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曙光”),是我国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为中国及全球用户提供创新、高效、可靠的IT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公司于201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3019)。经历20余年发展,中科曙光在高端计算、存储、安全、数据中心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领先的市场份额,并充分发挥高端计算优势,布局智能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中科曙光在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设立了分支机构,拥有国际领先的3大智能制造生产基地、5大研发中心,在全国50多个城市部署了城市云计算中心。
一、实控人及管理水平
中科曙光的实控人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其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技术创新管理方面: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技术优势,公司在高端计算、存储、安全、数据中心等领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如推出了全球第一款采用浸没式液体相变冷却技术刀片服务器的超算系统“硅立方”,其PUE可降低至1.04以下。
- 业务布局管理方面:形成了“芯—端—云”一体化全产业链的完善布局,积极布局智能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等业务,在全国建设运营超50个云计算中心,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算力服务网络。
- 产业协同管理方面:作为海光信息第一大股东,与其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并且还与院所高校及上下游生态伙伴,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及应用推广。
- 质量管理方面:构建了具有特色的三维四环质量管理模式,入选“质量强国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库”,并获得“天津质量奖”“智能制造示范标杆企业”等荣誉。
- 运维管理方面:在网络安全领域,其系统可通过深度报文检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帮助企业快速发现和应对威胁,保障网络的稳定性。
二、发展历程及重要事件如下:
- 1993年:“曙光一号”问世,填补了国内高端计算机的空白,并被李鹏总理写入199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 1996年:公司成立,当年销售额实现2千万;首台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曙光1000问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3年:曙光第一千套超级计算机交付用户,带动国产高性能应用大发展。
- 2004年:“曙光4000A”位列世界十大超级计算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首次进入世界前十。
- 2008年:“曙光5000A”两百三十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再次位列世界十大超级计算机。
- 2011年:推出国内首款面向云计算的高密度融合架构一体机——曙光云立方,开启我国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国产化进程。
- 201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603019。
- 2016年:正式发布全球首款超融合一体机;中标江西省“抚州市城市云建设及电子政务云服务”项目。
- 2018年:推出新一代硅立方高性能计算机;基于自身的大数据平台产品,为陕西地建集团构建土地工程大数据分析模块;服务器等全线产品入围国税系统政府采购平台。
- 2019年:发布首款基于国产处理器的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中标上海“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程项目。
- 2021年:推出计算服务,加速打造算力互联网络;发布全国首个“生态级”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方案;计算服务入选《2021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手册》。
- 2022年:承担国家超算互联网工程等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发布业界首款液冷存储,打造“存算一栈式”液冷方案,IO500榜单登顶全球性能NO.1。
- 2023年:与光环新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一体化存力方案,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三、核心竞争力及护城河:
技术研发方面
- 顶尖人才团队:拥有超过5000人的研发团队,包含众多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技术创新筑牢人才根基。
- 持续研发投入:在国产芯片高端计算机研发及扩产等多个项目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自研产品比例及核心部件自研能力。
- 多领域技术突破: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多次获得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排行榜数量份额第一名;在液冷领域技术领先,旗下曙光数创在液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产业生态方面
- 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从芯片到AI服务器的全产业链布局,与海光、龙芯、寒武纪等关联方进行产业整合,控股及参股了海光信息、中科星图、曙光数创等多项优质资产。
- 算力服务平台:推出的计算服务平台整合了算力、存储、网络以及数据等分布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用户成本。
市场地位方面
- 市场份额领先:在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占有率高达58.8%,并连续多年稳居行业第一;其研发的ParaStor存储系统的性能在全球排名第一。
