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语,大智慧,《中庸》里的成语(第三篇)

寒珊课程 2024-10-20 18:42:54

《中庸》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中庸》一篇三十三章。朱熹认为《中庸》是子思对“道统”传承的忧患之作,是“孔门传授心法”,是道统传承的圭皋。“中庸”两个字的立意,来源于《尚书.虞书.大禹谟》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子思拈出“中庸”二字,其立意,乃是要君王在变化莫测的人心中,坚守道心的中正之微。以下是《中庸》第三篇中的成语。

1、成己成物

【释义】:已有所成,也要成人之美。

【出处】:《礼记·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翻译】:诚贯穿于万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万物。

2、同文同轨

【释义】:轨:车两轮间的距离,引申为车辙。全国使用同一种文字,用宽窄的车辙。

【出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翻译】:现在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即使有天子之位,如果没有相应品德,是不敢制礼作乐的;即使有其品德,假如没有天子之位,也是不敢制礼作乐的。

3、无征不信

【释义】:征:证据,验证。没有验证的话和事不可信。

【出处】:《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翻译】:治理天下能做到三个慎重,就可以减少错误了吧!在上位的天子,即使有善政,假如没有依据,就无法取信于人。在下位的君子,即使有善而如果不自重,就不能取信于人。

4、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释义】:遵循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出处】:《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翻译】:仲尼宗奉尧舜,效法文王、武王,上顺天时,下依地理。

5、并行不悖

【释义】:悖,抵触,冲突。同时进行,互不冲突。

【出处】:《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翻译】:万物共生而不相互伤害,诸道并行而不相悖。

6、天覆地载

【释义】:天覆盖着万物,地负载着一切。指天地广阔,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比喻恩惠深厚。

【出处】:《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翻译】:因此,他的声名传扬华夏各国,并传播到边远地区。凡 是车船所能达到的,人力所能通行的,天所覆盖的,地所承载的,日月所照耀的,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的人类,没有不尊重他、亲近他的,所以说他德行配天。

1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