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古道: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之威清门(九

黔程历史 2024-04-11 23:16:04

上周,笔者在《城门古道: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之六广门》随笔中,写了贵阳外城六广门、龙场九驿以及水西土司奢香夫人的故事。

本周,笔者聊聊贵阳外城威清门、威清卫、镇西卫和姬昌桥的故事......

Part1 威清门

从贵阳外城威清门而出,一条笔直大道可通威清卫,因此得名“威清门”。

威清门位于外城的西边,即现在威清路西端处,是一个比较大的城门,上有城楼,外有月城。

威清门城墙呈弧形向两侧延展至大西门、六广门,城墙的走向就是沿着现在的城基路,这也是城基路得名的原因了。

上世纪40年代,贵阳掀起了拆城的高潮,威清门被拆掉的城墙石块,就被老百姓低价买去作了屋基。

最终威清门和周围城墙荡然无存!

Part2 贵州卫所

卫所制度是朱元璋创立的一种军事制度。

自京城而出,沿官驿道路至各省、各省与省之间设置卫所,各省卫所又统一由都指挥使司(省一级最高军事机构)所统领管辖。

贵州都指挥使司就位于现在都司路上(这就是都司路得名的原因),具体可参阅“黔程无限”《城门古道: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之次南门》随笔。

明朝前后陆续在贵州设置了29个卫,每个卫定额5600人(差不多接近现在一个旅);卫下面设置千户所,每千户所定额1120人(差不多接近现在一个团);每千户所下面设置百户所,每百户所定额112人(差不多接近现在一个连)。

明朝初期,百户所下面设总旗(50人),总旗下设小旗(10人);明朝中后期则改为营哨制了,如现在位于清镇茶马古道的黑泥哨、位于南明金翠湖下游的黄泥哨,就是当初的哨一级军事单位了。

贵州卫所沿官驿古道分布,以从朝廷至贵州到云南方向为例(这也是朱元璋经略西南的军事交通大动脉),依次沿路线设置如下:湖广行省—镇远卫—偏桥卫(今施秉)—古州卫(今黄平)—新添卫(今贵定)—龙里卫—贵州卫(今贵阳)—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南卫(今晴隆)—普安卫—云南行省。

随着朝廷势力向少数民族地区延伸,后来在毕节、黔南等区域又设置了大量的卫所,由此构成朝廷在地方的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立体军事体系。

Part3 威清卫和镇西卫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傅友德征服云南之后,设置了威清卫,留下士兵屯田驻守。

威清卫的旁边就是红枫湖,原本是溪流众多的沼泽之地,非常适合围水造田,也就难怪傅友德会选在这儿建立威清卫了。

威清卫战略位置非常好,向东到贵州卫,向西到平坝卫,向北到镇西卫。

由镇西卫沿古道过鸭池河可至水西之地,是元宋时期朝廷制约水西的一个战略要道。

元宋时期,朝廷至水西主要有两条驿道,一是由播州(今遵义)过金沙到水西,二是由顺元路(今贵阳)过镇西卫到水西。贵阳自龙场(今修文)过六广河至水西的官驿还没有打通(直到奢香夫人修建并完善龙场九驿)。

威清卫就在现在的清镇市,镇西卫就在现在的清镇卫城。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廷撤销了威清卫和镇西卫,设置了清镇县(各取一个字),县城就选在威清卫(今清镇市)。

今天的清镇市已经没有多少历史人文遗迹了。

其中往贵阳方向的黑泥哨、云峰屯,笔者在《城门古道: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之大西门》中已作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阅览。

另外一个遗存就是古道边上的巢凤寺了。

01.巢凤寺

始建于明朝初年(1370左右),原名东山寺,距今已有约600年历史。

由于位于滇黔古道上,历来从贵州往云南方向的人士,大多都会至巢凤寺一游。

清初,吴三桂举兵叛乱,途经清镇时,曾特意登临朝拜;咸治年间,贵州花灯教起义首领何德胜,曾在东山寺扎营;清末,云贵总督林则徐赴滇就任,曾登东山游览;民国时期,闻一多等人也曾上巢凤寺游览。

而对贵州佛教恢复法脉居功至伟的慧海大师,就是在安顺出的家在巢凤寺受的戒。慧海大师后来曾任黔灵寺主持、贵州佛教协会会长,相当于贵州佛教界的民国时期誉满中国的虚云大师了。

巢凤寺就像一个历史舞台,诸多风流人物不断上台出现!

历史早已远去,而曾经湮于风尘的古道古寺,在宗教政策恢复后,又迎来了春天!

笔者注:我之前照的巢凤寺照片因手机摔坏,照片没有保存,就无法上图了。

02.卫城墙

镇西卫建立于明崇祯三年(1630),不过威清卫至水西的古道早在元时就已存在。

镇西卫一建立,就立即繁华起来,四处客商云集于此,至民国时素有“小荆州”之称。

贵阳历史上有三个古镇值得一提,即卫城、朱昌堡和青岩古镇,卫城的八大庙以及众多的同乡会馆,可惜和朱昌堡一样,在特殊十年毁于一旦!