- 品牌口碑良好: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政府、科研机构、教育、金融等众多领域,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在国内外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政策资源方面
- 央企背景优势: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实控人为中科院,在获得政策、资金支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更容易获得重大项目订单,并在政府采购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 信创产业助力: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信创),推动国产化替代,受益于国家政策对信创产业的支持。
四、竞争对手及竞争优势
主要竞争对手有浪潮信息、联想集团、紫光股份(新华三)、戴尔等。其竞争优势如下:
- 技术研发优势:拥有顶尖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强大研发团队,在超级计算机研发等领域技术储备雄厚。攻克多项核心技术,曾主导“星云”等超算项目,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是国内液冷数据中心领军者,PUE指标领先,曙光数创在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占有率高。
- 产业生态优势:实现“芯—端—云”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旗下海光信息在国产芯片行业地位突出,曙光数创在液冷技术领域领先,还与上下游生态伙伴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了完整的计算业务生态系统。
- 市场地位优势:在高端服务器领域,中科曙光市占率达40%,位居国内第一。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多次获得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排行榜数量份额第一名。
- 政策资源优势: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实控人为中科院,容易获得政策、资金支持和重大项目订单,在政府采购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积极参与信创产业,受益于国产化替代政策。
五、供求情况及发展前景:
- 需求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加速,对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大增,如制造业的智能制造、金融行业的高频交易处理等都需要强大服务器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兴起,推动数据量爆发,增加对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服务器以及智能计算服务器需求。国家“东数西算”等政策推进,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带来大量服务器及算力服务需求。
- 供给方面:国际上有IBM、HP、Lenovo等大厂,国内有浪潮、联想、新华三、超聚变等厂商,市场竞争激烈。为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厂商不断提升定制化服务能力,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随着技术进步,如GPU、TPU等专用芯片技术以及虚拟化、节能技术发展,服务器计算能力、性能和效率不断提升。
发展前景
- 市场规模增长:据中研普华预测到2026年中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219.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7.9%,信息技术行业整体也将保持高速增长。
-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节能成为重要方向,液冷技术等将加速普及,中科曙光在液冷领域优势明显。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发展,推动服务器向智能化、边缘化发展,为企业带来新机遇。
- 国产替代机遇:国家大力支持信创产业,在信息技术底层架构、芯片、软件等领域推进国产化替代,中科曙光作为国产服务器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
六、存在的问题及负面信息:
股权结构方面
- 大股东减持:2025年1月9日晚间,中科曙光公告第一大股东中科算源计划自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2%。自2022年9月13日起,中科算源已累计减持公司股票2928.03万股,累计套现约7.35亿元。大股东减持行为可能会使市场对公司未来控股权稳定性产生担忧,导致投资者信心受挫,进而影响股价。
公司治理方面
- 董事长被立案调查:2024年4月19日,公司董事长李国杰因涉嫌短线交易中科曙光股票违规获利60万元,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此外,市场上有不法分子冒充中科曙光进行网络诈骗,如“中科曙光数字选号”平台诱导投资、不让提现等,给中科曙光的品牌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七、估值测算:
市盈率估值法
国信证券研报预计中科曙光2024-2026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30亿元、23.12亿元和26.82亿元,给予公司2024年29-31倍PE。若按2024年预测利润21.4亿计算,给予30倍PE,估值约642亿。
分部估值法
- 子公司部分:公司持有海光信息27.96%股权,持有中科星图15.7%股权,持有曙光数创62.07%股权,目前海光信息市值2900亿元,中科星图市值220亿元,曙光数创市值135亿元,中科曙光在三家上市公司的持有市值约900-1000亿元。
- 主业部分:扣除三家公司的利润后,预测中科曙光2025年净利润15.5亿元,给予30倍估值,主业目标估值约450-500亿元。合计目标市值1500亿元左右。
市净率估值法
2024年12月23日,中科曙光市净率为5.8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若参考行业市净率中值3.54,假设其净资产保持稳定增长,以2023年末净资产为基础,可大致估算其合理市值,但因公司资产结构等因素复杂,此估值仅供参考。
综合来看,中科曙光合理估值较难绝对确定,若结合多种因素及预期,其估值可能在1500亿左右或更高,但市场环境等因素变化会对估值产生较大影响。