧,射出超大号的弩箭,从而达到“一槊洞贯三、四人”的惊人效果。

不管如何,总之三千晋军对阵三万骑兵,依靠科技的力量,晋军完胜,北魏大将阿薄干当场阵亡。

刘裕又命猛将胡籓、刘荣祖追亡逐北、衔尾追击,再次大破北魏军,斩杀数千人。

这一战,彻底治愈了拓跋嗣的“好奇心”,令拓跋嗣对没有听从崔浩的建议悔断肝肠。

从此,拓跋嗣再也不敢与刘裕交锋,刘裕进军关中的道路就此畅通无阻!

(未完待续,下集更精彩哟)

4 阅读: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