人若有敬畏之心,在风云之际能保存传统和古迹,就能荫及后人,就如今天的青岩古镇,是青岩人永远的旅游红利!现在卫城重新打造旅游文化,历史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不过,卫城城垣幸运地保存了一部分!

去年,笔者独自驱车至卫城,按资料提示往卫城校场坝方向寻觅,却未能找到,后得到一位大哥的热心帮助,带我过他家的土地爬后山到达;及从另一端下山,才发现原来就在南门遗址不远处即可上山,随即便可达。

大哥热情地给我介绍了卫城历史和文化,我俩站在山顶城墙,侃侃而谈,微风拂面!

分别时,我拿了50元钱请大哥抽烟,他却死活不肯接受,很是感动!

卫城南门:大门为新修,真正的古迹在右侧玻璃处

卫城南门:真正的南门城墙遗址

卫城城垣:两侧城墙为灌木掩映

卫城城垣:背影之人即是带我上山的大哥

03.菖蒲堂

到了卫城,有一个地方值得一去,那就是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的菖蒲堂。

菖蒲堂是一个中药铺,本是谭姓大户的祖屋,如大多数临街房屋一样,前市后屋(前面为商业门面,后院住人)。房屋面阔三间,由门厅、配房、天井、正房、厢房组成的二进四合院木建筑。

解放后成为集体诊所,诊所撤销后由钟姓人家买下,成为钟家私人中医馆和住处。

菖蒲堂是笔者所知的唯一的一个现在还在开着的历史中医馆,可算是一个“活化石”了!

笔者和屋主在四合院内闲聊,问他:菖蒲堂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是否有补助,屋主说:有的。不胜欣慰!

菖蒲堂:仍在经营的中药堂(前市)

菖蒲堂:四合院(后宅)

Part4 姬昌桥及安家桥

04.姬昌桥

清镇老辈人都知道“桥似弯弓塔是箭,射死姬家翰林院”的故事!

这座桥就是姬昌桥,历史上是从威清卫过镇西卫至水西的必经之路。

传说姬家本是当地一户贫寒人家,有一个从四川来的feng水先生借宿在姬家,发现此地有一块feng水宝地,忍不住跟姬家人说了。

姬家母亲去世后,就央求先生告诉他宝地具体位置,先生怕泄露天机反噬自己,死活不肯讲。后经不起央求及姬家答应为他养老送终,就把这块宝地告诉了姬家。

姬家于是就把母亲埋在了这块风水宝地上,即桥下面不远处的一座小岛上,小岛外形犹如鲤鱼一般,自然预兆鲤鱼跳龙门了。

然后姬家开始发达,仕途顺畅,成为当地的望族。

姬家开始对先生还好,但后来并未遵守承诺,虽没有将先生扫地出门,却把他当做免费下人使用,长久的劳累导致先生双目失明、疾病缠身(或说如先生所预言,泄露天机终遭反噬)。

后来又有一个feng水先生来到姬家,姬家请他指点以图家族更加兴旺。

这位先生指点姬家,在他母亲坟墓所在小岛的前方,修建一座桥,桥两端建两个牌坊,桥前再建一座塔,既能造福乡里获取名声,家族也会更加兴旺发达。

姬家听了非常高兴,很快修好了一座24孔桥、牌坊和塔。

这位先生找到双目失明的先生,两人离开姬家时说了一句话:桥似弯弓塔是箭,射死姬家翰林院。

姬家很快就败落了。

原来24孔桥就像一个拦鱼网,鲤鱼再已无法跳龙门;桥两端的牌坊犹如一对鱼叉,叉注鲤鱼头(即姬家母亲坟墓处),而夕阳下塔的倒影连到桥,犹如弓和弦,正好又射向了鲤鱼头!

原来这位先生是双目失明先生的徒弟,听到师父受难后从峨眉山赶来报仇和解救师父!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后来24孔桥被水冲毁,道光时期贵阳商人贾颜正捐银建了现在的13孔古桥,民国时修清毕公路又在两端增修了两孔。

姬昌桥:上游远观

姬昌桥:下游远观

姬昌桥:桥上远观“鲤鱼”小岛

05.安家桥

从卫城继续前行,有一座建于明崇祯年间的漂亮古桥——安家桥。

安家桥也叫毛桥,为当地安姓和毛姓两村共同所建,横跨跳蹬河上,跳蹬河就是暗河的上游,著名的网红景点——暗河羊皮洞瀑布,就在跳蹬河的下游。

历史上卫城之地为水西安氏管辖,此安氏与水西安氏是否同族,笔者未知。

古桥为三孔,中孔略大,非常漂亮!

由公路至桥路途中,跳蹬河异常清澈,笔者游玩时正值夏日,很多人在此玩水。

安家桥

安家桥

《城门古道:贵阳九门四阁十三关》系列待续......

附:本文历史人文景点

01.巢凤寺:贵阳市清镇市巢风社区东山山上;清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卫城墙: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南门及校场坝(快至南门时左侧小路上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3.菖蒲堂: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和平中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4.姬昌桥:贵阳市清镇市滨湖街道办三河村大岩组;清镇—黔西古道。

05.安家桥: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黎明村大竹林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